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登录/注册
开通会员
下载APP
我要投稿
新闻
族谱
开始寻根
2019
09-26
新闻动态
分享

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塘头快船江沈师桥

三北名胜――沈师桥

  • 中华沈氏网 2009年8月30日 沈氏


  “积雨黄昏水满汀,顺流c里快扬z。云沈月黑烟村暗,一路桥头照蟹灯。”这是清人郑兆龙雨后至沈师桥时发出的感慨。
      沈师桥坐落在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塘头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沈师桥,宋隆兴时建,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同治十三年里人重建。”该桥全长7.6米,宽4.2米,南北走向。桥两栏板正中刻楷书桥名“沈师桥”,旁刻“同治十三年重建,钱塘吴淦书”字样,桥墩两侧面置两对石雕昂首龙头。桥立面朴素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五板五台阶单孔平板石桥。
      关于沈师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慈籍沈氏始祖沈恒行善建桥的轶事。沈恒(1110-1199),字维时,北宋大观四年生于永嘉贴水桥。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沈恒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金人入侵,沈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后,旋任太府卿。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钦赐金鱼袋。在巡视慈北时,见鸣鹤乡地处海滨,土宇宽厚,便动隐居之念。乾道六年致仕,至海滨整地,筑室定居。
沈恒为人乐善好施,且对理学颇有研究,见鹤皋之地,穷乡僻壤,无人振学,便在其私宅“海隅书屋”兴办义学,谈道不辍,引学者纷至沓来。因村前无桥,行人与求学者往来不便,淳熙十五年(1188年),沈捐资建桥。门人万琦将此桥命为“师桥”。庆元五年(1199年),沈恒病故,终年90岁,里人感念沈的功德,就以桥名为地名。
沈恒的德行成为激励沈氏后裔的精神动力,沈师桥亦成了“海滨之地”的一方热土。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十二日,倭寇侵犯沈师桥,沈氏合族殊死抗击,战死者达数百人,有六名妇女夺刀自刎,拒辱明志。清时以沈师桥为中心的快船江南北两岸,人口密度增加,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逐渐发达,集镇初显规模。雍正年间,“沈永丰老店”(沈永丰南货店)的“三北藕丝糖”曾作为贡品御前供用。民国期间,沈师桥继续前代的发展势头,商贾云集,为三北一带小有名气的商贸集散地,“十里行人问沈师,万家烟火路交通”是对沈师桥的真实写照。

[简介]

  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为单孔石梁桥,全长8.5米,桥面宽4米,桥孔跨水3.3米。

  来到沈师桥头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分,太阳斜斜地挂在天边,似乎随时要收工了,可这时的天空却是最美,夕阳的余韵像是给姑娘的脸庞抹上了朵朵红晕,无限娇柔。那座小小的石桥并不起眼,可静谧的河流、两岸随性而美丽的树木、枕河而居的老屋,像是一幅油画,令人忍不住想沉醉于此。

  传奇“活”桥

  这是一座单孔的石梁桥。造桥者有意让人站在桥上,能见映入清流中的五磊山主峰。整桥精心砌制,用料规整,全长8.5米。桥面宽4米,由五块长条石铺砌。桥孔跨水3.3米,南北各设5级石阶。桥上的整块栏板石长4.3米,用的石料是梅原石,石质异常光滑细腻,伫立了这么多年没有丝毫风化。桥的东西两边各刻“沈师桥”三个字,而两边桥墙上都有一对镇水螯首,栩栩如生,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古桥。

  正仔细从各个角度观察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住在沈师桥西路的一位女主人好奇地走了过来,听闻我们是来拜访这座古桥,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先深深地吸了口烟,在迷蒙的烟雾中,她表情颇有点神秘: “我在这住了10多年了,听了很多关于这座古桥的传说呢!”她告诉记者,传说这座桥是活的。曾经,经过此桥的船只十分频繁,而有些船明明很宽,据目测根本过不了桥,可奇怪的是偏偏都能顺利通过。还有,无论多干旱的天气,河水从不会干涸。据说,有香港老板曾想花几百万元买这座石桥,但被政府拒绝了。附近的几位居民也纷纷围了过来,讲述他们从祖辈那里听说的故事和传奇,语气中透着自豪。

  三北名胜

  浙东慈溪平原,旧称“三北”,即姚北、慈北和镇北,是原余姚、慈溪和镇海三县的北域,在千年之前,这里多是一片海涂。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县令谢景初发起修筑海塘,此后300年终于筑成横贯东西80公里的长堤,奠定了三北滩涂第一批内陆平原的雏形,即今称为“大古塘”。后又五次围海筑塘,始成数百平方公里的三北“棉库粮仓”。沿大古塘一线,形成了一连串自东向西的集镇,其中有龙山、范市、师桥、浒山、周巷等。

  南宋乾道初年(公元1165年),45岁的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沈恒到慈北巡视,见鸣鹤一带海滨地广人稀,南有五磊栲栳为依,北有百里海涂绵亘,遂生建宅之意。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沈氏家族迁入此地大古塘之南,建“海隅书屋”,教授讲学,自任塾师,附近学子纷至沓来。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沈恒捐资在馆前建桥,以利南北交通往来,其学生万琦称为“沈师”,俗称“师桥”,沈师桥就成为三北老幼皆知的学府名村,宋代罗炳写的《沈师桥记》中,有“师桥者,乡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的记载。

  根据《沈师桥沈氏宗谱》记载,沈师桥沈氏先祖居河南沈丘,沈恒之祖曾任浙江永嘉县尉时,因金人南侵,在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举族迁居永嘉。至沈恒一支定居三北。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沈氏真五公沈台明被授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令,率众修筑自观城至龙山的18公里海塘,以此造福桑梓之举,沈师桥声名大振。

  交通要塞

  清代以后,沈师桥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成为三北的闹市集镇,尤以桥头为中心,桥下的快船江东通掌起、龙山,西达横河、余姚,北向淹浦江,从龙舍浦九洞闸入海。桥南桥北临水长街,南北货品商铺林立,有“十里行人休问沈,万家烟火路交通”之说。雍正年间的沈永丰南货店产三北藕丝糖,曾列为明州府入京贡品,沈师桥更闻名遐迩。到如今,两边的商铺虽早已萧条,但老屋还基本保持着原貌,可以想象当初的繁华。住在附近的人们,至今还对当年某家店铺中的豆酥糖念念不忘。

  沈师桥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村人直呼“大桥头”。当时,三北文士张培基写了一首《赴慈溪沈师桥》诗一首:

  西北刮地走尘沙,

  陡揭舆帘冷莫遮。

  枯草赭黄连海甸,

  炊烟茫白隐人家。

  短亭憩坐山排笏,

  村店寻沽梅着花。

  行尽平原临水口,

  溪流迸出石桥斜。

  离开的时候,夕阳的红光渐渐没去,水面依旧静谧,树木依然,石桥依然静静地躺在河面上,连晒在桥上的笋干都没有丝毫的变动。仿佛我们只是曾经进入了这一幅画,而今就要走出画面,回到现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沈氏网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沈氏家族圈

全网第50大家族
已有600万位宗亲
99+

沈氏家族圈

全网第50 大家族
已有600 万位宗亲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memberTotal}}名宗亲正在热聊 快来加入
{{t.username}}:{{t.content}}

沈氏人脉

{{item.username}}
{{item.userAddress || ''}}
{{item.userCompany || ''}} {{item.userJob || ''}}
下载APP寻找您的宗亲人脉
关于炎黄沈氏网
炎黄沈氏网(shen.zupu.cn)是族谱网旗下姓氏网站,这里汇集沈氏新闻,沈氏话题,沈氏名人,沈氏源流,沈氏文化,沈氏企业,沈氏族谱,沈氏寻根等内容,汇聚各地沈氏宗亲联谊会,打造权威的沈氏宗亲网站。
炎黄沈氏网以弘扬沈氏文化,传承沈氏文明,促进沈氏宗亲和谐为宗旨,是目前国内涵盖丰富沈氏资讯的姓氏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公益性的沈氏文化交流平台。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百家姓文化
曲氏文化翁氏文化牟氏文化尤氏文化占氏文化查氏文化谷氏文化霍氏文化滕氏文化裴氏文化欧氏文化舒氏文化凌氏文化盛氏文化欧阳氏文化冼氏文化鲍氏文化屈氏文化房氏文化饶氏文化喻氏文化艾氏文化卫氏文化解氏文化时氏文化
热门姓氏
炎黄王氏网炎黄刘氏网炎黄李氏网炎黄张氏网炎黄陈氏网炎黄周氏网炎黄杨氏网炎黄黄氏网炎黄赵氏网炎黄侯氏网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微信登录
手机号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注册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族谱网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您的密码过于简单,请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并及时前往族谱app修改密码
    点击查看详情
    扫描二维码下载族谱APP
    手机验证码登录
    下载族谱APP
    置顶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