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氏家族概述一司氏的发展1、司姓的来源司姓的来源虽然说法不一,但自考古出土司母戊鼎后,可以确定最早文字“司”来源于夏启。然后《左传》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司臣。在《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部分司姓是郑国司臣之后,司臣出于顿丘。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外,古代复姓司马、司徒、司空等,其后裔亦多改为单姓司者。据《姓氏考略》的考证,司氏郡望出于顿丘,这个地名曾经出现过《诗经》之中。在春秋时代,顿丘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为隶属于魏国,西晋武帝时始置郡,隶属司州。其位置大约在今河南省浚县、清丰县一带。司姓族人起源与晋国(今山西),现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河北、等地。2、迁徙分布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约五十九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先秦时期,司氏族人已分......
司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的小姓,在百家姓中排名未入前一百,全国人口不足百万。泽州(晋城)是其主要聚居地之一,境内带司的村落非常多,如泽州县司街村、司家岭村、司匠村、司家掌村、司家河村、干司村等。泽州司氏在科举上取得的成就堪称是中国司姓一族最为辉煌的。明一代,司姓中进士者六人,而泽州司氏占二。除司福、司迪两人登甲科外,泽州司氏还有司宪、司牧、司文、司进等人登鳌乡试。泽州司氏的世系传承乾隆《凤台县志》与光绪《续凤台县志》辑录有司福、司迪、司宪、司牧、司文、司考、司敔、司杞、司齐等,或显于科甲,或著于义行。他们是否为同一宗族,需要根据一些文献来逐步梳理。据出土于城北屋厦村的《明故隰川王府教授寒泉司公墓志铭》记载:按状,公讳巡,字允安,别号寒泉,世为泽州人。曾祖讳宪,由乡贡任南阳府推官,擢郑藩审理正,诰封承德郎;曾祖母秦氏,封安人。祖讳齐,举经明行修,任伊藩审理;祖妣宋氏。父讳牧,弘治己酉乡进士,怀庆......
一、单姓司氏的起源地在郑州新郑郑国(公元前806年—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华县。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迁都郑州荥阳的京襄城遗址,第三任君主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迁都郑州新郑的郑韩故城遗址,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0君。建都郑州新郑395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国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2017年2月,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二、《左传》记录了最早出现史册的单姓司氏是郑国人司臣子驷在利用职权疏通田地水沟时,借机侵占了尉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所以,这五个家族的人都对子驷十分不满。公元前563十月,尉止联合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率领五个家族的......
...
...
...
2022-07-08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夏、商、周三代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大夫、士、奴隶等级分明。秦人以武力统一六国,结束了这种局面,可惜二世而亡。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汉实行的选官体制是察举制,具体就是朝廷官员有权力举荐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入仕做官的基本前提。由于被举荐者是举主的门生、故吏,这样逐渐形成一种依附、报恩的关系,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已经逐渐沦为变相的世袭制,不再是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其实东汉末年,天下已经成了许多累世公卿的顶级士族,他们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汉末三国时期的六大顶级士族之司马氏:河内司马氏河内司马氏起源于秦末殷王司马卬八世孙,晋宣帝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汉安帝时任征西将军,军事才能出众,后在狱中自杀而死。司马钧生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马量生司马儁,官至颍川太守。司......
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望云村位于邹城市区西南21公里处,临菏公路南。望云村是一个自然村,1958年以后分为望云一、望云二、望云三和望云四四个生产大队,后成为四个行政村。总人口五千多人,其中孙姓有两千人左右,高姓有一千八百人左右,司姓有九百多人。另外还有聂、靳、王、李、刘、唐、齐、孔、孟、韩、宋、郭、邵、岳、石等三十多个姓氏,人口都不多。据《千年古村》载:该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卓、冯、马三姓先后迁此定居,因卓姓有人在朝为官,故取村名为卓家庄。元末明初,战乱纷扰,家园离散,村民所剩无几。后有范、齐、聂、孙、高、司、靳等姓氏陆续迁入,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邹城西南部的一个大型村落。“望云”村名当是从金代之前叫起来的,因为孟庙现存金大安三年《重修邹国公庙记》碑阴上有“望云”村名。望云村名的来历据说是因为人们习惯东望峄山顶云雾来判断天气阴晴,时间长了就称村庄名称为望云。故有“峄山出云,下得满盆”“峄山戴帽......
司氏祖先,自明朝中叶以来,历代为官的有进士、武举、知县等,坟墓尚存的有四座,都在沭阳境内,墓主人分别为明、清代的千五公、邦直公、文藻公和光俊公。一世祖千五公,旧有家谱曾经剞劂被明李盗过焚灭。故凡千五公以前无稽考。墓地在沭阳县华冲镇杨柳村司大庄境内。据十六世礼科(现年89岁)回忆,此墓原高八丈,占地40余亩,原植松上千株。一九五零年十八世的开明曾带人植松200余株,生长茂盛。一九七零年生产队为了还田(那时农村实行大集体),将松树彻底毁完。现存坟墓高8米,直径19米,历经明、清、民国和当代。因诸多原因,现在的坟墓缩小到只有原有的四分之一。此墓为四棺合葬墓,先后埋葬的是千五公的妻妾陈、董及杨氏,距今已有540余年。据司氏族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464年),因战乱,千五公由河南顿丘郡(今河南清丰县)先后迁居安徽、苏州。据说当时苏州发生蝗灾,称“蝗蝇赶散”。此蝗大如麻雀,见人则咬,凡蝗虫经过之地,......
司臣春秋时期郑国人,士。前563年联手尉氏等发动西宫之难,杀子驷、子国、子耳,劫持国君郑简公,事败亡宋。前558年,郑人索取叛变余党,宋司城子罕认为其有才能而放走了他,鲁国季武子将其安置在卞地(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司齐(?~前558)司臣子,前563年随父发动西宫之难,前558年,司城子罕遣送郑国,被杀。司蕃三国时期魏国人。初为桓范的下属,后经担任洛阳城东南平昌门守将。249年高平陵之变,晋宣帝司马懿发动兵变封锁全城,桓范向司蕃诈称有诏,开平昌门投奔曹爽,司蕃追之不及,遂避侧。后诣鸿胪自首。事见《魏略》。司超司超(904-974),大名元城人,五代后期、北宋初期将领。曾任舒州团练、防御使,统领水军,屡次参战,师出有功。《宋史》评其“频战以清淮海,其忠诚勇果,率有可尚者焉”,并有传。司文睿司超之孙,为三班奉职。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河北、鲁西北一带)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
合肥地区的司氏始祖香山公,发祥于江西瓦砾坝,父老相传,元末明初迁徒于合肥北乡五十头镇一带生活,子孙繁衍,后散居周边四方乃至全国各地。族谱记载自十四世起字辈为,“文运宏开盛,武成永振扬,安邦隆世泰,定国庆家祥”。家谱资料为合肥司氏十六世裔孙司宏政提供。...
禅堂街东边有一个司家庄。司家庄曾有一座庙,这庙叫“高黄(皇)”庙。司家庄后来也改叫成“司庙”了。为什么司庙庄上的庙叫“高黄庙”呢?这可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清朝末年,高楼地有“高”“黄”两姓人家不知因什么事结了“疙瘩”。两家打了几年官司,耗费了大量钱财,也未打出输赢。常言:人争一口气,佛要一柱香。两家自侍家里地多财盛,仍互不让步,坚持打下去这场官司。高楼清朝时也属灵璧县官辖。这一天姓高的和姓黄的又去灵璧县衙告状。到了县衙,两家自然又是击鼓喊冤,县太爷升堂问案,但一时还是不能判谁赢谁输。只好如以前一样:退堂。让两家过几天再来听审。这高黄两家只好回家。一路上两人一前一后,也不搭话,只顾低头赶路。话说傍晚时分,两人走到了禅堂东边的司家庄。两人是又累又渴,只好到庄上的人家去讨水喝。等喝完水,俩人来到路边,看到路北有一块高地,就顺便走过去坐下休息一会。俩人坐下来,其中一个憋不住,就找对方说话:我们两家......
目录序言…………………………………………………2排辈…………………………………………………4迁徙…………………………………………………5繁衍…………………………………………………5世袭…………………………………………………9司殿卿支脉…………………………………………9司殿元支脉…………………………………………13司殿臣支脉…………………………………………14司殿林支脉…………………………………………15司殿英支脉…………………………………………15司殿置支脉…………………………………………23后记…………………………………………………32序言泱泱中华,姓氏百千,世代更替,源远流长。国盛修史,邑荣修志,族兴修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追溯司氏渊源,来龙去脉,族人所知甚微。为使本族兴旺繁盛,后人敬宗穆族,近偶与堂叔商榷,撰修族谱,以告慰先人,福泽万代。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方知司氏族人遍布中华大地......
族谱义意近似国史地志,国家实强,社会安定,邻和族睦,乐在其中,这均需社教和家教。万物生灵,人贵有德福在创造。故修谱一为水源木本之思尊宗教祖之念,孝悌世代相承,同宗辈次不乱。二为继承祖先美德和社会公德。司氏先祖均有忠厚仁义谦恭让下之教导,都应作族人言行之准则。司氏族人繁衍众多,失散不清,二百年来未修司氏族谱,同宗紊乱不识。于一九九二年,幸有继法、司杰、好仁发起六世秀勤、秀忠主持及司氏等十几人操持,七世殿忠老人提供大量资料修成此谱以垂后世。并由七世继法、继岭启:长、存、华、焕、沛、天、书、占、文、明,十字续用。因族谱年久未修,所写不当,有待后人修正。七世继岭浴手恭拟公元一九九二年正月来源:河南省家谱研究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