太谷是武姓群居的县份,城乡武姓人颇多。武姓人在全国占91位,(2006年1月10日今晚报)在山西占14位,太谷占第七位《见山西人姓氏大全》199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那么太谷武姓人为什么占比较大呢?听我解释:太谷武姓人由下列四支发展起来。
【一】
元末至正三年,武景旻由陕西蒲城迁太谷。武家花园武姓渊源中谈到:先祖武洋公的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先世居陕西蒲城县,元末明初讳(武)景旻迁太谷,遂成太谷人,由此确知,武家是陕西移民,太谷是明代以来生息繁衍六百多年的地方。
从蒲城县志中查知,武姓人在兹地人数较少,为3000人以下的姓氏,全县武姓人最多的地方是三合乡的武家村。武家村曾有历史久远的“武氏祠堂”及“武氏碑记”。武家村这里村容整洁,民风古朴。
在访问中村民讲,该村传说姓立于唐,其中武姓800多口,占村民的三分之一以上。蒲城县散居各地的武姓人口都认这里为他们的祖居地,每年有不少人来这里祭祖。
据此,我们大体可以推定,这里的武姓就是我们的同宗,武家村也就是太谷武氏六百年前的祖居地,如此论成立,那么这个村《武家祠堂》与《武氏碑记》自然应该是解读太谷武家先祖身世的重要历史物证。《武氏碑记》称武氏一门,历代相传,家世自崇训驸马。营建唐陵(睿宗桥陵)有功,特赐养马山一座。
固居于此(1993年版蒲城县志152页)这里的崇训即尚唐中宗安乐公主,任驸马都尉封高阳君主的武崇训。他是碑文中所记载的武士彟(随义兵之帅,唐高宗时荆州都督)的曾孙。即武元庆之子武三思的儿子。武元庆和武则天皇后是同父(武士彟)异母兄妹 ,因此武崇训自然是武则天皇后的嫡亲侄孙,其祖先自西汉以来比较尊贵,大唐显极。
武景旻生有三个儿子,分为三支:
1、西支武公权,当时住太谷城内北大方巷。
2、中支武公衡,住南门外西庄,即“武家花园”
3、东支武公干,迁址不明。
上述三支,现存其墓志铭写道,武家历代都以商业支持进取学士,人才辈出,功名显赫,所以又有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举步艰难,但武家在商业的恶劣环境中凭其雄厚的实力,大胆开拓。据清光绪年间,晋商排列榜说,太谷武家名列第八。
据徐可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所列,山西十三姓氏商中太谷武氏资产50万两名列第七。太谷县志曰:晚清太谷县城四大家族是孙、赵、武、孟。
【二】
武士旻明初由秦迁太谷。他是武景旻长兄,又名武聚先,太谷档案局有一本“武氏家谱”是写他家的。
综合前述,可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太谷由陕西蒲城三合村迁太谷来的武氏有极大可能是显赫于盛唐时武则天家族的后人,都属于太原郡望(因文水县古代隶属太原郡(府)的缘故)。理居轨迹为山西文水——陕西蒲城——山西太谷。
也就是说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大概是由山西文水迁入陕西至蒲城。在600年前,再由蒲城迁至距文水仅百公里之遥的太谷县。几乎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地。墓志铭载明太谷武家始祖为武景旻公。
【三】
武克庆明朝由阳曲县迁太谷侯城村。
【四】
武克忠明朝由阳曲县迁太谷南席村,南席村和侯城村的武姓他俩为兄弟俩。武克忠的后代武贵亮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以药材生意起家。据说武贵亮自幼父母双亡,一直生活在南席的姐姐家。后来为谋生计,独自闯关东,随即上山挖人参,经历爬山寻得一枚千年人参,体型巨大,后运到京城卖了天价。
他就在沈阳做起生意,先后开设20余个商号,涉及粮食、绸缎、药材……从此武家飞黄腾达,生意蒸蒸日上。光绪年间,回太谷南席村建成了连接半个乡里的十多个大院建筑群。为太谷晋商建筑群浓写了一笔。
太谷历来风调雨顺、民风古朴、物华天宝、财阜民强,上得苍天独厚,下获黄源沃壤。明初城内已显商号云集,商贾辐辏。形分上下、道合阴阳、凝气为精、斗柄指航,于是有眼光的商家,谋划创新图景,开永世不朽之康庄,武姓几路人积微显量,都跑到了太谷来发展,是商业脑袋,眼光敏锐。代代生后人,良模继守祥,晋谷支系日臻壮大。时令应侯,春生夏长,茂冠蔽枝,为太谷的繁荣做出了显著成就。这就是太谷武姓人较多的原因。
我写的家谱,从今写到元朝至正三年讳(武)景旻由陕西蒲城迁到太谷;确认太谷我家始祖为武景旻公为止。但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再向上推演,推到了西汉的武儒。有一本书是专写“武”姓的。写得很详细,那就是百家姓书库,专写“武”姓人的,杜文玉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真的省了我的许多笔墨。
追本溯源,我的上祖,因为精心为统治者服务,刀锤棍棒。虎符越剑,因此彪炳名册,蓬门荜户。如这个家族在唐代就出了一个皇帝,五位宰相,出的王侯、驸马、尚书、刺史、将军更是不计其数。不仅对这个家族就对整个武姓来说,唐代是其最兴旺辉煌的时期。下面就从全国武姓的共三地郡望(沛县、太原、冯诩)之一的沛县的武儒说起。(山西武姓人,在全国来说为什么占比较高呢?因武儒家族的第四次迁徙,在北魏时就已经迁到了山西。)
【武儒家族的繁衍与迁徒】
武儒又名武虎,武彪。原为秦朝谒者,跟随刘邦从江苏沛县起兵,多次立有战功。刘邦入关中推翻暴秦,出关与项羽争天下,扫平割据诸侯,武儒作为将军始终忠心耿耿,破敌立功。汉朝建立后,武儒被封为梁邹侯(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这是家族的第一次迁徒。武儒汉初功臣中位列第20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江太守武儒之子武周在政坛上颇活跃。口碑很好,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当时武周任侍御史,曾与司马懿等人上表劝献帝退位。曹魏统治时期,武周官至光禄大夫,侍中,封南昌侯。此时家族迁到竹邑(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这是其家族的第二次迁徒。
武周之子武陔,在曹魏嘉平六年官至屯骑校尉,关内侯。景元四年任司徒,司隶校尉。西晋取代曹魏后,又升任光禄大夫,封薛县侯。武陔之子武越:在晋朝任太山太守,嗣薛县侯。武越之子武铺任威远将军。武铺生太子武嘏(gu)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家族又迁到南京附近。这是其家族的第三次迁徒。
武嘏之子武念,他在宋、齐时历任军主,冠军将军,龙骧将军,南阳太守等官。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武念无法立足因此他率众投奔北魏,任洛州长史,封义侯。武念生武洽,北魏时历任平北将军,五兵尚书,封晋阳公,封地在大陵县(今山西文水)这是其第四次迁徒。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七代祖。
武洽生武神龟,任寿阳公。武神龟生武克己,他历任并州大中正司越王长史,散骑侍管官。武克己生武居常;在北齐时任殷州司马,后官至镇远将军。武居常生武俭,此人清心寡欲,在北周时做过永昌王咨议参军。
武俭生武华,随朝时,任南洛阳臣。武华生武士彟:其第一个妻,生俩男孩,为武元庆和武元爽;第二个妻,生三个女儿。第二个就是武则天。武士彟和李渊关系很好,武劝李起兵夺取天下并为其担任将军。后夺得政权,建立唐朝。武士彟任光禄大夫,兼井鉞将军,公部尚书,封应国公等职。武元庆和武则天为异母同父。
武元庆生武三思,其曾任唐中宗宰相,权倾朝野。武三思生武崇训,因建睿宗皇陵有功,在陕西蒲城赐养马山一座,任驸马都尉,高阳郡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