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
涂南鹏蓬州人。乾道八年(1172年)荣登进士第。正德《蓬州志》卷九《科贡•进士•宋•本州》记载:“涂南鹏,汤懋,乾道八年黄定榜。”涂禹隆兴府南昌县人。咸淳十年(1274年)特奏名荣登进士第。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三《选举表•宋特奏名》记载:“咸淳十年,涂禹,南昌县人。”涂幼度隆兴府(南宋时期江西南昌名称)南昌县人。咸淳七年(1271年)荣登进士第。嘉靖《江西通志》卷六《南昌府•科目•宋》记载:“咸淳七年辛未张镇孙榜涂幼度,南昌人。”同治《南昌府志》卷二九《选举•进士•宋》记载:“咸淳七年辛未张镇孙榜涂幼度,南昌人。”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三《选举表•宋进士》记载:“咸淳七年辛未张镇孙榜涂幼度,南昌县人。”涂幼庆隆兴府靖安县人。咸淳元年(1265年)荣登进士第。嘉靖《江西通志》卷六《南昌府・科目・宋》记载:“咸淳元年乙丑阮登炳榜涂幼庆。”同治《南昌府志》卷二九选举・进士・宋》记载:“咸淳元年乙丑......
在蕉岭县三圳镇所在的石窟河西岸上,有一座琉璃瓦盖顶的四方亭,里面供奉的是当地涂赖两姓先祖涂大郎公和赖八郎公的神位。神像上方挂有一匾额,题有“笃佑显赫”四字,两侧贴有一副对联:“英气快当年撑天撼地;雄风庇奕世治社除氛。”为什么当地会建有这座两姓共祀的纪念亭呢?这里有一段传说。现三圳镇涂赖两姓村民的祖居地在福建长汀丹溪(今长汀县涂坊镇),涂大郎和赖八郎是宋朝时当地的开基祖。那时,当地有一土神(蛤蟆公王),邪魅依草附木,籍社为害,每年须杀害一对童男童女作祭品以祭此土神,否则遍户受祸。涂大郎想,神明该造福一方,怎能反为民害!他便与赖八郎商议,到外地拜师学法,除此妖魅,革除恶习。于是两人前往骊山学法。熊姓法主见两人来意甚诚,乃将法术传授。学成回家后,涂赖两人将妖庙坛拆毁,伐其社树,投诸流水,此后民获安宁。两公除此妖害,功德昭著,村民尊为神明,乃塑二公神像立庙供奉。至明末清初时,有外地流寇侵扰乡民,两......
日照莒县有一支涂姓人,祖先在乾隆年间从江西迁来涂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在北方地区不太多见。根据史志和族谱的记载,两晋之际,大臣涂钦跟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因拥立有功,被封为新吴侯(侯国在江西境内),此后涂姓就在当地繁衍开来。后来,涂姓虽然也逐渐向外迁徙,但总体都分布在东南区域,在北方的支派相对较少。日照市的莒县,是山东省为数不多有成规模的涂姓人聚居的地方。在莒县城郊的陈家楼村,就可以看到不少涂姓人。值得一提的是,莒县的这支涂姓人虽然生活在北方,但就谱系而言,他们与江西的涂姓家族也很有渊源。关于莒县涂姓的历史,民国版《重修莒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区城里涂氏,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这就说明,莒县涂氏与江西新建县涂氏为同宗。那么,这支涂姓人为什么会千里迢迢从江西来到山东呢?根据《重修莒志》的记载,这跟清代乾隆年间的一场饥荒有关。原来,乾隆初年,江西遭遇连年饥馑的情况。如果一年饥荒,还可以......
涂大经宋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为宋哲宗绍圣年间的金榜进士。性格慷慨大方,羡慕古人高风亮节。因请朝廷恢复元佑年间之政,被列为邪党,罢去官职。涂溍生宋经学家。抚州宜黄人,三试礼部不第,授山长。精通《易》学。以《四书断疑》、《易义矜式》等易学专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涂友情(1895~1942年),名贻训,号飞凤,大田县济阳乡人,任国民党德化县长,省保安第四旅旅长、省闽南盐运视察专员等职,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涂棐明臣。丰城(今属江西)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罗伦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以御史巡按福建。成化中曾建言“政事必与大臣面议”,宪宗不用。终广东副使。涂瑞(1447-1493),明臣。字邦祥,广东番禺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费宏榜进士第三人(探花)。涂洪三明朝正统年间。德化县涂绵十第十一世孙当地人都称他为洪三公。涂洪三,德化县涂绵十第十一世孙,当地人都称他为洪三公。涂乔芳户部郎......
...
...
...
...
...
...
...
...
涂姓名人涂溍生:宋代著名经学家,著有《四书断疑》、《易义矜式》。涂几:元末明初著名学者,尤工词赋,著有《东游集》、《涂子类稿》。涂宗瀛:清广西巡抚,在少数民族地区,广建学堂,普及教育。涂乾吾:清代著名茶道专家,所制迥异常品,人称涂茶。涂岫:清代著名画家,工画人物,神采刻露,生气拂拂。亦能花卉,尤长画菊。揭阳涂姓揭阳涂姓迁入的时间,大致始于明代。明代,福建省诏安县仙塘村(今属桥东镇)人涂延琛因赋重“外徙潮州地方”,其后人一支于饶平县湖岭村(今属东山镇)落居。这支湖岭涂姓后来繁衍到揭阳县梅冈都赵埔村(今属揭东区云路镇)。今揭东县云路镇赵埔村涂氏祖祠楹联中有“支分湖岭奕叶长”之句,正道明了来源地。揭东区云路镇赵埔村古民居。赵埔涂姓随后在揭阳县境繁衍播迁,今揭东埔田、市区等地涂姓,均出自赵埔。...
当下清溪涂氏准备重修家谱,然所传老谱却遗失,导致无法了解涂氏在清溪的起源历史,特别是1840年之前,在清溪的一百多年繁衍生息历史,由于无谱,这段历史一直空白,虽然多次外出寻源,却又无果而终。据清溪郎家山祖茔地发现的“禁碑”所载:“涂氏祖茔自明迄今相沿数百年”。听本族老人讲:“清溪姓涂的是从江西发脉而来”这是可信的,在时间和地点上,完全能够确认涂氏先人是在明代由江西移民至安徽清溪镇的。涂氏先人移民第一站肯定不是清溪老街,最先落脚可能在运漕镇对面的“涂埂”,现属无为县。在此短暂居住过,再迁徙到清溪镇。涂氏祖茔地,位于整个郎家山墓区的左侧边缘,又在山脚和大路的边上,极易遭到毁坏,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别人家的墓葬因在墓区中心,反而大多无恙,真是“白云千载空悠悠,此地空余祖茔地”,青山依旧,祖茔却不存。涂氏堂号是“爱竹堂”,有十六字的辈份派字歌,有祖茔的方位图画标识等等内容,信息量并不大。不像二坝......
涂姓为境内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明清《惠安县志》有载:“观音山北有涂姓兄弟人居之,殁而为神。今郡城(指泉郡)东湖旁有昭惠庙即其祠,宋淳熙间赐额。”据传系汉代迁入。宋元时期,惠北七都前涂(今属山腰街道)有涂姓聚居,明代为望族。今前涂已无涂姓。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部分子孙迁入府县城内。明弘治之前,今涂岭清美村有涂姓居住,村名上涂(一作前涂)。至清初顺治十六年(1659年)之前,上涂仍有涂姓聚居。后因迁界,后裔迁居他方。约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三山涂氏兄弟四人迁居入惠安,其中一人居惠北虎石,一人居洪厝墘后迁峰尾后山大街。清初顺治十六年(1659年)之前,上涂仍有涂姓聚居。后因迁界,后裔迁居他方。民国年间,前涂仍有涂姓聚居,存有三座古厝、地基、粪池等。来源:《泉港姓氏志》...
...
...
...
女之咏叹远古时候,中国大地上到处洪水为患。帝尧任命禹负责治水。禹非常认真负责,带领着治水的人马走遍中国大地,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次,他治水到了安徽濠州的涂山(今属蚌埠市怀远县),同涂山氏女认识相爱。这时,禹已经三十岁,本该尽快成亲。但禹以人民利益为重,尚未成礼就与涂山氏女告别,匆匆赶往南方治水。禹走后,涂山氏女在家天天盼望禹回来。在家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一天天过去了,涂山氏女望穿了秋水,还是未见禹回来。她不禁长叹一声,吟咏出这样的一句:候人兮,猗(兮音为a,猗同兮)!这就是一首诗。“候人兮”等候我所盼望的人,“猗”是古汉语的叹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啊!”。一个“猗”字,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见到心爱人儿的渴望,望而不见的焦虑、彷徨及无可奈何的心情;还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个伫立山头,翘首远盼,长吁短叹,泪流满面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诗贵含蓄”,是中国诗歌的宝贵传统。这首诗......
双溪涂氏:山下鲍原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据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卜弄村,与山下鲍村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卜弄村,后转迁居山下鲍村,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山下鲍村涂氏以耕读为治家兴族之本,以勤俭为上,重视教育,族中常年聘请名师来教子孙学文习武,清代出了秀才48名,增广生、太学生等27名。山下鲍村人涂德贤(生于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卒于道光六年),平生敬老爱幼,教子有方;守法安份,乐善好施,常捐资修桥铺路,济困扶贫;自身品行端正,乡邻和睦,并经常排解乡邻纠纷,息事宁人,深受乡邻敬仰。时有子四人,孙十五人,曾孙十五人,元孙一人,子孙承宗共三十五人,上事祖父,七代亲见,五世同堂。清道光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乡邻选代表具结上报恳请旌扬,表彰涂德贤。处州府宣平县按事实具结上报处州府请旌扬表彰。至浙江巡按部、布政司、礼部请旨。于道光......
按姓氏谱载塗姓,塗山之后,系流豫章又别为涂,系繁南昌,如汉有葩?经受业之禅,师表贾逵之恽,唐有金声玉色之晓,石室贮钱之定辞,皆塗姓。若宋之大经,应诏陈疏,溍生通经邃易,明之后生贼化为善,瑞之翰林三妙,皆涂姓。然究其源流则一也,自其分支者而略纪之。查原始吊图称昌期,居豫章;庭珪居衢州;安国、天祐居邵武;翥迁长沙矣。据宋登科考证,祥符间居成都者曰会逸;绍兴间居永兴者,曰尚友,居逢山者,曰南鹏矣。世代辽邈俱莫能知踪迹。又考吾宗诸谱图,称南昌郡所载属涂氏,皆元琛之后。盖元琛所生三子:一曰洪驹名昊,生子藻,藻生廙,廙生子玩,传泰郎、节郎,今为南昌之始祖;一曰洪肱,名嘉生子宏,传允,为宜黄县之始祖;一曰洪朔,名明,传庆一,庆一迁新奉邑中,庆二迁靖安之梅源矣。又查元吉称宏公,子三:曰先允光,先徙闽县,允徙宜黄之苍源,光徙邵武之硖上,此演公叙所称闽抚樵三族皆同所自出也。允生子汉,字昭明,又由苍源迁郭坊寨上......
一、家训孝父母:百善孝为先。父为天,母为地,恩情罔极人伦,不孝父母,即为天地间罪人。是为忘本。羊跪乳,鸟反哺。人而不孝,禽兽不如矣。族房始教诲之,继戒饬之,不悛,则摈斥之。友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父母左提右揭,前襟后裾,并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薄待兄弟则薄待父母矣,善事父母者,尤以和兄弟为重。敬伯叔:伯叔俱祖所生,即父之手足也。不敬伯叔,是伤父之手足也,是亵祖之所生矣,亵祖伤父何为人。和夫妇: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夫妇和睦万事兴矣。慎交友:朋友者所以辅德正行者也。交友之道以信为先,然宜谨慎,择其善者而交之。颜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香也。潜移默化,自然似之,焉不慎哉。训子弟:子弟系家门之继续。勤耕苦读,俱在于贤,或有不肖妄作非为者,不得隐匿姑息,须速惩戒,以杜其渐。睦宗亲:宗亲远派,虽有众寡、智愚之不同,然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