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说】族谱中的姓氏源流应该怎么写?大多数人忽略了这一点!族谱300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历史不断推进、演化的过程。在先秦时,社会上就流传有《世本》等谱学通书,主要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盛行,做官和婚嫁都很重视门第,家谱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重要信息来源。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世族新贵和有识之士带头私修族谱,修谱从官方开始流行到民间。明清时期,统治者鼓励老百姓编修族谱,于
你知道家谱谱头包含哪些重要信息吗?(一)谱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市第三次篡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加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总谱》,有郡望、姓氏。图腾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姓氏图腾是了解该姓的图腾始原所蕴涵的祖
族谱要体现自身特色族谱历史悠久,连同民族文化一起,起伏跌宕,繁荣昌盛,如是而有其自身的价值性、合理性,更有其特色性,不然怎能闯过历史坎坷,而闪烁着灿烂光辉呢。为此,本处专就族谱特色,酌加说明。1、谱序在族谱中特色独具虽说归属序文文体,但它又有自身特点,具体表现有六:谱序特点之一,就是提纲挈领,髙度概括一姓之历史。谱序,它用极具概括性的文字,精萃的语言,阐明修谱的目的、修谱意义、修谱缘起、修谱历史、本姓氏源流等,有的还涉及本姓氏迁徙、本姓氏的名人、修谱人员构成、谱学理论等。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读之琅琅上口,非常激越人的感情
【修谱说】被称为“神匠”的修谱师,真的专业和靠谱吗?《周礼·春官》中记载,周天子设立“小史”“太史”“外史”等官员,专门负责编修管理诸侯或卿大夫的家谱。到了两汉时期开始置“宗正官”,负责王室及诸侯宗族事物,编写或修订家谱,职责与周代的小吏十分相似。魏晋南北朝时,当家谱成了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人们争先恐后伪造家谱以提高身份地位的时候,另有一个职业悄悄衍生了,那就是“谱匠”,他们专门替人伪造家谱,编造世系。从官方专修族谱的官吏到民间自发形成的谱匠,都是社会发展的体现,而发展到现在,编修族谱已成为家族自己的事情,所以,民间修谱师应用而生,他们不仅博古通今,有专业
族谱与修志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史籍称日谱牒。我国谱牒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代,已广为流行。记载上自黄帝下迄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世系的《世本》,号称谱牒之祖。西汉后期刘向编校命名的《世本》是二卷,东汉初宋均注的《帝谱世本》是七卷,东汉末宋衷注的《世本》是四卷,通称为古本。《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心志》均有著录。北宋编定的《崇文总目》已不见著录,可见到北宋时已经散失。今本《世本》是后人辑佚而成的。南宋高似孙是第一个辑佚《世本》的学者。清代辑佚《世本》的学者很多,重要辑本有八种。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