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2021年12月4日,我们一行四人为了考证斯氏祖先斯敦的情况,到东阳六石街道后侣村追根溯源时,在后侣村一条普通的街道偶然走过,看见了一口被称为古井的水井,心奇之,经后侣村几位村民陪同时介绍,才寻到一段被历史遗忘的故事,今闲来无事以记之,特作为斯氏谱牒历史资料而赋写……——题记。这是一口东汉末年,由斯氏祖先所建造的一口古井,一口用青石砖砌成的临街的井,青石砖上刻上了“史”字。外表看来,它是极为普通的。但深一考究,却极为不平常。据后侣村老一辈的人讲,后侣村斯氏古井,它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在几百年前有几次几个小孩,不小心跌入井内,虽水深几丈,但跌入井内小孩总会慢慢浮出水面,井壁光滑并坚硬如铁,井中之人终是安然无恙——井不食人,竟是一口有灵性的井呢。又传,每到仲秋月圆时节,夜半沉静,井里的水翻腾滚动,声音轰隆。当觉轻之人被惊醒,轻声交谈井中之物时,轰隆隆之声戛然而止,再仔细听,除了风声和蛙鸣,你要寻......
这个诸暨东南边界的小山乡有很多独特之处,它是世界华人斯姓最大的集聚地,这里有诸暨第一所现代学校斯民小学(1904年——)。近百年间,蒙斯民小学陶冶哺育,奠立初基,进而成长为杰出人才者,指不胜屈。以斯民校友为主体之斯宅籍高级知识分子,即达百余人之多。正因为有这些杰出的大家,斯宅被誉为“教授村”。简介斯宅僻处暨东,山川明丽,物产丰饶,洵为钟灵毓秀之地。斯氏先祖自唐末徙居兹土,以耕稼渔樵兴家,繁衍生息,蔚为望族。仓廪既实,不尚浮华,崇尚诗书礼乐,笃行孝悌忠信、敬宗睦邻。历世先贤承前启后,为子孙谋虑深远,首重庠序之教,遍设蒙馆学塾,不惜重资延聘名师宿儒,倾力栽培子弟。南渡以降,脱颖而出、头角峥嵘者,代有其人;科第蝉联,硕学鸿儒、名臣显宦连袂而出。翰墨芬芳,书香馥郁,绵延不绝,上林斯氏一族,俨然文教昌明之乡。迨满清末造,乡先辈仰止先生为首诸公,起而引领风尚,一本“救国图强,必以育才储人为先务”之卓识......
斯宅村地处偏僻,高速下来还有长长的小路要走。路边景色秀丽,道旁并有流淌的小溪一直伴随。虽然山回路转,道阻且长,一路行来并不烦闷。‘斯’是一个百家姓里面没有的冷僻小姓。诸暨斯氏迁居至此的年代据说可以上溯到唐朝。千百年斯氏后人繁衍生息,孝义溪两岸聚族而居,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斯姓聚居地。随之而成的便是大量的古民居建筑。保存完好的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有十几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座便是作为第五批国保的斯氏古民居建筑群里的三个子项: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其余各处也多为浙江省保。先到最远处的斯盛居。这是一座标标准准的大豪宅。据统计里面共有1322根柱子,所以人们称之为“千柱屋”。斯盛居建于清嘉庆初,由斯氏三十二世孙斯元儒建造。在其正厅门楼的门楣上雕刻着“於斯为盛”四个九叠篆书字。斯盛居即由此得名。“唐虞之际,於斯为盛”。论语里的这句话,正好融合了家族姓氏,用于此实在是工巧至极。斯盛居具有区别于其......
千年古村——斯宅在地处诸暨、东阳、嵊县三市(县)接壤处的东白山腰,潜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绝美古村落,虽僻处山陬,而1100年建村以来,...
...
...
...
...
...
...
...
...
开收词30000余条的《中国人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其中姓“斯”者仅得3人,即教育家斯霞、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及焊接学家斯重遥。人们不难发现,他们竟然都是诸暨人,而且都是诸暨斯宅人。斯姓是罕见姓,全国其他地方极为少见,就是《百家姓》也查不出斯姓。可以说,诸暨斯宅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了。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1993年《东阳市志·居民·姓氏》:“据1987年底姓氏调查,东阳有319个姓氏……斯3875人”,见122页)。斯姓是怎么来的?诸暨什么时候始有斯姓居住?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斯姓发祥地其实是在东阳,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今山东省兖州市)迁徙至东阳后侣村。至后汉建兴四年(226),史伟以居地属吴,应招贤之试拜博士,历官廷尉,爱民如子。三国赤乌元年(2......
据东阳地方文献记载,斯氏原为史姓,出自周大夫史佚之后,其后子孙就用“史官”之史为姓氏。原住京兆,后裔一支定居于鲁国嵫阳(今山东兖州),到汉朝时,史浩官任仆射之职,其子史伟因不满曹操渡江南侵,约于东汉兴平二年(196)自嵫阳徙家于东阳后里定居。三国吴时做了廷尉的官。据东阳市志记载,赤乌元年(238),史伟因断案过于宽纵而被以己身替代,应处死刑。当时幼子史敦年仅14岁,与兄争相代父服死刑,泣血上书吴主孙权,请求“以身代父刑,尽人子之大愿”。孙权只允许一人代死,于是兄弟争执不下,兄说“凡事先长,我当死”,弟说“子代父,弟代兄,份也,我当死”。吴主孙权恻然,于是赦其父罪,官复原职,二子赐以斯姓,意为“孝敬父母已致斯极”。是为斯姓之始,凡斯姓皆源于东阳。后父病,敦割股肉和汤以进,父亡守墓三年。因而孝子斯敦之名广传于后世。其所居之地因此得名斯孝乡,明清时下辖四、五、九三个都。当时吴宁八大姓,斯、厉、路......
见诸1980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之附录《姓氏考略》:“斯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见《通鋻》胡注。望出东阳、渤海。”这一说法把第二种说法和《斯氏宗谱》的说法捏合在一起,又为斯氏增加了一个郡望——渤海,但是并未阐明西南夷之斯氏何时、如何迁移至东阳、渤海(经查,以渤海为郡望者有一訾氏而不见斯氏,不知是否因音而误)。又,该书正文收有斯从、斯敦、斯学三位斯姓人物,斯从即《三国志》所载者(详后);斯敦即《斯氏宗谱》所载者;斯学为明代诗僧,未着籍贯。按该书体例,同姓名者当汇于一条之下,然而既着斯敦“上书泣血”,以身代父之事,却又未在斯从条下汇着另一斯从,不知缘于疏漏,抑或别有所见。...
...
...
...
斯宅现属东白湖镇辖,位于诸暨市的东部,距诸暨市区20余公里,交通便捷。东白湖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拥有国家级文保点千柱屋古建筑群,东白山自然湿地保护区。全镇总面积198.38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人,是诸暨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2005年1月由原陈蔡镇、斯宅乡合并而成。斯宅距陈蔡11公里,原由22个行政村、130个自然村组成,是全国斯姓最大聚居地。盛产茶叶、板栗、香榧,著名的“石笕”“笔峰春”名茶即产于斯宅。斯宅风景秀丽、人才辈出,古建筑星罗密布。早在宋绍兴五年(1135),斯汝霖即已“敕建漕门,扶苏新宅”。今所存之“斯盛居”“发祥居”及“华国公别墅”为清道光斯氏巨富斯元儒、斯元仁、斯源清所建。斯宅旧有街区,街道长250余米,今仅残存部分。上宅街的“元丰南货店”,街北的“高坎头”旧址尚存。2000年2月,斯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null...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里古村落。东白山群峰逶迤层层峦峦挤压到这里,稍稍松了口气,留下一片平缓狭长的溪地。村前一条小溪流过,在两岸苍翠林木的目送下,远远地去到山外的世界。村口斯氏古居四字印入眼帘,溪流两岸散落居住的粉墙黛瓦住家,绝大多姓斯。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少有姓氏,在这里随意碰面就是。村落因唐末斯氏迁居至此开始营造,那时地名叫上林,诸暨称暨阳。传承至今延绵不断,斯氏后裔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斯宅村是全国斯姓最大的聚居地。至今,村内完整保存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且单位建筑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目前,斯宅整个古民居建筑群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谭家、上新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斯民小学、摩崖石刻、百马图等),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千柱屋-孟鲁平/摄“......
诸暨斯宅,斯姓之宅也,也是中国斯姓最大聚居地。斯宅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太多的历史人文,太多的风物教化,太多的景致与特色,也有太多的传说和故事。然而追根溯源,斯宅的故事首先从“孝”字开始。话说三国东吴时期,法律严酷,入狱的人就太多了。赤乌元年(238),廷尉史伟于心不忍,因见狱中有罪犯服刑太重者,或罪减一等;有非罪者,或怜而释之。时有奸臣上殿奏本,诬告史廷尉“目无王法,私改刑律”,吴大帝孙权龙颜震怒,当庭下旨逮捕史伟,将处极刑。史家祸从天降,无异晴天霹雳,正当危急关头,史伟的两个儿子站了出来,长子史从年方十六,幼子史敦年仅十三,兄弟俩联名“泣血上书”,争愿捐躯以代。案件闹大,孙权的母亲吴国太知道后亲自过问,且史家两子如此孝行,孙权闻之亦深受感动,原来孙权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遂喟然叹曰:“子愿代父,孝也;兄弟争代,义也。”还禁不住拍案叫绝:“斯孝子也!”当下复查此案,方知史伟忠心为国,乃下......
...
...
...
...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白石斯氏斯村宗譜, 1, 卷首, 照片 墳墓照片 宗譜目錄 派行 照片 斯姓來源 村志 跋, 1998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白石斯氏斯村宗譜, 5, 卷4, 世系57世履字行學海公起, 1998
白石斯氏斯村宗譜, 2, 卷1, 世系1世肇字行偉公起, 1998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