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士会字季,初封于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又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士会去世后,追溢武子,以封地为氏,故在《春秋》史书中称他为随季、随会、随武子,又称范会、范武子。他是范氏始祖,也是随氏始祖。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
在东三省,“闯关东”后裔为数众多。虽然迁徙年代已久、与故土血缘已疏,但很多家族依然保留着关于“根的记忆”,也一直在尝试寻找这个“根”的具体位置。本文就是大连庄河一支隋姓人对于“根”的家族记忆。我家住黄海之滨的大连庄河市明阳街道,在我们那里有很多隋姓。庄河口音尤其庄河沿海一带口音与烟台口音别无二致,听起来是如此亲切。大连地区包括整个东北地区在清朝甚至更早以前是没有汉族隋姓的,如今生活在庄河的隋姓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是庄河隋姓族人祖上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庄河的隋姓族人老家。我小时候,大概上世纪90年代左右,曾祖父堂弟来看望曾祖父时,曾随身带了一本隋氏族谱,当时年纪很小,只记得上面记载我们这支隋姓是从登州府闯关东来到这里。登州府在民国初期被撤销,范围差不多是今天烟台威海一带。我个人考证,我们这支隋姓闯关东时间大概在18世纪中叶左右,也就是清乾隆年间。我曾祖父出生在1906年,小时候曾......
“学而优则仕”,是古人们奉若圭臬的一条原则。不仅书香门第如此,对于“闯关东”的人们亦然。从清代中期开始,“闯关东”进入一个高峰期。当时,多数人们从山东迁到关外,主要是为了生计。因此,他们落脚到陌生土地之后,当务之急是垦荒种地,养家糊口,并没有闲暇心思去想“学而优则仕”的事情。不过,等到两三代之后,逐渐站稳脚跟,他们就会像老家的人们一样,开始培养族中子弟朝着“读书入仕”的方向发展。于是,到了清末,不少闯关东后裔就逐渐在文化领域展露头角,本文要介绍的隋汝龄,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关于隋汝龄的生平,《大连市志》和《金县志》中都有记载,其地位可见一斑。不过,可惜的是,他的生卒年代都没有准确的记载,只能根据其活动轨迹,判断其大概是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人。根据史料记载,隋汝龄虽然有功名在身,但官职并不算高,他是道光五年的拔贡(贡生)出身,曾担任过江苏赣榆县知县,以及江宁府督粮同知(知府副职)。单就仕......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朝建立诸侯国随国,其后以国为姓。公元前593年左右,士会食采于随,称随会,其后以随为姓。公元前207年左右,随何奉刘邦命赴淮南说淮南王英布归汉。公元25-40年(东汉光武帝年间),随昱任五原太守。公元1126年左右,山东隋氏始祖世继自河南迁居山东。公元1282年十一月,圣旨命授五世世昌虎符金牌,赐紫荔枝金带,授安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公元1287年正月下旬,六世国英立隋公宗派功烈之碑。1312-1313年,九世分迁,长支成居寿光彭家道口,达居乐安北隋。1426年正月初二,蛇窝泊隋氏祠堂失火。1429年元旦,在蛇窝泊村共议祭事。1454年春正月,山东隋氏修谱,十二世盛作隋氏家传序。1559年,十四世承业中进士,仕至知府,住诸城。1565年,十四世府中进士,直隸滑县知县,江南大平府同知,陕西按察,宁夏兵备道。1607年,十七世所居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四川道监察御史,住诸城......
胶东隋氏自宋元以来在胶东地区繁衍壮大,家族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隋宝、隋世昌等人在历史上以英勇善战著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隋氏族人注重教育,崇尚忠孝节义,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
...
...
...
...
...
...
作为一个段泊岚人,你不能不知道段泊岚的历史。特别是段泊岚姓隋的乡亲们,今天更应该认真了解一下六七百年以前的祖先,在他们那个年代,都做过什么。我觉得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不要忘记自己祖先的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隋氏先祖讳卜,是登州(今天的莱州)栖霞人。他的后人隋世昌,后来搬迁到今天莱阳的蛇窝泊村。隋世昌擅长骑射。使一杆铁枪重四十余斤。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先是攻克今江苏的涟水,升为千户。中统元年,攻克淮南新城,后来镇守今天海阳的行村,晋升莱阳诸军奥鲁长官,中统七年,担任淄莱万户府副都镇抚,中统九年,先后攻克襄阳、樊城。中统十二年,战丁家洲,以功升官军千户,佩金符。十三年,围攻扬州,宋兵听说隋铁枪来了,不敢迎战。扬州投降后,隋世昌官授宣武将军官军总管,晋升为安抚使,佩金虎符,镇守今天浙江的澉浦。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二十三年,改任沂郯上副万户。前后数百战,金疮遍体。卒年六十一岁......
洛疃隋氏自明代16世祖国范迁居栖霞城西北40里洛疃隋家,耕读为业,传于今已至32世。洛疃隋氏现有隋氏族人130余户400多人,现为7世同堂,自26世凡“汉”字至32世凡“宇”字。后世子孙广泛分布于烟台、青岛、潍坊、上海、大连等多地。自16世祖凡“国”字辈开始,先后迁居多地,包括栖霞隋家集、衣家洛汤、相格庄、蓬莱东关、龙口湾头隋家等多地。洛疃隋家自建国后才更名为“隋家洛汤”。据《隋氏族谱》记载,十五世祖松兄弟8人,松为长兄,堂兄弟16人,松生二子,长子国范,次子国简。松祖祖坟可能不在洛疃,有可能在莱阳城或者亭口镇寨里于家村。十六世祖国范生四子,长曰凤仪,次曰凤鸣,三曰凤起,四曰凤翔,现洛疃后人多为次子凤鸣(隋家洛汤),三子凤起(衣家洛汤)之后,四子凤翔后裔迁河北丰宁机会营子,长子据《隋氏族谱》记载无后(待考)。衣家洛汤部分后人也为凤鸣后人,如28世宝平支系。国范祖葬于东畊。十六世国简住海阳市......
隋姓源流发展,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
...
...
...
1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2隋姓历史名人鲜少,与其在当今中国姓氏中的排名不太相符。3当今隋姓名人以体育界为多。...
在威海市的范围内,“米山水库”的知名度相当高,因为它是该市重要的水源地。大多数情况下,水库都是以大坝附近的村庄来命名。而米山水库的名字,就来自于大坝旁边的米山村。对于水库,很多朋友可能都比较了解;但对于米山村,不少人可能还不熟悉。下面就带大家到当地去看一看。米山村,属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辖区(以前曾是镇驻地,后来镇机关向东迁徙),就在老309国道(现在米山这一段的编号改成了206)的沿线。自东向西行驶,在米山水库大坝以南的路口,很容易就看到“米山村”的地名碑。关于“米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地名志记载道:“明隆庆时,栖霞蛇窝泊隋氏来密山之阳立村,以山名村。清末,改作米山。”也就是说,米山原名“密山”,系明代由隋姓人建立的村落,村以山名,后来演变为了米山。所谓“密山”,指的就是村北的一座小山。其山虽不高(海拔150多米),但临河(母猪河)耸立,怪石嶙峋,也堪称一处胜景,因此在清代文登县志当中就有专......
水道镇修格庄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村名基本以隋姓为主。明朝末年,村子原名叫寿格庄,最早是由寿姓建村,后来隋姓买下村子,改名隋家疃,邻村仍称寿格庄,后演变为修格庄。隋姓本来以随为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隋氏主要分布于山东,尤其是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东三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修格庄村子保留着较为古朴的胶东民居特色,民风淳朴,群众热情好客。村子里有一种经济作物比较出名,那就是大姜。村民有种姜的传统,品相很好,生姜价格近几年行情不错,有的村民种植的大姜,一亩地卖了七万多元。漫步村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建筑,而且在村子里比较普遍。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村民盖房子的地基,但是仔细看了看,又不像,......
位于胶东半岛腹地的蛇窝泊,是栖霞、莱阳、海阳三县市交界处的一个大镇。对于关注果品贸易的人来说,蛇窝泊这个名字应该很熟悉。但即便是不了解蛇窝泊的外地朋友,看到这个很特殊的地名,也会留下印象深刻。蛇窝泊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民间众说纷纭,“蛇窝”有不同的解释,而“泊”这个字就很好理解。从地图上看,发源于牙山的清水河和发源于唐山的观泊河、蛇窝泊河等河流交汇之后,冲积成一片方圆数十里的河谷,这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栖霞,是为数不多的大块平地。蛇窝泊的泊,指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蛇窝泊这个地名何时出现?已经难以具体考证,不过结合正史和族谱资料推断,很有可能在栖霞建县之前,蛇窝泊的地名就已存在。被封为定海郡侯的隋世昌,是元代胶东一位名人。《元史•隋世昌传》载:“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也就是说,隋世昌的祖籍在栖霞。而根据《定海郡隋氏通谱》记载,隋氏始祖大宋时自河南固始县迁栖霞县南蛇窝......
...
...
...
...
山东省枣庄市隋河隋氏族谱 [全1册]
1.隋氏族谱, 1, 1664-1996
1.隋氏家谱, 1, 1426-2017
5.隋氏族谱, 5, 1370-1921
4.隋氏族谱, 4, 1370-1921
3.隋氏族谱, 3, 1370-1921
11.隋氏族谱, 11, 1370-1921
7.隋氏族谱, 7, 1370-1921
1.隋氏支谱, 1, 1370-1899
隋氏家谱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