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早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
“湄州苏”即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湄州村的苏姓。其开基祖为唐代的苏琳。苏琳(809-888),俗称“十三公”,福建莆田白石乡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被贬谪潮州。不久迁居潮阳兴仁乡,开创“彭州园”,距今将近1200年,这就是后来的湄州。湄州位于练江中游河畔,原是一片荒芜之地,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十三公”苏琳何以择居这一片荒原,因为这里一马平川,阡陌纵横,河流交错,适于耕作。苏琳在湄州定居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成为稻米花香、良田万顷的美好家园。而此时的贵屿,还不过是个小土丘,并未形成村落。直至宋代,才逐渐成为一个村民集居的小市墟。到明代,贵屿已发展为一个商贸较发达的小埠市,其名气也盖过湄州。尽管如此,这一带的村民仍不忘早年在这里开基创业的先祖——湄州苏氏。所以,“未有贵屿埠,先有湄洲苏”的俗谚便代代相传!而湄洲,作为一个创乡将近1200年的古乡,由于史上不断的对外......
汉末虽然天下动荡,却也有众多才人俊彦抓住机会展现了自己,还能留名史册。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苏姓人物们。梳理了下《三国志》中提及的苏姓人物,列个名单:苏由、苏越、苏则、苏怡、苏愉、苏林、苏代、苏固、苏伯、苏铄、苏衡、苏非、苏尚、苏双、苏飞、苏马。没什么特别知名者,可能苏飞与甘宁的渊源更为后人熟知。“二月,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进军到洹水,由降。”——《三国志·武帝纪》【苏由,袁尚部将,与审配一起留守邺城,后来降曹,不像审配坚守到了最后一刻】“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三国志·武帝纪》注解【苏越,曹魏工人,奉命伐树】“金城太守苏则讨进,斩之”——《三国志·文帝纪》【苏则,他在《三国志》中有自己的传记,主要事迹是在凉州平叛,以及那句“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他有两个儿子苏怡、苏愉】“於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
众所周知,百泉的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由西向东从地下延伸过来,到达百泉时孤峰突起而形成的一座山头。这座山头海拔高程只有184米。山虽不高,但山上古建成群,绿草茵茵,翠柏之中掩映着点点亭楼,密林之下延伸着幽幽曲径。历代的名人胜迹遍布其上,流传着一个个神秘而离奇的传说故事,真所谓"山不在高灵在仙",千百年来,竟然与华山、嵩山齐名,驰名古今中外,深得世人的喜爱。然而,有所不知的是,苏门山竟然还是海内外苏姓家族的渊源,即苏姓发祥地。换句话讲,就是说百家姓中的"苏"姓,是由苏门山的"苏"字而来的,"苏姓源于苏门山"。(见张新斌《苏姓源于苏门山——关于苏姓起源与播迁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这就更使玲珑秀丽的苏门山锦上添花,越发显出其珍贵。然而,如何证明苏姓是源于苏门山的呢?先谈"苏"字之本义《说文·竹部》曰:"苏,桂荏也,从竹、苏声。"郭璞注:"苏,荏类,是则......
苏东坡983岁诞辰:数百人齐聚三苏祠苏氏宗亲捐赠家训铜钟,1月13日,四川眉山,有一个人迎来重要日子,不但让数百人齐聚一堂,还让三苏祠免费...
在苏氏宗祠里画画,还看到了黄鼠狼,没想到在苏氏宗祠里画画…以及第一次看到的黄鼠狼(?)即刻扫码,参与苏氏家族话题讨...
会长招募!中华苏氏家族圈招募会长欢迎报名!,会长职责:1.熟悉并遵守家族圈规则,遵守删帖准则,维护家族圈秩序,保持家族圈和谐...
苏东坡《圆觉经》墨迹现京城,据11月14日《人民政协报》:北京中鼎国际2013年秋拍中,苏东坡的《圆觉经》册...
...
...
...
...
苏姓系黄帝子孙,源于昆吾的后代。据载,古帝颛顼(即高阳氏)的裔孙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一作矾),部落世居昆吾(今河南濮阳),夏帝封同盟部落昆吾王樊为侯伯(诸侯长),建都于苏邑(今河北临漳鄴西苏城),而为苏氏,樊为苏氏始祖。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被封于河南河内,后忿生迁都于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温)国被狄人所灭。国虽灭,而邑尚存,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至汉兴,苏氏徙入关中。苏秦后裔苏建因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裔遂称为“武功衍派”。此外,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汉书》载,辽东乌桓有苏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苏氏。苏氏以武功、扶风、蓝田(均属今陕西)、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及山西一部分)、洛阳(今河南)为主......
一、溯源苏氏源出黄帝,肇端高阳,得姓昆吾,封地邺地苏城。夏,昆吾为夏伯;商,护为国侯;周,忿生为司寇;战国,秦为六国相;汉,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建为平陵侯;武出使匈奴,大节刚忠,封典属国关内侯,以武功为郡望。北周,绰为度支尚书,赠邳国公称河南武功一世祖。隋,威进封房国公。唐,環,均为相,封许国公。唐末,光启二年丙午,光州刺吏奕四世孙义,带二弟随王绪,王潮入闽,进兵泉州驻城皇庙,因军功戍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槐市苏土安一带)义为阜阳苏氏入闽始祖,通称大郎公。二、蕃衍大郎公入闽后,居涧埕,只生一子罕。罕生三子:长逊扮做商人回光州固始顾祖。次希,三臻生二子,长十九翁又回光州,次廿翁生三子衢翁、明翁、衡翁,归顺赵宋后分守惠、永、德关隘。希固守基业,五世单传,袭职关守。八世垂昌生四子:长端、四事徙居枫亭,次仪子孙居埔上即今前埔,称东房祖,另自......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苏姓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
...
...
...
此苏氏家谱文献包含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文献资料。...
温县与苏忿生《辞海》有“苏”字词条,释义之一:“古国名。金文或作‘稣’。又称有苏氏,己姓。在今河南济源西北。西周初年苏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公元前650年为狄所灭。”苏忿生为周初六卿之一的司寇,掌管全国的刑狱司法。苏洵说:“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蓋《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苏国的历史长达400年,国灭而以国为姓的苏氏子孙蔓延于天下。今河南温县西的招贤镇一带还残存苏国故城墙。2005年,中国姓氏研讨会在温县举行,重点是研讨发源于温县的温姓、苏姓。温县苏苑联珠台一处几经炮火的神奇古墓一个姓氏起源发展的历史见证苏苑连珠台2016年春,温县县城城西的一个巨型封土堆保护区内一个由考古、民家学者、仿古建筑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在仔细的讨论着。他们根据当地流传了三千多的传说在仔细的寻找着。那么是什么样的......
苏氏世锦堂大宗祠,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东新村东兴路联兴巷3号。宗祠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占地面积3亩。宗祠内置上下两厅、左右回廊、天井,为土木结构,风柜斗式建筑,整座厅堂四周墙体为下青砖上土墙,厅内16支圆木柱,横梁上雕龙刻凤、涂金彩,整体装修十分精美。正厅上方悬挂着旅台宗亲苏禄洲亲笔题写的“世锦堂”堂匾,正厅左右各一厢房,厢房门口各一小厅,特别雅致温馨。正厅左辅房有厨房、水井和五尺宽的石火巷,右辅厝有土木平房一座。下厅左右各一通廊与正厅走廊相连。门外灰埕,原竖6支石旗杆,现仅剩1支较为完整,大门顶黑漆金字“苏氏大宗祠”匾额历历在目。苏氏世锦堂后代主要聚居新罗区东城街道东新、社兴村,并繁至曹溪后隔苏、石粉岭,铁山洋头、隔口、黄竹坑,也有部分东商孙居到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四川、建阳等地繁衍生息,总的来说出自苏氏世锦堂商孙有一万余人。...
比邻高要市新桥圩镇西边,有一条约400户人家的古村庄叫北寨村。村庄绿水环绕,绿树婆娑;水牛在榕荫下悠闲地嘴嚼着胃里反刍的草料,偶尔还听到一两声鸡鸣狗吠。这里远离城里的喧嚣,显得格外明静休闲。村南边有一座古祠堂,硬山顶风火墙呈方角形分级向墙首延伸,梁脊灰雕着二龙吐珠图案,颇具岭南古祠堂建筑特色;正面墙月梁柱上有一副柱联写着:南有送春来八九十韶光先及第;东坡分派远百千万岁月数登科(见图)。对联虽不甚工整,但从联意上可以反映出其族人承传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并以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为荣耀。高要新桥镇北寨村苏氏宗祠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祠堂大门门匾上的“苏氏宗祠”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一般地说,繁体“苏”字里的“鱼”字本应是四点底的,但它却写成三点底,当地人称之为“三点苏”,说起来还有个典故。苏氏宗祠门匾上的“三点苏”清代道光壬辰年(1832年),有个族中秀才苏浚到省里应乡试,四书五经、申论等科目都考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