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登录/注册
开通会员
下载APP
我要投稿
新闻
族谱
开始寻根
2021
07-23
新闻动态
分享

福建佘氏简介

福建有佘氏12355人,佘氏人口排名全国第九,是佘氏人口大省之一。福建佘氏在中华佘氏中颇具影响力,是佘氏迁入迁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中转地。

  入闽佘氏有两位始祖。一位是钦公后裔佘能舜。1311年,能舜公任福建莆田县令,居莆田佘埔。能舜公有三子,后分别迁入各地:1329年,能舜公去广东韶州,长子、三子随同;二子壬卿公留居莆田,几代以后,念七公南迁30余里,择镇前定居;能舜公长子贵卿迁广东顺德,贵卿公长子肃斋任登元提举官,又迁福建永宁港边,为鳌江一世祖,后人中有以中、维允、耿元、汉章等,皆为进士,人才盛极一时。

  入闽佘氏的另一位始祖是安裕公(一说协博公)。安裕公,钦公后裔。钦公长子荣华经若干代后有裔孙佘超,进士;有起公玄孙佘安裕,探花,历官翰林院。安裕公入闽后如何繁衍,缺少具体史料。以上两位入闽始祖,均为钦公后裔,本是一家,其后人逐步繁衍到福建各地,如南日、平潭、东茂村等地佘氏均为清代迁入。

  福建佘氏人才济济,历史上进士不少,当代精英很多,并且是佘氏迁往广东、港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这是佘氏发展的一块宝地。

  福州市平潭县大坪村佘氏


  1、大坪佘氏概况

  平潭佘氏,共有流水、中楼大坪两支。今落户于中楼大坪的一支,人丁繁盛。原有族谱于文革时烧毁无存,前人“贵”辈武公多方考察,与“长”辈佘坚数次前往闽南一带寻访,并以祖上留下“荣华宝贵孔长”六字行第与各宗族谱对照查核后,遂又加以修编。但武公逝后,宗族后人忽视族谱修编工作,未能将由武公修编资料保存下来,造成现今平潭佘氏源考资料极度缺乏。今由佘坚主持,佘长奇执笔,铺开平潭佘氏寻宗觅祖之路。今值莆田涵江佘氏族亲联谊盛会,急需材料,只能对已有的考察部分作一番粗编,暂成此文。

  2、平潭佘氏迁居考

  《天下郡国利病书》上记载:“平潭旧称海坛山,产马,毛髭有异文,相传为龙神,故在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寻罢,听渔农杂耕,增兵守之。”直至明洪武初,朝廷为防倭患,沿海岛民多奉令内迁。由此可知,当时平潭土著人口不多,应为现今“南岛语族人”,后倭患四起,举岛内迁,散入沿海内地或流向海外,今平潭居民绝大部分非原土著。1730,清雍正八年,朝廷曾移福清县丞驻海坛,并带去大批居民定居平潭,现平潭居民大部分是于此时迁居进入的。但查阅《福清县志》与福清姓氏,并无佘氏一族的文字记载。且平潭流水、中楼两乡部分村落老者皆能言闽南方言,1971年平潭改属为莆田地区管辖。由此可知,平潭移民并非仅福清内地迁入一支。故可认定两点:一为平潭佘氏迁居平潭具体时间该为清雍正八年后。从两乡(中楼、流水)部分老人闽南方言变迁上可知,由闽南一带迁居平潭的族人在岛至少有两百年的时间了。二为平潭佘氏的迁入并非是由福清陆路而来,乃是闽南一带由海路迁入平潭。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730年至1830年之间。而大坪一支迁入的时间大致是在公元1900年之前。由此亦可认定,平潭大坪佘氏在本地区已有至少一百年的历史了。

  3、大坪佘氏概略

  平潭佘氏原有两支,皆源于平潭流水镇五星村竹围自然村。后因某些不可考的缘由迁入中楼乡大坪村。因佘氏在平潭属小姓,人口少,长期受其他大姓家族排挤欺压,现流水一支仅余数人。据公安系统人口普查记载,流水佘姓几不可见。今于匆忙之下,无法获取确切消息,暂不做述录。

  大坪佘氏近百余年发展较好,武公在地方素有名望。大坪佘氏历此四代(华、贵、孔(春)、长),已为本村望族,子孙皆有功名。“华”字辈有4个兄弟,在清朝有两个兄弟在军中任职,带兵到台湾无音讯,可能在台湾尚有后代。“长”字辈,长兄佘坚,为平潭法院行政庭庭长,身先典范,为昆弟子侄与本地民众所崇敬。二兄长佘长平,现为流水中心校书记,携手一家为平潭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佘长华,现为环保局环保监察大队长。佘长强,现为国土局国土监察大队长,其妻杨洪华,原为平潭副县长,现为连江县常委、宣传部部长。佘长兵,任职于广电局屿头站站长。佘长奇,历任职于福州电视台、平潭政法委、平潭政府办、县委办、平潭一中,兼任香港大型集团大陆部总经理。“长”字辈子孙文武双全,经商也颇有成就。佘长福,历任工程主管领导。佘长明,为多家公司董事长,从事医药、拆迁、房地产等事业。佘姓在平潭虽小,但其影响甚巨。

  漳州市东山县城埯村佘氏

  1、城埯佘氏源流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康美镇城埯村佘氏始祖为哲宗公,祖妈敏惠高氏。据先辈传说,城埯佘氏是元朝末年从莆田县兴化府豆腐街移居于而来。裔孙建佘氏大宗祠—追远堂,如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佘姓入闽始祖为能舜公。元朝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能舜公为莆田县令,随例立籍。其次子任卿公,居于莆田佘埔繁衍。元末,国初乱,他的裔孙三个兄弟从佘埔南迁,其中一人迁于漳州浦邑五都后港尾,繁衍裔孙遍布闽粤佘氏支系。

  2、城埯地名变迁

  城埯早属于漳州府漳浦县所辖“五都”,其沿革于清朝,属于诏安县“五都”二图城埯保。于民国四年才把东山岛改为独立县,城埯村改为东山县康美统一乡,城埯村现改为东山县康美镇城埯村。在本县姓“佘”聚居地也只有城埯,村后有座山叫后山,山后临海有一个港,过去曾叫村后港,后来因是天然避风港,官船经常停泊于此,所以改名官港。以上史料证实,城埯佘氏始祖是从莆田迁居而来。

  3、城埯佘氏繁衍

  从哲宗公传到二世祖共有三大房:长房纯德公,娶何氏柔顺,其后代裔孙繁衍到七世祖,又带九世孙南迁于粤“东海甲”(今广东省海陆丰市高田村围仔内)开发繁衍发展。今有78户,人口548人,并发展到海内外,在那里建祠堂,尊“近溪”公为高祖,人才辈出,裔孙经济富裕。二世次房祖宽厚公,娶王氏敦淑、张氏懿德。及三房二世祖质宝公,娶林氏慈惠,繁衍裔孙都世居城埯村,组成佘氏大宗,和睦相处。至今已有二十四世,共有230户,人口1014人。在外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约有60多户,人口248人。如今城埯佘氏裔孙合计370户,人口1938人。

  4、城埯佘氏宗祠

  经历代先祖奋力耕耘,造就了有山海田之称的村落,供裔孙后代生存、栖息,繁衍发展。裔孙为追本溯源,追缅宗功祖德,建佘氏大宗祠——追远堂,恭奉先祖的神位,每年春、秋二祭。二月二十日是春祭的日子,八月二十日是秋祭的日子,宗祠香火不断。到第八世房系繁衍开枝,各房再建公厅——崇德堂、爱敬堂、振德堂。长房在陆丰市高田村围仔内建祠,保留追远堂的堂号。

  城埯佘氏大宗祠——追远堂,祖祠建于城埯村,古城内中央(东山县四大古城之一列为县文物保护的古城),其结构为四点金筑造形式,坐向是癸丑,向丁未,主厅及前厅连带,中间天井,左右夹插山(走廊)各15槽,大厅内圆柱四支,三载五瓜,四角柱四支,左右边房各一间(各11槽),总共五十七槽,屋顶垂带脊星是火星。天井放水为丙水,面积长9.8米,宽5.4米,三台阶;左右走廊各15槽,屋面垂带脊星——木星,四条水母槽四水归堂井,内四角柱各二支,支撑屋面。前厅内圆柱四支二载三瓜,屋面三山阳盾。主体总面积为300.5平方米(长20米,宽15.2米)。大厅中间悬挂木刻大匾——追远堂。厅中间设灵位,排历代先祖神位,供春、秋二祭。祖祠大门,横批石刻“佘氏大宗”四大漆金字。在九0年维修时增添石刻漆金联对:“下邳世泽枝荣叶茂永昌盛追远缅怀宗功祖德颂春秋”。

  祖祠门前大埕长15.2米,宽12.8米(195平方米),每逢节日供裔孙聚会、庆祝活动。祖祠因年久失修,有坍塌之虞,已进行二次修缮,最后一次于1990年进行墙体及屋顶大修建。

  泉州市晋江市永和镇东茂村佘氏

  人之有祖,犹如水源木本也,培其本则枝叶自茂,浚其源则水流自长。吾族佘氏源于雁门,现今山西之北长城雁门关隘口,晋朝殿前都尉石斋将军纵横驰骋,威震边隆重边陲,功勋盖世,钦赐姓为“佘”,封镇海大将军,坐镇雁门郡,此为佘氏远祖。

  佘氏入闽,始于元朝武宗年间,能舜公任福建莆田令,随例立籍莆田,至今七百年整,枝叶茂盛,瓜瓞延绵。长子贵卿公后裔分居于泉郡晋邑鳌江,史为佘氏入晋始祖,贵卿公传肃斋任登元提举官。肃斋公传恪轩,恪轩公传梅江,爵居南京金吾卫指挥使,御封正三品。梅江公(称本世祖)季子节甫公任厦门万户侯,分居厦门立藉禾山佘厝,子孙旺盛。树大分枝,传至十世,昭和公爱子甫斋由厦门禾山迁居晋邑十四都东茂村,史有吾雁门佘氏晋江市永和镇东茂村开基始祖。

  甫斋公自厦门肇基晋邑东茂村,繁衍数十代,始建西厝祖厅,为东茂村雁门佘氏开基祖厝,至今分支祖厝、中厝、前厝。事业发达,君子相传,仁义相让,敦亲睦邻。

  今东茂村海内外雁门佘氏族裔1000多人,人丁兴旺,村貌焕然,高楼林立,人才辈出,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时刻关心家乡建设的佘日义宗长(已故)及其夫人佘杨逸容女士,有在文化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学生、硕士、博士、教授和工程师,有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的优秀精英,还有海内外大型企业家,他们都时刻关心着家乡公益事业,并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倍受敬仰的是德高望重的泉州市交通局领导佘金龙宗长,他为东茂村道路铺设及绿化呕心沥血,向政府部门争取了大量资金,使东茂村家家通大道,户户通汽车,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千百年之后愿吾邨佘氏裔孙,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应饮水思源,悟前辈创业之维艰,守成非易;在缅念金龙宗长千秋功业之时,后生晚辈应励志图强、弘扬前辈热心桑梓、高风亮节的崇高德范,以超越的睿智继续为建设美好和繁荣的东茂不懈努力。

功昭雁门映千秋

源远鹭岛万古流


  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鳌江佘氏

  鳌江佘氏现居住在福建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港边”位于鳌城西南,比邻永宁古卫城,与梅林隔水相望。因深沪湾海水环绕梅林半岛,港道潆洄,潮涨似海,潮落为江,故有“鳌江”之称。

  鳌江佘氏先祖为夏禹之第8子名罕,封为余候,赐余为姓,世居下邳(江苏睢宁县西北)。至东晋余讽时,明帝改余赐为佘,故有佘姓。自请更名为“顽”,乃佘氏入姓之始祖。其子昭元,官兵部尚书,镇海将军,节度使,征讨有功,敕封雁门之地,以功赐雁门为郡号,故有“雁门衍派”之说。宋代佘顽之43世孙佘安裕,咸淳年间进士,官拜翰林院龙图阁大学士,乃入闽始祖。元代有佘能舜,老儒,被举荐为福建莆田县尹。能舜生三子:贵卿、壬卿、汉卿。此三子逐渐形成三个佘氏支系。三子汉卿,从父游于韶州,入籍潮州,子孙或居海阳,或居揭阳,或居澄海,是为潮州派。次子壬卿居莆田佘埔,是莆田县佘埔镇前派。长子贵卿立籍于广州番禺西厢,后又徙居顺德,是为顺德派。

  贵卿长子佘肃斋,字任元,别号黑烈,登元提举官,分居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永宁卫港边乡,是为泉州派。肃斋生恪轩,恪轩生梅江。佘梅江是鳌江佘氏肇基祖。

  佘梅江,名班,字直忠,爵授南京金吾卫指挥使,于元代末自莆田佘埔迁于鳌江港边。梅江生5子:德甫、宜甫、节甫、达甫、宽甫。鳌江佘氏,源出雁门,自宋入闽,元末定居鳌江,历时600余秋,传世25代。

  【莆田佘氏】

  《百家姓溯源》一书考证:汉代以前无佘姓,佘姓为余姓分支。唐代南昌有佘姓,唐开元年间,有太学士佘钦即是;《宋史》记述:宋有名臣佘安裕。明万历年间,有举人佘翘,安徽铜陵人,诗、古文俱佳,著有诗、散文、戏剧等。

  莆田至迟到明代就有佘姓家族了。莆田佘姓首登科第者为佘耀,字叔炫,明永乐十二年(1414)乡试考取举人;次年进士及第。官进贤知县,任九载,升吉安府通判,掌太和县事,调饶州府通判、同知。

  明代莆田还有佘耀后裔佘翔,字宗汉,号凤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乡试考取举人,官任全椒县令。佘翔为明一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著《薜荔园诗稿》等存《四库全书》。佘士芳,字宗疏,佘翔从弟,明万历三十一年(1503)乡试考取举人第四名;佘弼,清顺治五年乡试考取举人,官顺德知县;佘履庆,清顺治十四年乡试考取举人,官泸溪知县;佘庆祚,佘弼子。清康熙三十五年乡试考取举人;佘鹏程,清雍正十年乡试考取举人。

  佘姓古代家族聚居地在河南新郑郡、雁门郡。莆田市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涵江。台湾佘姓人口稀少。莆田市约7千人,排序第58位。全国人口数不多。莆田市现有佘姓人口约1万人,全国人口数不多。据介绍,能舜公是700年前从中原入闽的佘氏始祖。如今,从莆田涵江镇前分支出去的佘氏后裔分布在全国11个省份和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新郑

  门额题匾:新郑世家

  姓联举偶:

佘起聚义千秋裕

叔炫成名万世昌


  联上句说佘姓先祖、宋代佘起的故事。佘起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皆以科第显名。联下句说佘姓先祖、明代莆田名臣佘耀的故事。佘耀,字叔炫,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及第。官进贤知县,任九载,秩满,行李萧然,民思之为立德政碑,考绩最好。以母老告归。宣德十年,有少师杨士奇器重,向朝廷推荐,移檄即家,命驰传诣阙。升吉安府通判,掌太和县事,调饶州府通判、同知。余耀为官清正,勤敏廉介,历官郡县,民皆拥戴。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佘氏祠堂楹联之一。联上句说佘姓的先祖担任过雁门关总兵。联下句的“豸府”,说的是佘氏发展为望族,宋代有佘起,明代有佘可材,历官襄阳府学训导、吏部验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因此世人谓其为“佘天官”。豸府在这里指官衙。

盛名标在金榜

巨族显于涵江


  联上句说佘姓先祖、明代佘耀的故事。佘耀,字叔炫,自小刻苦学习,日有长进。明永乐中进士及第,官任进贤县知县,任九年,为官清正,勤敏廉介,有少师杨士奇器重,向朝廷推荐,移檄即家,命驰传诣阙。升吉安府通判,掌太和县事,调饶州府通判,终官同知。在佘氏家族功名录中,金榜题名,受到合族人尊重。联下句说明代莆田佘氏家族人丁可谓昌盛,蔚然成涵江望族。

兰水流芳远

铜陵衍派长


  佘姓族人通用的堂联之一。联上句兰水指居位在莆田木兰溪两岸的佘氏家族。联下句铜陵指宋代佘氏家族在安徽铜陵发展,丁才兴旺,繁衍到福建各地。

  一、莆田市涵江区镇前村佘氏

  1、莆田镇前佘氏源流

  佘氏本夏禹之后,佘姓分支。东晋明帝于太宁三年(325年)给都尉余讽赐“佘”为姓。“讽”遂更名为“顽”。佘姓从此始。子昭元官镇海大将军,因功赐“雁门”为郡号。

  唐开元二年(714年),新安南昌佘钦登进士第,官大学博士,奉诏讲经于南昌阁。遂赐阁以为郡号。改雁门为南昌郡。钦公裔孙琼公,宗孟瑶,一字协博,号惕拙。公仕宋,官开封主薄,上表忤旨,谪戌新郑,后退居建康上元(南京上元)又官除泉主簿。子恩周公,字曰章,进士及第,授徽州歙县令,升江南提刑副使。子能舜公字唐举,号笃轩。元朝武宋至大四年(1311年)为莆田县尹。居莆田唐安乡望江里,以姓颜其埔曰“佘埔”(今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一带,距涵江约三公里),随例买业。公有三子,长贵卿,次任卿,三汉卿。

  元天历二年(1329年)能舜公擢升广东韶州路推官,长子贵卿与少子汉卿随官待养公卒。贵卿以例授番禺沙湾巡检,而汉卿以事之潮州遂不反。贵卿乃居广州以奉公祀及元至正之末迁马冈。次子任卿任福州明经教授,留居莆田佘埔。

  任卿公生一子,讳立,字克笃,号朴斋,行仲一。受业文公之门下,元请出仕,公辞之。仲一公生二子,长子讳翼,字成辅,号以弼,行念七;次子讳翼,行念八,分居莆田江口。值江山易姓,居民多散,念七公南徙三十余里,择宁海镇三洲(亦称孝义里镇江境)而居。三洲地处莆田南北二洋交通枢纽。大海浩淼,自东来西,接木兰泗华二水;南有宁海桥甚钜丽,北有白塘湖江诸水东入海。良田万亩,有田无路,乃鱼米之乡,宝地一片。子孙蕃盛,立祠明祀事以公为肇迁镇江始迁祖,追记朴斋公为一世祖。并立世系行次曰:

百千万亿,兆孟艮瑞,乾坤赋兴,德性元良,宽集永顺,

福履孔长,宏敷惠泽,咸受纶章,敬守基绪,世际荣昌。


  翼公生二子,长子讳益,行百二赘居楼下,子孙居下江或下邝;次子讳正,字端甫,号方直,行百三,世居镇江三洲。百三公生一子,讳春,字均德,号宣轩,行千二,明经荐将仕郎。千二公生二子,长子讳顺,字国良,行万六,登太学以子耀受封进贤知县,次子讳治,号国安,行万九,以乡贡任广东广州教授。二公声德著闻,凡有求者无不与之。三洲地多水患,农不堪其忧。二公筑堤十里创斗门以通其利,又立祭田建宗祀于三洲之中。先世诗文序志不修考,后人赞曰:“泽同兰水俱长,德与日月争高”,堪称莆田之奇士。

  万六公生二子,长讳辉,行亿五,为邑弟子;次子讳耀,字叔炫,号确庵,行亿八。永乐甲午科举人,乙未科(1415年)联捷进士。官进贤知县,任九载,为官清正,勤敏廉介,宣德十年(1435年),少帅杨士奇器重,向朝廷推荐,移械即家,命驰传诣阙。升吉安府通判,掌太和县,调饶州府通判,终官同知。英宗皇帝录其列于循吏传并祀名宦乡贤祠。尔后,莆田佘氏家族人丁昌盛,蔚然成为涵江望族。有佘氏楹联―“盛名标在金榜,巨族显于涵江”佐之。

  明代佘耀后裔佘翔,字宗汉,号风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乡试考取举人。官任全椒县令。佘翔为明一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著《薜荔园诗稿》等存入《四库全书》,佘士芳,字宗疏,佘翔从弟,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考取举人第四名;佘弼,清顺治五年(1648年)乡试考取举人,官芦溪知县;佘庆祚,佘弼子,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乡试考取举人;佘鹏程,清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考取举人。莆田镇前佘氏历元明清三朝,甲第仕官之相望,诗学文章之相继,代不乏人。

  自明清迄今,镇前佘姓历六百四十多年。子孙骏发昌盛,繁衍播迁各邑。莆田市外有:永太东升、焦坑、平潭、东山岛、霞浦、龙溪、建瓯徐敦;仙游凤山慕前、黄石东井街、涵江镇前、城厢区东阳梧塘、田头后郭、江口江下、海星遮车和南日岛等地。涵江镇前佘姓人口有2500多人,户籍外迁者未算,莆田市内佘姓人口有七千多人,省内其他县市佘姓人口未统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播衍区域越来越广,今后镇前佘氏苗裔必成千万支万派,但愿咸知其本源所在,由然尊宗敬祖之心,激励后昆弘扬祖德、传承宗风,促进宗谊和谐永固,诚可谓余等用心也。(镇前佘氏大宗祠理事会:佘剑荣)

  2、莆田镇江三洲佘氏祠考

  吾家谱曰:佘氏宗祠初名永思堂。明洪武壬申(1368年)秋,国良、国安二公兄弟把旧宅改为祠宇,按原坐向而建。坐癸向丁兼丑未,就是我祠现在的后座。祠宇奉祀本门祖公、祀捐租送主者。且喜佘耀中了明永乐乙未科进士,为光宗耀祖,振家声,显门楣,众族贤聚族人相议,依地势之自然,稍分低昂而扩建一座,祠貌宏敞壮丽,又立门额坊。

  门额坊前有一水池,名曰“进士池”(今不存),由进士佘耀(字确庵)浚挖而成,池水从东西洲两支会于斯后迤逦从甲方而出。明代天启年间,如亨公远体南屏公之至意近扩宇之宏基,邀族人商议,鸠金酌买地,将门额坊之地改为前座。于三洲西北隅建石坊,气象裔皇胜于门额坊远矣。昔年代久矣,祠宇倾頺,又由季仲、季羔二公兄弟捐款而重建,成为三厅二天井的祠堂。数百年间,有湿漏即修,有残缺即补,祠宇方能存在。由于历史原因,祠宇遭祸劫,留下断墙垣壁,满目凄凉,焉妥祖灵?太平修谱,盛世建祠,亘古有之。喜逢盛世,我村佘氏裔孙心中萌发了尊祖敬宗之念,于是乙酉年(2005年)组成佘氏宗祠重建筹备组。是年孟春择日破土动工,族人齐心协力,踊跃捐资。将旧祖祠地面升高1.2米后,按原方位座向而翻建成一座二厅一天井的佘氏宗祠。庚寅年(2010年)岁暮油漆贴金告竣,祠宇焕然一新,流金溢彩,庄严肃穆。且喜可安祖灵,以供后裔祭祀。

  昔日为了奉祀先祖,族人环绕祖祠又兴建潜初祠、景德祠、副使祠、西洲祠、通礼祠、思成堂、聚德祠、金山祠、观察庙、餐秀园、薜荔园(即照川祠)和永芳祠。皆左右环列星罗,而大宗祠更沉稠密,吾家庐舍又错杂其间而益壮其观瞻乎,现今镇江境内尚存景德祠、永芳祠两座,其余的均不尚存了。(莆田镇江佘氏裔孙:佘庆寿)

  二、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佘氏

  莆田南日佘氏始祖乌卖公(锡字辈,讳锡从),熬江世系排行第十四世,南山公之三子,生于康熙21年(1682年,壬戌年),卒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享年八十岁。葬于万湖山东南侧山腰。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南日岛三墩村草湖开宗,是为始迁祖。

  1、“死”而复生传佳话,“神”遣始祖来开宗

  始祖入籍南日岛,神话般的离奇传说传诵近三百年,子孙后裔永不忘怀。乌卖公自幼丧母,从小飘流在外谋生。为人老实,被晋江召湖村一家郭氏商人收为船工,后招他为婿,以养女许配之。康熙51年盛夏的一天,郭氏商船运货往上海经商。船经湄州湾至兴化湾后,公突发高热,头晕脑胀。因大海茫茫,直航至南日岛“后公银”海滩靠岸。这时公已全身灼热,接近昏迷状态。船工们赶紧上岸,寻找解救的办法。只见旷野一片,人烟稀少,无医无药。这时阅历较丰富的老舵手眼看货运日期迫近,于是建议将其“埋”在海边泥砂里,让盐砂吸收身上的高热,并在其身边留下必要的水与食物,待经商回来再看个究竟。船工们此时心慌意乱,束手无策,只好照着办。船又继续向北航行。不久乌卖公苏醒了,方知是起死回生,于是慢慢起身去寻水觅食。公看见四周一马平川,往南面走去是一大片长满水草的浅湖(后来即称为“草湖”)。湖中各种淡水鱼游翔,湖边螃蟹爬行,草丛中青蛙蹦跳。草湖南边有一道被海水冲积的沙堤,堤外是大海,船可靠岸。退潮时各种咸水鱼、虾、蟹、蛏、蛎等海产资源极其丰富。此时公便生了在此开宗之念。大约半个多月后,北上经商的船只回来,众人赶至沙滩一看,不见公。船工们四处寻找,后在草湖中找到,真是喜从天降,虚惊一场。此乃“死”而复生传佳话,“神”遣始祖来开宗。

  2、永存尊宗敬祖心寻根溯源觅宗亲

  本村佘氏族谱的开头,与鳌江祖上衔接(其世系排行昭穆与鳌江相同)。我们的祖辈(煌字辈),也曾参与族谱的修编。为教诲子孙永存尊宗敬祖之念,常在饭后茶余与子孙谈及先人的传说,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鳌江港边的佘文埭、佘文彬、佘伯育等宗亲一行数人,曾几度不畏舟车劳顿,几度来岛与我们究讨祖源。正是血缘亲情,相聚格外亲热。此后一来一往,关系密切。我们每次往港边都认真查阅族谱,分清支系,根据其记载,结合我们记忆,并对照《南日岛志》与个别现存房系家谱,共同确认:乌卖公系鳌江港边五房五第四支族谱的派下,南山公之三子(因早年“南日岛”莆田人统称“南日山”),南日公或许由此得名(南山公享年八十四岁)。我们查阅其族谱时,发现旁边有注:“民国三十年诸孙重修。原族谱部份虫蚀……”因此我们推测或许是因虫蚀而残缺不全,或许是公从小外出,而后又与郭氏招亲,重修族谱时无公之记载。

  3、兴旺发达子孙盛遵循祖训树宗声

  据鳌江族谱记载:南山公原配尤氏,因病无生子,英年早逝(行年二十四岁)。又娶王氏为继室,生三子,乌卖公最小,可是年幼丧母(王氏也只享年五十一岁)。据说乌卖公从小周身黝黑,上有两兄,因无母抚养,其父常想将其卖掉,故被人称之为“乌卖”。公从小外出谋生,“死而复生”后回家,征得其父及岳父的同意,与郭氏搬来南日开宗。郭氏后来获悉娘家商船破产,回去动员其兄与其弟分别来后仙仔片和头英石片开宗,与草湖片形成三足鼎立,古称“三墩”,位于南日岛中部,中间只有一条通道横贯东西半岛。三位内兄弟亲密来往,互相接济,各自奋发,逐步兴旺发达,正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据说解放前晋江石狮一带商船或渔船经过海面,只要船头插上“佘氏”旗号,海盗便闻风丧胆。

  公之原配郭氏因病无嗣,不久病故。邻居杨家见公诚实,将女嫁之为继室,杨氏生二子(即世字辈)。为纪念从“南”至“北”搬迁来此开宗,故名“世北”与“世南”。世北公长大后在上草湖居住,次子世南公长大后随其父在下草湖居住。后来兄弟俩各生四子(光字辈),即所谓“上四房佘”与“下四房佘”。到了衍字辈,人丁兴旺(一房生七子和兄弟鸾生之例颇多)。据说当时有位外地来的算命先生与衍字派的祖先素有往来,常在村中落脚,他说:“此乃福地。”便欣然命笔为子孙写下了族训:“以德服人,以礼待人,诚信为本,后己先人。”这个族训成了子孙后代的一面铜镜。随着家族的昌盛,各支系分别向半埔、红头户及屿仔尾片发展,一个上、下草湖拓展成为五个大片。自始祖起迄今三百年十二代(昭字辈已出世)的繁衍生息,南日佘氏家族现有人口近二千人(包括外出人员)。佘氏子孙代代遵循族训,严守法纪。现大部村民从事紫菜、海带、龙须带、海参及鲍鱼的养殖作业。面朝大海,艰辛创业,勤劳致富,逐步走上小康道路。

  时光荏苒,南日佘氏家族三百年的发展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繁衍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佘氏先人的祖祖辈辈历尽了沧桑与坎坷,创造了辉煌的族史。曾一度被誉为岛上的“书香门第”,涌现了不少名人族秀,佘氏家族声誉颇为岛民所敬重。如今佘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人文荟萃,后贤族秀层出不穷,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他们的业绩将为族史增色添辉,列祖列宗九泉之下应感欣慰。

附《谒祖》诗一首

往石狮港边谒祖有感

赤日炎炎上港边,首至祠堂祭先祖。

宗徙南日三百载,血缘亲情一线牵。

翌日溘然长往此,瞻仰祖陵行祭典。

传承世祖梅江志,述德承辉谱新篇。

(摘自《辉煌佘氏》)


  4、鳌江佘氏人口分布

  鳌江佘氏历史以来由于工作、经商、迁徙等原因,现繁衍散居,分布在海内外各地:如江西广丰,浙江龙游,福建厦门的佘厝新村、乌石埔、塘边,晋江的东茂、安海、前杆柄,惠安田船,南安乐丰溪边,洛江马甲,莆田南日,安溪,永春,德化,龙岩,海外的有港澳台以及海外诸多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佘氏在石狮市主要聚集于永宁镇港边村,现有280余户,1000上下人口。还有的在石狮各街道办事处,锦尚镇的港前村,宝盖镇的玉埔村、杆头村、坑东村,祥芝镇的赤湖村、前厝村,鸿山镇的洪厝村,永宁镇的后杆柄村以及永宁居委会等地居住。鳌江佘氏,源远流长,其族繁衍,子孙繁盛,人才辈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佘氏家族圈

全网第282大家族
已有26万位宗亲
99+

佘氏家族圈

全网第282 大家族
已有26 万位宗亲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memberTotal}}名宗亲正在热聊 快来加入
{{t.username}}:{{t.content}}

佘氏人脉

{{item.username}}
{{item.userAddress || ''}}
{{item.userCompany || ''}} {{item.userJob || ''}}
下载APP寻找您的宗亲人脉
关于炎黄佘氏网
炎黄佘氏网(she.zupu.cn)是族谱网旗下姓氏网站,这里汇集佘氏新闻,佘氏话题,佘氏名人,佘氏源流,佘氏文化,佘氏企业,佘氏族谱,佘氏寻根等内容,汇聚各地佘氏宗亲联谊会,打造权威的佘氏宗亲网站。
炎黄佘氏网以弘扬佘氏文化,传承佘氏文明,促进佘氏宗亲和谐为宗旨,是目前国内涵盖丰富佘氏资讯的姓氏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公益性的佘氏文化交流平台。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百家姓源流
单氏源流詹氏源流甘氏源流游氏源流曲氏源流翁氏源流牟氏源流尤氏源流占氏源流查氏源流谷氏源流霍氏源流滕氏源流裴氏源流欧氏源流舒氏源流凌氏源流盛氏源流欧阳氏源流冼氏源流鲍氏源流屈氏源流房氏源流饶氏源流喻氏源流
热门姓氏
炎黄王氏网炎黄刘氏网炎黄李氏网炎黄张氏网炎黄陈氏网炎黄周氏网炎黄杨氏网炎黄黄氏网炎黄赵氏网炎黄侯氏网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微信登录
手机号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注册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族谱网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您的密码过于简单,请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并及时前往族谱app修改密码
    点击查看详情
    扫描二维码下载族谱APP
    手机验证码登录
    下载族谱APP
    置顶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