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安孙氏世系源流图谱为孙氏各支派理清孙氏世系关系,找到对应移民接口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可靠的历史依据,但在具体对接和世系确定上,如果原始谱牒资料不全,支系年代断层太多,仍然会存在诸多难题,因为从春秋战国齐景公赐姓到现在已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长,代数多,当中历史资料有限,加上辈份用字混乱,堂号繁多,各支各系互不通连,如果坐在一起联谱,往往争论不休,因为一代之差,各执已见不相让步,势必给联谱带来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而又比较现实的对接参考标准和处理办法。否则,联谱工作就无法进行,我们追求的“乐安孙氏全国是一家”的美好愿望就无法实现!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对接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及在对接时的处理方法,族人都能从全局着眼,遵从历史规律,兼顾现实状况,心胸开阔地处理这个难题,只要这样去努力,就必然会获得一个皆大喜欢的共赢局面,如果把难题留给后代,子孙会嘲笑前辈的心胸狭隘,他们处理起来会比我们更难一点,因为历史长河会无情荡涤没有记载的历史进程和陈迹!我们能这样不负责吗?!
二、对孔氏和孙氏的辈份年代比靠
我们从孙氏源流中取出可靠的历史记载年头,从孔氏世系中也取出可靠的封爵历史年头,双方进行比较,取出世系年头平均值,进行分析和比靠。
⒈孙氏1-----40代分析
① 从一世孙书在公元前541年赐孙姓,到十四世麒公,时维公元1年前后,541/14=38年为一世,比平均数多10年。
② 从十四世麒公 到二十四世策公(175-200)、权大帝(182-252)、瑜公(177-215),中间值约200年,经10世,每世约20年,这明显又偏少, 从一世到二十四世平均值却为(541+200)/(14+10)=741/24 =31(年) 趋于合理
③ 二十四世族众约在公元200年上下,到了四十世,有两支孙氏后裔代表:容公(694-780)和万登公(827-902),只取其参考值,宜在公元800年前后.
(800-200)/(40-24)=530/16=37 这16世,每世约37年,明显偏多,
总之, 1―40世平均值为(800+541)/40=33(年/世),趋于合理值。
⒉孔氏1-----40世分析
①一代到十六代孙 孔均,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褒成侯
510/16=32(年/世)
②十七代汉光公元39年到卅一代北齐文宣帝550 北周静帝580
(550-39)/(31-17)=511/14=(36.年/世)
③卅二代隋炀帝609年到 四十代唐懿宗863
( 863-609)/(40-32)=254/8=32(年/世)
总之1―40世平均值为(863+510)/40=34(年/世) 平均值比孙氏多1年
3、40世以后的孔氏和孙氏辈分年分对照
由于战争频繁,信息不畅,资料奇缺,家族记谱等谐多因素这期间世系代数之间的年头有长有短,但总体趋向合理,下面再看看40世以后的对比情况:
世系数 孔氏族谱的世系与年份 孙氏族谱的世系与年份
40世 唐863 40世 容公(694-780)和万登公(827-902)
41世 文宣公约884 这两人按孙氏应推容公,越少均数越少越正常,但与孔氏比越多一点,越从总体上看正常,应以登公为准 取850年
42世 唐 905
43世 后唐932宋太祖960
44世 宋太祖966宋太宗978
45世 宋太宗997
46世 宋真宗1021
47世 宋神宗1068宋哲宗1086
48世 宋徽宗1102
49世 金太宗1134
50世 金熙宗1142金世宗1163 50世应850+290=1140
10年均数 ( 1142-863)/10=28 (除9为31)
51世 金章宗1191元太宗1233宝庆元年1225
52世 灭金后还爵于孔元措 1206年后
53世 元宪宗1251元成宗1295
54世 元仁宗1316
55世 元顺帝至正1346
56世 元顺帝1356明太祖洪武1368
57世 明太祖洪武1384
58世 明惠帝1400
59世 明成祖1410
60世 早卒未袭爵 60世 全义(1229-1300) 积衍1334年生
六十世取其约数在公元1300年
十年均数(1450-1191)/10=26
二十年均数( 1450-884)/20=28.3 调整为1420 差120年,约四辈
1140+280=1420
61世 明景帝1450 明宪宗1469
62世 明孝宗 1503
63世 明世宗1546
64世 明世宗嘉靖1556
65世 明熹宗天启1621
66世 清世祖顺治1648
67世 清圣祖康熙1667
68世 清世宗雍正1723
69世 清世宗雍正1736
70世 清世宗雍正1731
十年均数( 1731-1440)/10=29
九年均数(1740-1455)/( 70-61)=285/9=32(年/世)
70世均数调在 1420+290=1710
71世 清高宗乾隆1744
72世 清高宗乾隆1786
73世 清高宗乾隆1794
74世 清宣宗道光1840
75世 清穆宗同治1863
76世 清德宗光绪1877民国四年1915
77世 孔德成(1920年生)
78世 80代嫡长孙2006年元旦在台出生
孔德成为曾孙命名为孔佑仁 (约1940)
79世 1960
80世 1985
十年均数(2010-1744)/10=27(年/世)
七十世到八十世应在 1990年之间
1710+280=1990
4、通过对比和调整,可以作如下分析:
①、本来孙氏应比孔氏提前二辈,但计算辈份数字其实就把受姓时前541年与孙武出生540年同样看待,这与孔子按出生前510年[孔子为前551--前479)]算始祖,其实没有多大差别,故代数也可互相参考.
②、这两个家族其实前面相当部分都是个人族谱时代,即小家族谱或村落族谱记录时代, 正如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到47世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
③、孙氏就没有这么幸运,中间缺少手抄记录资料,只是因孙武和孙膑在兵法上的贡献,史学家们记载他们事迹时,顺便将家族历史交代出来,因此简单粗略,没有孔氏详细和可靠,即使后来民间孙氏族谱、或墓志等作为补充,却与正式保管和半官方的整理不能相比!所以,开始40世左右不尽合理是客观条件形成,除非有重大考古新发现,还是维持原来历史面貌,不作轻易改动.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单谱或私家谱隔代时间可以有或多或少不规律现象,但公共族谱或整个氏族合谱应循规办事,很明显的向题是,包括孔氏族谱在内,各个姓氏的族谱,在四十世以后的族谱世系记录上,逐渐推向代表族谱时代,即大家族谱、公共族谱时代,这时的代数间隔应是代表代数,那一代的某个代表人,有时并不是仅仅代表他本人家族,而是作为历史进程中各支系的某一代的总代表,因此,此时世系间的年份间隔逐趋合理,或者说接近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一般规律是25至30年左右为一代,有的学者研究是27年多一些,其实这个常数也不能固定死,只能说接近,随着族群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时代不同,如战争,饥荒、瘟疫、习俗等等,肯定还会有变动,或多几年,或少几年,也应视为是正常的.
孔氏和孙氏的代数总体趋向30年一代,有时稍多一些,有时少几年,应该说也是一个规律吧!
④这些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规律,就为我们寻找自已祖先的世系和历史年头提供计算方法和对接的时代依据,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族群中的某一单谱,要想与周边的几个单谱或十多单谱实现完全对接,必须在每一个单谱中找到一个代表者作为本族谱代表,他一旦作为代表族谱人,就具有共公族谱的职能,即代表一个时代,一个世系, 以他来推算在总世系中位置,当然还要首看其始迁祖的年代,有一个代表,加上历史资料、传说考证等,解决起来较为合理.也容易些.。
对于需要搞直系单传的简易图谱时、可以选有影响力的、对修谱有贡献的族人代表,不要被一些庸人自忧的观念所阻拦。似乎谁也代表不了谁,这样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
⑤代表族谱是大多数,只要联谱都是代表族谱 ,这就决定不能用个人代辈推向各支系,只能协调,按一般规律办事。
那些往往因为多一辈或少一辈而争论不休的人,就是分不清这个概念,既要求某人代表单谱去排序,又要求别的单谱与自家私谱接轨,这样矛盾就不能解决,他们的要求也不是合理的,因而是无法实现的!
⑥我们只有搞清个人族谱(小家族谱、村落族谱)和代表族谱(大家族谱、公共族谱)的内涵,让你单谱某人去与其他单谱某一人合理排序对接,符合30年左右一世的规律,对接后多个族内的横向关系也可适当调整,改变称呼,也可依民间说法:各亲各叫,经过几代人后必然就改正过来,这点阵痛是不可避免的,想一次叙谱就能解决各支系辈份的横向统一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只有正视现实,在科学合理对接大前提下,慢慢调整支系外部相互辈份关系,不能只想自已小家族内关系,不考虑大家族谱平衡,稍不如意,就退出叙谱,将难题留给下辈,是很不严肃,也很不负责的态度,联谱中千万要不得。
三、与总谱对接的准备和做法
几个或十几单谱进行联谱的现实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历史根据的,一类是没有根据的,或只有传说的。
①、可以硬接到相关对口资料中去.
因为有历史确切根据的,应尊重历史,只要理由充足,过去族谱中都有不间断的连续记载,可以直接顺接到通谱中去.但也有接上去后需调整一下
我们知道,孔子和孙武都是在同一时代的人,2009年孔氏的家谱已叙到八十三世,我们的孙氏家谱也应八十多世,各地的《乐安孙氏通谱》要与全国通谱接轨,前四十世基本属个人家谱时代,一般不能动,但四十世后,这是一个大家谱时代,即公共族谱时代,应遵循一定规律,应该符合历史年头常数,应该进行一些科学合理的调整。
以前有些单谱自已接入过总谱世系的族人,应该对照历史结合现实,发现有错就要大胆纠正,在现有代数和历史资料接头处,适当拉开或缩小距离,不能有违历史规律,闹出笑话,这可不是私人家谱的年代。
②、可以进相互之间进行软性对接.
我们搞联谱的就是既要尊重各支系,各房各门的意见。更要在公共族谱中在哪里需下推几世才符合实际要讲清,所以在联谱中特设辈份世数对照表,既有通谱世数又有原谱支系世数,以便查对。查对清楚可相互大体对接,例如先查你本支系单谱中或单谱中共有多少代,这一条是客观公正的,无法做假,各家都要凭家谱如实登记的资料说话。计算好相应历史始迁时间就可软接起来,还有老谱如有超过二十世以上的可能有3至5次续修经历,要把历次编修的资料查清,便于找到始代接头的地方。然后就看老谱记载的史料、传说和现实情况分析,有条件的特别要看孙氏源流和中国历次移民出发地和集散地的资料,分析这些资料与你老谱记载的史料、传说的结合点或意向等,联谱就基本成功了。
最后向有权威或经验丰富的族谱专家咨询一下,不适合的地方再作适当调整就可以说联接总世系才完全成功的!
四、辈差和控制
单谱的一般规律是年头早的,代数肯定多,族内辈份差距肯定长,如孔氏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单谱始迁年头晚的,代数就少,联谱的代数也一定晚一些,族内辈份差距不会多,所以要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而定,代数多的可以和通谱并联,排到六十二世前边找接点,代数过少的要留有空缺,待后人弄清后予以填补,千万不能不讲程序,不讲标准 都接62世上,那代数少的,叙谱迟的都变成长长辈,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我们可以从底线向上找接口或横靠它支系,方法是从本族中排出一个单支单传世系直线图,然后与需要接口或横靠的它支系进行比较,下面是相互比靠的直观示意图.从左向右为:②谱靠①谱,④谱靠③谱,⑤谱和⑦谱靠⑥谱,从下面最低辈份对齐看,有的提高一点,有稍低一点,有的则持平.
② ④ ⑤ ⑦
① ② ③ ④ ⑤ ⑦
⑥
谱在同一年龄段上,会出现几代差,这很正常,但要控制如下:
单谱在八代左右的相互比靠时,可以有1到2代相差
单谱在十五代左右的相互比靠时,可以有2到3代相差
单谱在二十代左右的相互比靠时,可以有3到4代相差
正是这些差距,有时处理不好,会造成联谱人员之间的误解或心理不平衡。如果乐安孙氏联谱中各支各派都能出以公心,抛开私利,在确定了科学合理统一的世系关系后,或者按新关系相称,或者继续按原来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称谓相处,采取�各亲各叫�的办法,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延用,几代之后,再回归到统一的世系上,使支世系和总世系对应,这样才能做到全国乐安孙氏“世系统一、堂号统一”的通谱编纂目标。
五、后语
从始祖孙书开始,大家按一个标准接靠,不仅县内可联到一起,即使走遍祖国,所有乐安堂的孙姓,都可叙联起来,这样一家气氛马上会浓烈起来,对于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对于增强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会有许多神奇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