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宗祠位于韩城市金城办涧南村一组南北大巷正中,坐西面东三合院。门房三间,砖木结构,松木通椽,方砖筒瓦,硬山屋顶。院北厢房,院西厅房。原有门楣阳字文革中被清除,但残留痕迹显示阮氏宗祠,村民习惯叫阮家祠堂。建于何时无从考究。但从建筑风格、雕饰及老化程度判断,当属明清建筑。
正面
门楣阳字被清除
痕迹显示:阮氏宗祠
门房前阳墙与后背墙合二为一,位于脊檩正下方。原始门扇及门簪不见踪迹,现有门板系后加。大门居中。有大门这间,间宽2.3米,比两边间宽窄约1.1米。原有门槛高40厘米,为进出方便被锯掉,仅在两端槽内各留10厘米以固定门框。
大门两侧面东墙上,顶部有1米高的花墙,下部有照壁,但无文字。一对石狮门墩:大门左边的雄狮头身不见,仅留右前爪踩着绣球,人称“狮滚绣球”。大门右边的雌狮品相完好,左前爪踩幼狮,人称“太狮少狮”。大门至前檐下为3米宽的走廊,地面铺设方砖,明柱下有圆柱石。两边墀头刻有莲花及喜字。
大门左边雄狮头身不见
大门右边雌狮品相完好
雌狮左爪踩着幼狮
祠堂门前曾有三面照壁,中间照壁为实体。两边照壁呈八字型,照壁中间有花格,便于通风。祠堂门前北边六七米处的硷边,曾有一棵四人抱不住的大槐树,其中一个主枝近二尺粗,直达祠堂门房屋脊。
门房前后坡
中间屋架
南间花墙
解放初,进入祠堂大门,仰面会看到两柱之间面东悬挂一块蓝底金字牌匾,上书:漕骠督运。无疑,这是为纪念阮族先贤阮开基(人称阮四爷)。嘉庆十三年(1808),阮开基武科乡试夺魁,成为解元。嘉庆十四年,阮开基被选为蓝翎侍卫。生产队在村西修地时,曾挖到了阮四爷的墓。
南间屋架
山墙照壁
墀头东西面
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祠堂成为农业社(后为生产队)的饲养室,饲养着牛马驴骡。为存放饲料与农具,加盖了南厢房。1976年饲养室搬走后,改为队上的保管室。大集体时代,祠堂门前成为队上的活动中心。铃声一响,集体出工,三天两头开社员大会。
曾经,河南逃荒的人、本队家里遭灾的人,都落脚过阮家祠堂。曾经,家家户户的铁锅、瓷盆、瓷罐,在祠堂门前排成几米长,等待队上分油。曾经,正月十五夜,队上很能干的几个大叔变着花样放烟花,引得村民拍手叫好。
曾经,插队知青教社员学唱红歌,仅仅几遍,社员们就能流畅连贯地唱完整首歌曲。曾经,夏收和插秧的大忙季节,几个大婶在祠堂里架起铁锅,为大伙炸着油糕油饼,浓浓的香味飘满大巷,惹得孩子们口水直流……
墀头南北面
山墙外侧顶端
宗祠也叫祠堂、宗庙、祖庙、祖祠。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发展延续的象征。宗祠是供奉先祖牌位、举行家族仪式、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但现在的阮氏宗祠,先祖牌位和族谱不知着落,门房前后坡三分之一筒瓦脱落,南厢房早已倒塌,北厢房摇摇欲坠,西厅房多处漏雨,院里杂草丛生。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阮氏宗祠亟需保护修缮了。
北厢房
北厢房
西厅房
阮氏宗祠,是涧南村唯一幸存的祠堂。
阮氏宗祠,韩城仅此一处,弥足珍贵。
守住家族基业,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美德,后人责无旁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