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
武城,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南与夏津县接壤,东与平原县毗连,西、北境隔卫运河与河北故城县相望。面积750平方公里,人口37万。治㪽武城镇。武城,战国为赵武城邑,西汉置东武城县,袭用武城邑名,因古馮翊(今陕西)亦有武城县,故加“东”字,又置东阳县,治今漳南镇,同隶清河郡属,东汉废东阳县入武城,东武城县属清河国,西晋太康中去“东”字,改为武城县。北齐徙治於河北清河县西北,隋开皇六年(586年)还旧治,改武城为清河县,属清河郡,唐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宋大观中因卫河水患徙治今老城镇,属恩州。金、元因之。明属东昌府,清属临清州,建国后隶属德州市辖。今武城县甲马营乡有谭庄村。(资讯连接)谭庄:西靠卫运河,相传大约在明初,老城有一支谭姓见此地水丰土沃,便举家迁此定居,后来又有从洪洞、即墨迁来两户姓王的,相继迁来的还有刘、罗、秦、张、安、冷、矫等姓移民,因谭姓来此最早,故名谭庄。武城有谭氏,最早见著于汉,始祖......
谭姓湖广填四川这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传说和湘西北谭氏历代,耆硕相传话题;千百年来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湖广者,湖广行省也,元置,辖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全部、广东雷州半岛、湖南以及贵州大部,治武昌路;明朝仍称湖广,辖区大体为今湘鄂二省;清代始分为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广总督正式名称为湖南湖北总督。“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仅维持了89年的元朝虽曾盛极一时,但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予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致使各地民众揭竿而起。由于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同其城”(元史.顺帝本纪),致使百姓纷纷卷入流亡的人群。元至正年间,明(谭)玉珍(后改为姓:明)。为统帅于至正十二年(1352)入红巾军,被徐寿辉任命为统军元帅,后升统兵都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奉命率大批湖广兵士西征,由共、巫峡入蜀,相继平定川东诸州县并克汉中广元后进兵重......
在采写谭姓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拜访了了解谭姓情况的人士,深入到玉林市各县市区谭姓聚居的村庄采访,和谭姓各宗支代表座谈。谭姓人刚柔相济的性格、济世为民的社会担当和兴经重教的家族风范,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玉林市谭氏,700多年来,忠孝贤能之士不断,文韬武略之才辈出,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一个人才辈出的姓氏玉林市谭氏人数不多,但人才辈出。玉州区南江街道镇忠社区充口岭谭氏,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顺德迁居玉林,子弟勤劳向上、尚武崇文,清朝出了武举1人,民国出了中将1人、校官5人,当代出了博士2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8人。中将谭何易曾是民国将星,民间文学大师谭达先著作等身。玉州区玉城街道南观社区攀龙里谭氏,清朝雍正年间从广东高明迁居玉林,子弟勤劳聪慧,家族倡导工读传家,民国以来,有近70人考上大学,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容县浪水镇步竹堂村谭氏,现只有110多人,197......
《中国历代谭姓进士题名录》,收录了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科选举到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1905年)止,正式废除科举的1300年内,在历朝历代登科的11万名题名进士中,经过反复比对查找筛选,有证可查的谭姓金榜题名进士共234名。清朝谭姓进士录:155、【谭振豪】清崇祯十五年(1643年),特奏进士出身.。四川蓬溪县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四川蓬溪县地方志)156、【谭希闵】清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殿试金榜,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杨州江都县人。第73名。(江都县地方志)157、【谭凤祯】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殿试金榜,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湖广汉阳府汉阳县人。(源自湖北地情历史篇)158、【谭篆】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殿试金榜,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湖广安陆府景陵县人。(源自湖北地情历史篇)159、【谭忠义】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殿试金榜。赐进士出身......
近期由于在网上购买了清宣统辛亥年《泽田谭氏七修族谱》的影印电子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所以有兴趣对攸县泽田、醴陵玉堂的共同祖先即一世有行公到四世文渊公这四代(宋末到元末)进行了一些研究。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也可能是网上的资料并不完全的,并非所有记载都有第三方资料的佐证。这里仅对族谱上记载的泽田、玉堂的最后一位共祖、元朝进士谭文渊进行考证。泽田、玉堂族谱记载文渊公是元统甲戌进士,这个年份与嘉靖长沙府志记载的元朝谭姓唯一进士攸县人谭圭中进士年份并不一致,而且据查也不是元朝开科取进士的正常年份。由于泽田谱在坊表部分专门列有元朝进士文渊公(页118,见下图),表明最早做谱的缙公及族人对此还是有相当的自信,所以本人花了一些时间对谭圭和谭文渊中进士的资料进行了较细致的考证。在泽田谱上所列文渊公元朝元统甲戌进士时间存在问题应该说在最初做谱时就有体现的。下面就这个问题的表现,原因,溯源,修正......
宋朝以前谭姓进士记录的人数不多,更没有一门多进士的记载。宋朝是历史上进士最多的朝代,各姓一门多进士的情况比前朝也多有记载。根据史料记载,宋朝谭姓最早的进士是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广州番禺人谭桓因上书陈安南急务特赐进士第,之后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谭利用中拔萃科进士,太宗纯化二年(991年)秦州人谭孺卿中童子科进士。以通常途径的进士科最早中进士的是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苏州人谭应,之后就是宋仁宗天禧三年(1019年)湖南茶陵人谭巽和广东韶关(韶州)谭伯仓,而谭巽之弟谭异和谭巽之子谭综、谭纶均为进士,巽、异、综、纶可以说是史料可查的谭姓最早一门四进士(三代之内),谭巽也是宋朝江湖(江西和湖南)谭姓最早的进士。目前关于四进士的登科时间在各级地方志上有错误和矛盾的记载,有必要进行认真梳理和考证。本考证以谭综为主,因为对谭综的考证可以跳出各谭氏支系族谱的局限,引证其它史料和资料,也会涉及到巽......
怀集“好房东”为商户免租万余元,为减轻商户负担,最近,怀集谭氏宗亲理事会决定与租户共渡难关,免除商户2月份租金,...
中外“谭氏"顺德谭会!,即刻扫码,参与谭氏家族话题讨论!...
...
...
...
...
利川谭氏沙溪一支派因年代久远,羊皮纸磨损,部分字体无法辨认,故用*代替。起祖原系湖北武昌省。首江*县。弟七黄州府**州七县。首黄冈县。**麻城**感乡地名珍珠石。马头人氏**钱粮?四千零四十两?鼻祖起根。祖德之?根许列?当思木本水源。人生之固有。一传再传。不失万代之根基。粤稽之始。自盘古历代以来其中之帝与王。循环迭兴。而班班可考。至于祖父子孙之间。其相因而继之者。岂可略而忽之者乎。予生也晚。*之先贤。核之典籍。因其源以书其流。后之*得其源而不失其宗。于是追录始基。当考上古之人。大比尧舜禹汤。亦禅其位。小则祖父子孙。亦续其传。犹山之自一而生万。如水之万发而归一。夫祖宗来历。乃子孙万代之根基。诚为木本水源之言也。追录原根自耳。*闻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而*族谱之遗留。亦若是*也。忆我祖宗之由来。前人叙之悉矣。焉思*赘为所念者。自鼻祖递及世。远年烟。各有*派。不必追录。唯我高曾远祖......
谭国是“尊王抑霸”的拥护者,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欲到谭国,谭国国君不予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同盟国莒国,谭子以国为姓以爵为名,为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谭姓当今中国第65位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34%,在河南未入前100位。周口有谭姓1.2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12%,居第112位。扶沟较少,约有700人,占扶沟人口的0.095%。谭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姒姓。夏禹的后裔为姒姓,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章丘市西),为子爵,国君称谭子。春秋时被齐国吞并,其子孙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二是他姓改谭姓。周大夫籍谈之后,因避项籍讳改谭姓;秦末,赢姓一部分避难入巴,汉初改为秦,一部分演变为覃,至明末一部分加言字旁,改为谭氏。三是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记载,巴南六姓中有谭姓;还有满族中的谭木查氏、塔拉氏,景颇族的勒羊氏均有改汉姓谭氏的。当然也有谭姓改覃姓的。扶沟谭姓包屯镇谭岗村谭姓,始迁祖于明洪武四年(1371),从山西弘农县枣林村迁居河南杞县、鹿邑等地。明万历年间(1573),杞县有一支分居......
...
一、数典忘祖典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其后代有谭姓者。“数典忘祖”的“数典”,就是举列典故的意思。既然会举列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这件事都忘了。春秋时,晋国以荀躒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籍谈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必须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由于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皇恩根本无从顾及,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予的种种赏赐,并责问籍谈:“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麽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籍谈听了便无话可说。等荀躒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又评论籍谈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
在江西赣州的于都县,有一个中国传统村落、江西历史文化名村、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村,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澄江村。澄江古村庄占地500亩,居住人口280户,1500多人,全部为谭姓嗣孙。澄江村是唐朝国师地理祖师杨筠松爱徒刘江东为其爱婿谭文谟卜居的风水宝地。始建于唐末,兴盛于宋、元、明、清,建村历史距今约一千零八十年。澄江谭氏可追溯至谭氏18世祖湖南都尉谭湘(字文英);至世居湖南潭州杏树下,而迁抚州宜黄刺桑谭枋镇的29世祖衍昌公(字思庸),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即衍昌公嗣孙;至裔孙幽州大将军谭忠,世传虔州(今赣州)防御使,后加封准南节度行军副使,官封金紫光禄大夫的全播公之次子文谟公(派名承爵),乃为澄江谭氏之开基祖。沧海桑田,世事轮转。文谟公第九代孙、宋朝都指挥史谭文景,因精秘笈而识澄江吉壤,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卸任后,于公元1060年前后回迁澄江居住,方始澄江进入兴盛期,子孙遍布江西、福建、广东、......
(据《左氏春秋》、《谭氏宗谱》及1990年城子崖考古结果。)谭氏一世祖:谭子【名渭、号宣】(前684年谭子奔莒),公以国为姓,以爵为名,谭氏自此始焉!谭氏二世祖:谭秀君(号伦)(暨公子伯),居莒。一支:渭-秀君-蓬-君师-给-岳-文辅-宦-谦-雩赤-禹-佺-惀-何敞-凯-向-桀-分-倬(战国时因秦吞并徙楚)。一支:宣-伦-孝-祁(周匡王四年入弘农)-锦-春-梅-祥-惠-珍-云-照-兴-轩-五-箐-与-裕-简-时英-典书-济-青阳-大常-玉成(元鼎四年迁始兴六年徙南海)。谭氏二世祖:东国大夫、谭子(暨公子仲),入齐,为齐附庸谭国之君。谭氏三世祖:东国大夫、谭子。一支:1谭子--2琏--3献---4敖---5柯--6祤--7锆---8充、选--9礶--10度--11有化--12德让--13定元--14鸣--15炯--16茗锡一支:传四世东国大夫。谭氏四世祖:东国大夫。谭氏五世祖:东国大夫。谭氏......
广东新会凌冲谭氏族谱【简介】家谱谱名:新会凌冲谭氏族谱始迁祖:䖍翁字宏怢地区名称:广东新会修谱时间:民国19年族谱页数:5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