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姓溯源
权威机构调查,2005年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计2129.31万人。武氏分布以河南、山西、黑龙江等省最为集中。资料称,秦汉时期武氏主要分布于豫鲁皖, 后来居住在中原河南的最多。
武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啇时期,从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公元前1192)开始,中国就有“武姓”。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也就是说,中国自公元前1250年就有“武姓”,可见武姓的古老。
据汉代敦煌长史《武班碑》记述,武氏系殷王武丁后代。武班卒于东汉永嘉元年(145),《武班碑》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内沉睡,因该碑长期埋在地下,到宋代初才发现。古今学者一致的看法是:武姓出自殷王武丁有据可信。
2﹒辉煌之初
从唐代武则天登基成为女皇之后,武姓在中国大放异彩。
自武则天的祖父武华开始,武氏家族就在洛阳扎根发展。
武则天的祖父武华,是隋王朝东都洛阳的郡丞。郡丞是正四品官,职责是地方主要官员的辅佐,是太守类职官的下属。郡丞主要掌管学校政令,省级组织乡试时充任提调官。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曾任工部尚书,先后任职四川利川(今广元)都督、湖北荆州都督。
3﹒大放异彩
武则天执政和称帝后,武姓进入辉煌荣耀时期。武则天执政时期,武氏共有5个人作了宰相,他们是:武攸暨、武攸宁、武三思、武承嗣、武元衡。
以上5任宰相中,在武周朝廷掌权时最为显赫的首推武三思、武承嗣二人。武三思(649~707),武士彟之孙,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649~698),字奉先,武则天的侄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掌握朝廷实权。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大力起用武氏亲属,武三思由右卫将军累进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唐载初元年(689)正月初一,武则天服皇帝衮冕,登则天门,改元永昌。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后,追封其先世祖先为皇帝,大封其侄及侄孙们为王。武三思封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在宰相狄仁杰、吉项等人的劝说下,决定立子不立侄,从湖北房州召回被废20多年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武三思仍继续信任重用。圣历二年(699),武则天以武三思为中书令,担任宰相要职。武则天晚年,体弱多病,武三思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掌握着朝廷大权。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发动军事政变,逼武则天退位传位于中宗。
中宗复位仅2个月,武三思就通过上官婉儿和韦后的关系,重登宰相高位。武三思掌权以后,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武三思把打击矛头首先对准他最痛恨的帮助中宗复位的新任宰相敬晖、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等5人。神龙元年五月,中宗给敬晖等上述5人进爵为王,实际上罢去了这5个人的宰相职务,削去了实权。
不久之后,武三思把敬晖等5人或贬官流放或残酷杀害。中宗所立的太子李重俊,对武三思的残酷报复气愤之极,于景龙元年(707)七月,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率领羽林千骑兵300余人,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10余人。唐睿宗立,下令将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训斩棺暴尸,平其坟墓。
武承嗣历官秘书监,袭周国公。武则天又授武承嗣官礼部尚书、进文昌左相。武则天专权时,武承嗣要求武则天立他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忧郁而死。
4﹒月落乌啼
据宋代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十九》,武则天被逼宫退位前,阴谋政变者就拟定了武则天9项大罪,拟定的政变方案是:“兵既入宫,当先奉太子复位。即以武氏至唐太庙,数其9罪,称髙祖太宗之命,废为庶人而赐之死,中宗不得与焉。又取武姓王侯尝用事肆虐于唐之人者,尽戮之。”
武则天失去权柄之后,李唐王朝狂杀武氏。史载,不少武姓族人为避祸向河北、北京、四川等地逃散。武姓族人北渡黄河,或返归山西祖居地避难居于乡间。当时,仅太原郡和吕梁山脉两侧就有70多个以“武”姓命名的村庄,这种武氏居住格局一直保持至今。
明初,朱元璋诏令向河南移民,移往河南的人中约有95﹪以上来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的武姓移民和其他姓氏移民一样,分布于今洛阳、郑州、开封、长垣、安阳、内黄等近80余个市县。
5﹒皇家遗响
唐代和唐之后,在东都洛阳朝廷或地方供职的武氏族人中,最著名者有武元衡、武宗元、武亿等。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元衡是武则天曾侄孙。唐建中四年,武元衡登进士第,官华原县令。唐德宗知其才,召授御史中丞。唐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唐武宗即位,复前官,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后被政敌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死。
武宗元(?~1050),宋代人。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三》:“武宗元,字总之,河南白波人,官至虞曹外郎。善画佛道人物,笔术精高,曹、吴俱备。尝于洛都上清宫画《三十六天帝》。”武宗元是今孟津县白鶴镇人,其著名画作《朝元仙杖图》今存纽约私人手中,价值连城,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武亿(1745~1799),字虚谷,河南偃师人,是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官博山知县。武亿在偃师创办有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武亿善治经史,精于考订。武亿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时,大封武姓后裔,其中著名者还有:封武懿宗为河内王(今沁阳),任官洛州(洛阳)刺史;封武崇烈封为新安王(今新安县)。武姓在洛阳做官的族人多居住在洛阳附近。今孟津常袋镇武家湾村以武姓人居多,武家湾村地处武则天宣武原,应是武姓后裔在洛阳做官的后人,或者明初从山西回迁洛阳。
武姓在洛阳最辉煌的时期约有50年左右,今洛阳地区部分武姓人应是在唐末宋初迁回洛阳,明初从山西回迁洛阳的应占多数。
6﹒武家湾村
今孟津县长袋镇武家湾村位于长袋村东南,全村6个村民小组,360户,1580口人。武家湾村武姓居民最多,另有刘姓、张姓、王姓等。
武家湾村地处古梓泽,地势西高东低呈扇形扩展。晋代称该地为“金谷原”“金谷塬”“梓泽源”。唐代时,武家湾村周边一度属梓泽乡、金谷乡辖,又一度受平乐乡辖。
武家湾村处地低洼,邙山南麓泉水和地表水由西向东穿村而过,积溪成河,武家湾村武姓居民最多,又近河湾,村的得名或与此有关。
南北朝北魏之后,今洛阳市郊区冢头村、武家湾村、石碑凹村一带统称“宣武原”“宣武苑”“宣武村”“宣武村宣武原”。宣武原因北魏宣武帝景陵而得名,魏宣武帝景陵地处今洛阳古墓艺术陈列馆西院。
宣武原是唐末至宋代高官的集中葬地,著名的如唐末石质(唐太子太师)、石质之子石延威(宋赠太傅)、石延威之子石继远(宋赠太师)、石继远之子石熙载(宋户部尚书)、石熙载之子石中立(宋太傅)。以上石氏五代家族墓地,均在今常袋镇武家湾村东北部。
宋代侯广,官内殿崇班兼充秦凤路教押军队,其家族墓地在宣武原。宋代范子仪,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家族墓地在宣武原。
传说武则天执政时期,为避暑曾在宣武原建有宣武宫。
张旭,字廷曙,休宁人,明代成化甲午举人,曾任伊阳(今伊川)知县。张旭著《梅岩小稿卷十》有诗曰:“……西洛天开看北极,头颅陡觉为诗斑。惟有寸心依旧赤,此身端不为偷闲……谁云花县春长在,自喜柴门夜不关。犹忆去年重九日,送行曾驻武家湾。”
张旭诗中“西洛天开看北极”“送行曾驻武家湾”两句,显然指的是长袋镇武家湾村,特记之以资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