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遣使中国的印度戒日王印度古代著名君王戒日王(Harsavardhana或'sīlāditya,590—647)是中印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曾三次派遣使臣到达中国,与唐太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戒日王还是一位杰出的梵语剧作家,有《龙喜记》《妙容传》《璎珞传》传世。这三部梵剧既有独特的文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戒日王属刹帝利种姓,公元590年生于萨他泥湿伐罗城(Sthāne'svara,今塔内莎尔,Thānesar),在605年前后即位,继而定606年为喜增元年,卒于647年下半年。戒日王信仰象征战争的湿婆、象征王权的吉祥天女、家族崇拜的太阳、维护王国稳定的蛇、安抚民众的佛陀、迷惑民众的幻术等等,可概括为泛印度教的帝王信仰。戒日王在萨他泥湿伐罗国获得王位后,又得到了羯若鞠阇国的控制权。而后,他凭借父兄的军队和鸠摩罗王的盟军,通过“象不解鞍,人不释甲”的征战,使戒日帝国的疆域从即位之初的两个王国扩展到
杭州绳技: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印度魔术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王永平14世纪来华游历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在访问杭州时,观赏过一个神奇的魔术——通天绳技,这个魔术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来的,并传播到日本和欧洲等世界各地,成为跨文化交流中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范例。杭州绳技:伊本·白图泰笔下的神奇魔术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他曾于元顺帝至正六年至八年(1346-1349)游历了中国,并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留下了相关记载。他是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又循海路北上到达杭州的。他在杭州受到执政官的热烈欢迎,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席间表演了一场精彩的魔术:只见魔术师抛绳于空中,绳便扶摇直上,直到绳端消失在空中。然后他让徒弟缘绳而上,爬着爬着就不见了。魔术师连喊三声,却无人答应。于是便生气地抄起一把刀,顺绳
今天我们说说一个智慧故事“庞振坤喝酒吃肉”庞振坤有个朋友,是个老抠,谁也甭想到他家吃顿好饭,喝点儿酒。庞振坤想破一下他的老规矩。一天,他拎个糖包子,骑着毛驴,到抠朋友家做客。朋友忙叫老婆去做饭。庞振坤知道朋友酿了两缸黄酒,已经能喝了,可是只见朋友的老婆做饭,不见筛酒。他猜着又是舍不得叫喝酒。他看着放在墙角的酒缸,想给朋友提提引子,说:“今年秋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庄稼长得真好。”朋友说:“是比往年都好,你家包谷、豆子打多少?”“咱先说那红薯。”“红薯长有多大?”“咱先不说那红薯有多大,你先猜猜那红薯块有多长?”“多长?”“一丈长。”庞振坤站起来,一边走着比划,一边说:“从这儿一直到你这酒缸跟。”说着把酒缸使劲儿地拍了几下。朋友明白了庞振坤绕弯转圈,是为了要喝酒,就说:“你来我是想给你筛酒喝,可又一想,酒还不怎么熟,所以也没叫你嫂子筛。”庞振坤说:“你咋忘了我就喜欢喝那稍微生一点儿的酒。”朋友只好让老婆赶快筛酒、炒菜。酒菜一端上来
印度打男人节“打男人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夏季,已婚男子排队挨棒打,这一特殊的节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多彩的春天的到来。印度的“打男人节”由来已久,相传在印度的南德冈的克利须那王曾经常常到巴尔萨纳,他总是嘲讽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朋友们,于是引起了当地妇女们的不满,那些妇女联合起来用铁棒或者是大木棍将克利须那王驱赶出他们的国家。印度向来是“男尊女卑”的传统习俗,“打男人节”似乎是妇女们的福音,因此,这一奇特的习俗,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外地民众蜂拥前往。在印度的不少农村中依然保存着这样的习俗,在当天,农村中的所有已婚男子一大早就在村外等候,听见村里响起鼓声才可以回来。进入村庄的时候,他们的脑袋上总是裹着松松的黄缠头,两只手把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大盘子捧着顶在头顶上。当看见第一个男人进入村庄时,妇女们就会一起高声喊“来啦!”于是,妇女们便不约而同地举起竹棒,等男子走近时,就一起朝他的头上、背上打去。平日里那些“凶神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