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9
黄梅民间很早就流传:“石盘龙,宛插花,帅家猴儿中探花”的故事,石、宛、帅为黄梅的三大名门望族,其中,石姓的祖坟位于黄梅镇的盘龙山,据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今天,我们在石氏家族事务委员会会长石阳艳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盘龙山的石氏祠堂。葬在盘龙山的石姓祖坟只有三棺,墓碑雄伟高大,前面设有祭坛和广场,十分气派,是县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墓群。2012年,县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一群墓碑中,其中,有一座就是石姓人的楚阳公,石昆玉,他是明末一代清官、名臣、文豪,曾任苏州知府时获“石苏州”的美誉。与其他姓氏祠堂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石氏祠堂作为后辈的教化之地,以古今黄梅石姓名人的业绩来教育启发后代,奋发图强,这在他们的族谱上,一一都有记载。在祠堂外,还有一个“文林廊”,33米长的文化碑廊,琳琅满目,图文并茂,我们清晰可见石氏的世袭表、先祖功名录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等等。虽然,我们并不是石姓后裔......
石氏在新昌历史悠久,分布广阔,人数众多。80年代末统计,新昌县内石姓19000多人,列居第八。南宋时期,新昌石氏赫奕辉煌,名满江南,理学诗书继美,簪缨鼎甲传芳。陆游称颂“会稽右族,石氏为大”。▲新昌石溪村石氏大宗祠相传石氏为黄帝子孙,出自姬姓部族。周武王封其弟康叔于卫,七传至靖伯,食采于石,因以为氏。靖伯十七传至秦末,有赵人名石奋者,追随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深受信任,其妹能鼓瑟,为西宫。奋有四子,高祖即位后,父子俱封高官,景帝时各赐爵秩为二千石,故号称石奋为“万石君”。万石君后裔以孝谨传家,虽齐鲁诸儒皆以为不及,为西汉名门望族。石氏尊石奋为一世祖。▲新昌石溪村石氏大宗祠戏台从石奋到卅五世石元遂迁新,历经汉至唐1000多年,其间经过六次迁徙。石奋随汉高祖从赵地徙居长安。至第八世石昶徙青州。至第十五世石渊,仕西晋建安太守,中原兵乱,建兴末(316-317)随晋无帝扈驾渡江,居丹阳。至十九世石灵......
石碏石碏,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他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石作蜀石作蜀,春秋时期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贤之一。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石申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
据统计,“石”姓在仙游姓氏中人数排名第66位,总人口不到一千,几乎都集中在盖尾镇东许村、斜尾村。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又聚居东许村北厝自然村。据张琴《莆田县志》载:宋绍定二年(1229年)莆田人石龙友参加选举,特奏名。其后子孙繁衍莆田各地、主要在新兴里(今华亭)与涵江一带。《石氏家训》始祖碏公,史称纯臣;西汉万石,孝谨以闻。家族传承,善良为本;爱国爱乡,正义本真。人争年少,珍惜青春;建功立业,开拓创新。孝敬父母,教导子孙;夫妻和谐,兄弟情深。修桥铺路,助孤解困;爱岗敬业,团结乡邻。节俭持家,劳作耕耘;贫穷不移,富贵不淫。讷言敏行,守法安分;清廉为官,清白为民。做人规戒,赌毒色浸;淡泊名利,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扶危济贫;尊师重教,公益热心。造福社会,服务族群;石志不渝,家风长存。日前,记者一行来到北厝自然村探访。提起祖宗源流,族人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文革期间,石姓族谱在破四旧的浪潮中被烧毁,如今,......
邳州石氏家族,江苏邳州石氏字辈:“宗秉汉昌九德启荣祥基业传修远相化步朝堂增桂连登广忠义爱华良耀...
鹤顶寨较具代表性的广府建筑,鹤顶石氏大宗祠(始建于嘉靖十年,存)义仙石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后期,戊戌年佚)安龙...
石氏祖祠,漳州平和县奇岭乡,石氏祖祠坐丙山壬向兼午子分金,艮寅水来出戍口 即刻扫码,参与石...
陇西石氏家训,即刻扫码,参与石氏家族话题讨论!...
...
...
...
...
石氏一族源于明朝末年李三才家族的避祸改姓。为躲避政治迫害,李三才后裔逃至山东滕州,指石为姓,开启石氏新篇章。数百年间,石氏繁衍昌盛,形成独特文化,并传承“之廷开惠玉峰,凤韫正思扬”等字辈...
【东平县小赵村石氏】〔隶属〕:山东省济宁市东平县代庙镇。〔位置〕:位于代庙镇政府西2.5公里。北邻小刘村,南邻大赵村,西邻孙楼村。邮编:271514,区号:0538〔人口〕:石氏100余人。迁移史系47世金祖三子48世师勗公、56世光理公、59世迁道公、61世登举公、68世玉珍公之后裔。玉珍祖于清康熙年间(1705年)前后,由临湖集迁居于此。字辈1905年修订旧字辈,73代起:景儒继衍庆,道成隆家声。自修允昌世,好学昭文明。1987年新增字辈,93代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勤。裕再为庭训,经书与后昆。外迁情况1.71世风章,迁福建省三明市林业局。2.71世风彬,迁上海市。3.72世长友,迁黑龙江省哈尔滨。4.72世清恩,迁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县857农场。5.72世清信、清龙,迁山东省胶南。6.72世清云,迁安徽芜湖。7.72世长贤、长山,迁黑龙江省鹤岗市。8.73世景贤,1958年迁黑龙江......
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88位。至2018年,按人口排序,石姓在中国位列第61位。溯源石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石碏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载,春秋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齐桓公时,其弟州吁及其子厚刺死桓公。石碏大义灭亲,被传为佳话。《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之孙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是为河南石氏。二是郑国(姬姓)有大夫石癸,宋国(子姓)有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三是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历史上......
...
...
...
一、石庆数马汉武帝时,石庆任太仆。有一次,他为武帝御车出行,帝问他车有几马,尽管皇上所乘车驾马是有定数(六马)的,他还小心翼翼地用马鞭点数马匹,然后回答说:“六匹。”。后用为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五代李瀚《蒙求》:“石庆数马,孔光温树。”二、瓦学士诗人石曼卿,字延年,性嗜酒,有李谪仙(太白)之奇才。曼卿举止放荡,善为谈谐幽默之语。有一次,石曼卿乘马游览报宁寺,牵马人一时失控,马惊走,曼卿不慎坠马落地。侍从人员连忙把他搀起来扶上马鞍。行人见此,都聚拢来围观,都以为他一定会大发雷霆,把这个牵马人痛骂一阵。不料,石曼卿却慢悠悠地扬起马鞭,半开玩笑地对牵马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早被摔碎啦?”三、园外狼:宋朝大臣石中立为人诙谐幽默,早年做员外郎时,有一次与同僚们去皇帝的御花园观看狮子。同僚中有一人不解地说:“朝廷每天拿五斤肉来饲养它,而我们这些人的俸禄反而不如这头狮子。”石中立......
扶溪武威堂座落在粤西北边远山区的一个县,隶属怀集县岗镇连会村委会,距离县城22公里中(村距最近高速出口处为12公里),全村均为石姓,有383户,1889人(1530人),纯属为石家大院。人们习惯把保留古朴民风,古建筑风格的自然村称之为古村。而在这正正便有一座融合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典庄园——扶溪村,村内“武威堂”是怀集县目前保留较完整的整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堂屋,也是当前粤西北地区发现最大的庄园,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
始祖碏公,史称纯臣;西汉万石,孝谨以闻。家族传承,善良为本;爱国爱乡,正义本真。人争年少,珍惜青春;建功立业,开拓创新。孝敬父母,教导子孙;夫妻和谐,兄弟情深。修桥铺路,助孤解困;爱岗敬业,团结乡邻。节俭持家,劳作耕耘;贫穷不移,富贵不淫。讷言敏行,守法安分;清廉为官,清白为民。做人规戒,赌毒色浸;淡泊名利,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扶危济贫;尊师重教,公益热心。造福社会,服务族群;石志不渝,家风长存。...
堂号常识盘点堂号最初仅指望族所居住厅堂的名称,后来才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堂号有时也被认为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结果,是不同地域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有时也称作房号。学者顾燕说:“堂号是一个姓氏中某一支派的代称。”“堂号”产生的宗旨主要是:一、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分堂号和自立堂号。总堂号一般是用某氏族最初发祥地的郡名,来作为堂号的名称。分堂号是某氏族迁居新地而在该地发展为望族巨室,为纪念发达的地方,便以该地的郡名作为分堂号。自立堂号就是用吉祥或训勉的语句作为自家堂号。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