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公陵园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叶公沈诸梁的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旧县村西北部北澧河南岸。
陵园规模 编辑
陵园在历史上曾遭破坏,1994年修复的叶公陵园占地两公顷,墓冢高大,翠柏簇拥,建筑典雅,布局严整,是海内外叶公后裔寻根问祖和人民群众瞻仰谒拜的胜地。,目前整个陵园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陵园的建筑是三进院的格局,由落歇山式琉璃瓦甍宫殿式的建筑组成。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该陵园已成为叶姓后人的拜祖之地。
进正门后走过一座小桥,再经200平方米的开阔地,便可来到与正门相对的二门.二门即是原来的正门,后因叶县人民政府组织扩建,将其圈住,并新建正门。这二门与正门采用几乎相同的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有所相异的是其支柱的数量,一十二根支柱就已经将整座建筑支撑的岿然不动,门前两侧均置石狮一蹲,四目微向,高约2.5米,底座刻有居台湾高雄捐赠人的地址和名讳。入二门,便可欣赏叶公陵园的内景。自二门向主建筑祭坛间的通道称为神道,在神道的两侧植有松柏,花草,至鸟语花香时节,游人可以于此赏花、小坐,遒劲的松柏避阴,芳香的花草宜人,即使置身于陵园,也能够感到性情的陶冶,既不失庄重又不乏情调,这是建筑者的一处妙笔所在。立于神道右侧的功德碑格外显眼,碑身高约3米有余,上载捐资修建叶公陵园单位及个人的名字,以资万古流芳。
当走尽神道,立足于祭坛前,先不要着急往上行,各居祭坛两侧的碑亭更是可目。左侧一亭,上有文字名日兴祖亭。兴祖亭采用古建筑样式中的六角亭建筑,正门两侧悬有叶昌桐先生题写的楹联:百世莫忘先祖德,千秋永盼后人贤。亭内正方有碑一座,其上镌刻有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的叶氏后人叶选平所题写的:叶氏之踪等字样。亭身上方六侧均绘有竹、山、水等图案,正上方为传说中的二龙戏珠,绘画技艺精湛、惟妙惟肖,把叶公好龙的个性和盘托出,以寄寓后人。右侧一亭,为望慈亭。正门两侧石柱有叶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汪安邦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钟铭伟绩耀千秋,简刻丰功芳万代。与兴祖亭的布局完全一致,也有一座石碑立于亭门正前方,上有叶氏后人亲笔题写的文字:叶氏之根。绘画也同样以龙和竹、梅居多。
欣赏了风格炯异的碑亭之后,可以到祭坛之上去感受焚香祭祖时的场景和心情。神道连接祭坛的通道是十级阶梯,寓意大团圆,整座建筑被置于高约1.5米的土方上,高大、巍峨,同样采用正门的仿古琉璃瓦建筑样式,只是厅门为20扇对开的造型结构,门前放一铁制香鼎,是焚香祭祖时才用到的器具。
在祭坛的正后方,就是陵园的核心――叶公沈诸梁的墓冢。整座墓冢呈圆型,周围有石砖围砌,直径约50米,正前方有高约4米左右的墓碑,威严、镌秀,其上刻有叶姓始祖叶公沈(讳)诸梁之墓字样。四周有苍松翠柏环掩,石刻碑林相映,更显神威和庄重、肃穆。叶公墓以它特有的灵气和气派让人们急于识其庐山真面。倘若置身于墓顶喊话或击掌,会有回响,这不失为一处奇景。
墓主人 编辑
春秋末年,楚贵族沈诸梁食采于叶邑(治所在今叶县旧县村),人称叶公。他辅佐楚惠王,经营方城之外,兴建东西二陂水利工程,平定白公胜之乱,身兼司马、令尹二职,晚年退老于叶。当时修筑的东西二陂至今尚存。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叶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叶公身老于叶,葬在叶邑北澧河南岸。后人建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碑坊等以志纪念,后墓前祠,历代诗文颇多。叶公后裔,以“沈”或“叶”为姓,尊沈诸梁为始祖。[1]
现状 编辑
叶公陵园位于叶县旧县乡旧县村西北1.5公里处,是海内外叶姓后裔祭拜始祖叶公沈诸梁的场所。1985年,叶县人民政府开始修复叶公墓,后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叶公陵园。2001年,叶县人民政府及叶氏后裔又进一步对叶公陵园进行修复。现该陵园总占地面积为23100平方米,主要建筑呈中轴线对称布局,有大门、叶公问政殿、飨堂、墓丘、东西厢房、碑廊、兴祖亭、望慈亭等。陵园内殿宇雄伟,碑碣林立,苍松翠柏。
2000年10月,叶县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世界叶氏联谊会,海内外300名叶公后裔代表参加,捐款146万元支持叶公陵园扩建工程。叶公陵园已成为叶氏后裔祭祀先祖和人民群众观光瞻仰的胜地,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万余人。
叶公陵园是平顶山市外八景之一,有诗《叶陵怀古》云:
巍然陵墓郁葱葱,四海寻根朝叶公。
报国挥戈安社稷,恤民治水劝桑农。
好龙精刻千秋画,传讹无妨一世雄。
毕竟人间传正道,五洲赤子仰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