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昌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1)西晋元康中改新兴郡置,治九原县(今山西忻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忻州、五台、定襄、盂县等市县地。属并州。寻复名新兴郡。
(2)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分敦煌、酒泉二郡置,治冥安县(今甘肃安西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安西县至玉门市一带地区。属凉州。北魏初曾废为戍,末年复置,辖境缩小。北周武帝时改为永兴郡。
(3)东晋置,治吉阳县(今湖北竹溪县西南)。为侨郡。南朝宋改名新兴郡。
(4)东晋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北左州镇。属晋兴郡。隋废。
(5)东晋置,治王水口(今陕西石泉县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石泉县西部地区。南朝宋废。齐时复置。梁时移治长乐县东阳村(今石泉县),旋迁回原治所。西魏时改魏昌郡。
(6)北魏置,治龙亭县(今陕西洋县东龙亭镇)。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洋县一带。属梁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傥城郡。
(7)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常乐县置,治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锁阳城。属瓜州。后废。
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处东经94°45′--97°00′,北纬39°52′--41°53′。东与玉门市接壤,西与敦煌市为邻,南北两边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北部与新疆自治区哈密市相接。东西宽185公里,南北长期20公里,总面积24130平方公里。 全县辖10个乡,46个行政村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回、蒙、藏等14个民族。
安西县在历史上因其生产蜜瓜独具特色,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废瓜州。
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3000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2000年,安西县辖3个镇、10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961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渊泉镇 21111、 柳园镇 12131、 三道沟镇 11428、 河东乡 6262 、布隆吉乡 4080、 环城乡 9012 、西湖乡 2581 、瓜州乡 5846 、南岔乡 10439 、踏实乡 4422、 桥子乡 1745 、东巴兔乡 443、 腰站子乡 3968 、国营小宛农场虚拟乡4618 、东乡县扎花移民工作站虚拟乡1130、 积石山县疏勒河移民工作虚拟乡399。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东巴兔乡、桥子乡、踏实乡合并为锁阳城镇;其他待查。
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号)批准:同意将甘肃省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2行政区划
瓜州县辖5个镇、6个乡:渊泉镇、柳园镇、三道沟镇、南岔镇、锁阳城镇、河东乡、布隆吉乡、环城乡、西湖乡、瓜州乡、腰站子乡。县人民政府住所地渊泉镇,
3地理环境
安西县,现称瓜州县,归酒泉市管辖。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降雨少、蒸发大、光照长、年平均降水量45.3毫米,蒸发量3140.6毫米,年平均气温8.8℃,平均最高气温24.9℃,最低气温-10.4℃。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