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时氏一族在元末时,由湖北麻城避乱迁至含山。时氏本为楚北信安旧族,初居含城南门外官山脚下进贤铺(位于今流水月和夏桥村附近),族小丁稀,世系无考。直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时有源转迁清溪晋王城侧。得天时地利人和,人丁渐旺,遂成大时村。
传至十多代,四百余年后的清嘉庆十五(1810)年,族人根据先人手录首创家谱,分以支系,明以昭穆。并以“双溪堂”为堂号。“双溪堂”的来历可能与时氏当初迁来晋王城的地势环境有关。古清溪晋王城有东、西双溪相邻。东溪由横山东岭水流汇聚;西溪即今清溪河。
时氏宗谱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小修,光绪八年(1882)续修,民国十八年(1929)续修,1999年再修。其间,亦有后人迁居安徽舒城、庐江等地,谱中均有记载。
据《姓氏考略》: “时氏,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时姓还来源于宋姓,周武王封商王子微子启于商丘,建立了宋国,宋国公族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姓宋。传到春秋时,宋国有个大夫名来,受封为时邑的首领,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时。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时氏22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5 例。时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齐国有贤人时子著书;汉代有时苗, 巨鹿人,为寿春令;唐代有时溥, 彭城人, 为武宁节度使;宋代吏部尚书时彦, 学者时少章,金代宰相时立爱; 明代有时大彬, 宜兴人, 为陶壶专家, 后人供之为陶神;清代有廉史诗人时铭等。
有趣的是,在时氏宗祠的宗谱中,有记述时姓名人的堂联,如:红闺得胥( 时檄) ;紫盖成仙( 时荷) ;巨鹿封爵( 时溥) ;留犊示廉( 时苗) 等。
每联都有一精彩的典故,说来饶有兴趣
“红闺得胥”说的是时氏族人时檄之事。时檄,宋朝崇德人,曾任和州知府,为官廉政惠爱,“尤长识鉴”(尤其善于鉴别人)。他有两个女儿,深居红闺。长女嫁给和州书生张孝祥,张孝祥后来考取南宋状元,成为中国著名词人。当初将次女嫁和州的莫元忠时,莫元忠清贫节俭,自以为不配,时檄笑着说他:“你还发愁不及第吗?”后来,莫元忠果然及第,成为名士。
这就是“红闺得胥”的由来。
时苗留犊
“留犊示廉”:说的是后汉时苗, 建安年间入丞相府, 出为寿春令。坐了自家的破车用母牛拉着到任。调动的时候, 老牛生了一头犊, 时苗说:“我来时只有一头母牛, 把犊留给寿春的老百姓吧!” 他一生就是这样清白。据时氏族人介绍,清溪时氏可能是时苗的后裔。
清溪时氏始迁祖源公,讳骏开,例赠(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赠给已故亲族尊长)修职郎(八品文职散官)。其长子时高也被例赠修职郎。
时高的三子时纶,字玉音,自幼读书,获取功名,例授修职郎,宗谱赞曰:“午夜书披晚好学,丁年冠挂老归农,口中不道居官事,面上那存作官容。”时纶读书取得功名,为官后归隐乡里,但不以达官自居,平易近人。想来时纶为官是也是明朝有功之臣,因此其祖、父才得以封赠。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允许官员把自身的封赠转赠于父母或祖父母,这样不仅宣扬了孝道又彰显了官员的荣誉。
时氏经过数百年的勤奋创业,家道渐渐殷实,到了清末,在当地是有名的望族,在清溪镇上,清溪河以东街道都是时氏族人的房子,时氏族人掌控着米市、猪市等农副产品的集散经营。十四代时经书为太学生,民国初年在当地是有名的乡绅,很有声望,连含城的绅士杨老七亦拜其为干爹。其弟时经典生财有道,家产万贯,成了当地首富。
时氏宗祠
时氏宗祠坐落在大时村中,坐北朝南,族人拥祠而居。门联为“红梅多子思陇右,绿竹广枝得江左”。“双溪世泽”为横批。寄托了时氏“双溪堂”一族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宗祠始建于民国十六(1927)年,十四世孙时经书率族人捐建。近百年沧桑,天灾人祸下,年久失修,已呈破败。1999年后族人捐款陆续重修至今。现为三开两进一院。徽式建筑。门前一对石狮。寝殿北墙供奉一世祖源公慈像。灵台上是历代祖先的牌位。以“红闺得胥、紫盖成仙”为堂联。前厅梁上悬挂着族人节庆日旱船、扎彩等活动的道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