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为何要杀死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凉国公蓝玉图谋不轨,被杀。其实蓝玉之死早就有征兆了,当初宰相胡惟庸造反,就有人供出蓝玉和胡惟庸有密谋,不过当时朱元璋念在蓝玉功勋卓著的份上,特地网开一面,没有追究。之后随同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将有的老死,有的病死,能打仗的所剩无几,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将蓝玉封为征虏大将军。在此期间蓝玉率军大破北元,威震天下,朱元璋对此很是高兴,夸奖蓝玉堪比徐达和常遇春。后来蓝玉在陕西处置军务,在兰川坠马受轻伤,朱元璋闻讯特地写了一道手诏,慰劳蓝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是非常器重的。但是蓝玉其人素来不学无术,禀性残忍,刚愎自用,仗着朱元璋的器重,自以为功勋盖世,为所欲为,横暴不法。在自己的庄园中蓄养家奴养子数千人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兰姓兰姓与蓝姓不一宗。兰姓来源不一,主要出自黄帝,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周厉王子姬友(郑桓公)裔孙郑穆公名兰,其支庶子孙以王父名为氏,称兰姓。《郑通志•氏族略》云:“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通志•二八•四•以名为氏》记载:“兰氏,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子孙以王父名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五寒》记载:“出自姬姓。郑穆公方娠,其母萝天使与兰。既生,名字曰兰。及有疾,刈兰而卒。子孙神之,因以为氏。”是黄帝后裔,因为郑国是姬姓诸侯国。二、出自芈姓。颛顼后裔陆终第六子季连得芈姓。其后裔熊通之子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建楚国。楚大夫食采于(兰今山东枣庄东),其后人仪地为氏,称兰姓。此支兰姓也是黄帝后裔,因为芈姓源于黄帝。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1、为元代蒙古族客喇氏所改。2、南匈奴国、瑶族有兰姓。3、畲族四大姓之一。裕固族“兰恰克”氏,《魏书•官氏志》所载,
海兰察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清朝名将海兰察多拉尔·海兰察(?—1793年),鄂温克族;满洲镶黄旗人,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将领。乾隆二十年(1755年),海兰察第一次以索伦族马甲的身份从征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后累功升任为一等侍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次年,两次参加清缅战争,率轻骑为先锋,多有战绩。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功被授为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调任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自云南赴四川参加大小金川之役。历时五年,攻碉夺卡,屡克要隘寨堡,因功先后升正红旗蒙古都统、参赞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两次以参赞大臣率兵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跟从福康安督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跟从福康安率兵赴西藏参加廓尔喀之役。次年,抵后藏,克济咙,会师潜渡深入廓尔喀境,越崇山,历艰险,多次
海兰察的成就有哪些清朝名将海兰察都干过什么事多拉尔·海兰察(?—1793年),鄂温克族;满洲镶黄旗人,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将领。乾隆二十年(1755年),海兰察第一次以索伦族马甲的身份从征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后累功升任为一等侍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次年,两次参加清缅战争,率轻骑为先锋,多有战绩。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功被授为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调任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自云南赴四川参加大小金川之役。历时五年,攻碉夺卡,屡克要隘寨堡,因功先后升正红旗蒙古都统、参赞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两次以参赞大臣率兵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跟从福康安督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跟从福康安率兵赴西藏参加廓尔喀之役。次年,抵后藏,克济咙,会师潜渡深入廓尔喀境,越崇山,历艰险,多次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盂兰盆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
燕赵文化―节日习俗―盂兰盆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