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城北的孟津,有一个叫“卫坡”的村子。它拥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的称号,每天,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此观光。
据卫坡村志及卫家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卫氏始祖卫天禄迁居至此,延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卫坡村和“魏”字有着不解之缘。当年,天禄公迁居此地冲的就是这个“魏”字——魏孝文帝陵之侧,牡丹名品魏紫发祥地。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卫坡村北面,就是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和孝文帝皇后的终宁陵,一大一小,被当地人称为“大小冢”。天禄公认为背靠皇陵,可以得到皇家庇佑,泽及子孙。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花后魏紫,本是来自洛阳寿安山的野生牡丹,历任后周、北宋两朝宰相的魏仁溥,以重金购买,移栽到他在今卫坡村所在地的私家园林——魏氏池馆。几年后,魏氏池馆培养出了一代名花魏紫。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天禄公相信魏紫牡丹的发祥地也是风水宝地。
果然如天禄公所愿,卫氏一脉在卫坡村耕读传家、福泽绵长……
真正让“卫”“魏”混淆,是在卫家三世祖先结识邑侯魏某之后,那时卫家良田广袤、人丁兴旺,又乐善好施、声名远扬。邑侯魏某误以为卫家与他同宗,在上报朝廷表彰、户书造册时将“卫”登记为“魏”。官户为“魏”,入学入仕只能按照官户登记。
卫氏家族在朝为官者逐渐增多,先后出了50多位秀才、监生,文武官员28人,恩授皇封诏谕皆为“魏”。当时卫坡村有两座祠堂,南祠堂“卫家祠堂”和北祠堂“魏家祠堂”,祠堂内所供奉的祖先是同一人。卫坡村就这样“卫”“魏”混用了几百年。后来连村名也改为“魏家坡村”了。
没想到,改革开放以后,“卫”“魏”混用却给卫坡村人升学就业及外出办事带来诸多不便,卫坡村人遂向政府申请“复卫”。1999年,孟津县政府下文批复将“魏”姓一律改为“卫”姓,村子也复名“卫坡村”。
历史若真到这里为止,卫坡村就少了几分神秘。
从2000年开始,卫坡村人开始挖掘村里的旅游资源。卫坡村现有古宅16处、天井窑院12所,另有祠堂、私塾等,砖雕、石雕、木雕、匾牌数不胜数。
卫坡古民居是清代一处中层官宦住宅,气势非凡,错落有致。民居多为三进式宅院,有门楼、二门、过堂、厢房、上房等。
考虑到这些卫氏子孙的官户封赏皆用“魏”,在申报省历史文化名村时,卫坡村把民居群落项目报名为“魏家坡民居”。
而今,卫坡村村民家家户户种牡丹,魏紫发祥地处处姹紫嫣红,卫坡村的孩子们从小就在村里的魏紫书画院免费学习书法、绘画。“卫”“魏”同宗的卫坡村,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