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仪公生八子。六子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共约六万人口。一、源流据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郭氏宗谱*源流总序》记载:“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正纲公乡贡授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学正。值红巾寇乱,吉安被陷,迷归,卒于官。生子二,长元龙,因寓于武宁之眼头;次元化,因寓于建昌之土平头。化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三四五六七。”而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十:江西瓦屑坝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瓦屑坝胡氏宗祠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揭阳桃山谢氏宗祠揭阳桃山谢氏祠堂有谢氏家庙、东社祖祠和吴公祠等,均为明清时期潮汕传统的祠堂建筑。桃山谢氏家庙(即桃山谢氏宗祠)位于炮台镇桃山村,面积9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二天井二火巷的灰石木结构祠堂。这座谢氏宗祠在明清期间经历了从祖祠到家庙的沿革。据载,元代末年,祖居玉滘翔龙的谢宗文(谢翱四世孙,桃山谢氏一世祖)与庶母石氏逃至桃山村避难。谢宗文后来考中秀才,收回祖业,遂于桃山村建造宅舍,开设私塾,教育乡邻子弟,开基创业(清版《揭阳县志》有传)。据说,谢宗文在桃山村尚未营建祠堂(其祖屋中后来设有专祀石氏祖婆的“婆厅”,在今旧潘界内)。谢宗文之子谢廉静增创祖业,家产殷实,晚年开始“建祠堂以尊祖先”,但未就而卒(享年69岁)。谢廉静之子谢玉山(文林郎,其长子谢恭仕福建寿宁县知县)业增百顷,继承父志,约公元1451年主持建成二进“四点金”的桃山谢氏祠堂(永思堂),特祀梅叟公(谢宗文之号)为不迁之祖,这就
从莫氏族谱里了解莫氏起源历代名人一姓氏源流莫氏之起源,许多典籍如《中国姓氏汇编》丶《中国古姓氏词典》丶《百家姓》丶《万姓统谱》等俱有记叙,然而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2丶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3丶《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丶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4丶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丶莫那娄氏改姓莫;5丶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
中国人,到了该为家族再建一座祠堂,再修一本家谱的时候了!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人或许是最重视家规的一个群体,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而这种对祖先的崇拜让我们以前遍布大大小小的村落,家族都建有自己的祠堂,用来供奉先祖和祭拜先贤。俗物君因为老婆在安徽皖南的关系,经常过去,这里地处山区,较为封闭,几乎每个村子里的家族都会有祠堂,遇到清明、过年这种节日,都是要到祠堂祭祖的。在俗物君工作的浙江地区,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农村乡下,也遍布许多祠堂。但是在我老家,皖北平原地区,这里的祠堂就不多见了。没有了祠堂,就没有了供奉祖先的地方,同样的对祖先优秀的文化和家规的传承就显然比不上南方很多地区。曾有人问俗物君一个现象,为什么中国越发达的地区越重视传统文化,越重视祭拜祖先和传承优秀的地方民俗呢?比如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像香港、台湾、澳门也是这样,到过的人都知道,传统习俗在这里保存的相当好。其实,俗物君想说,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