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阙氏
时间:2012-1-18 20:54:42 作者:阙定铿 阙沛球 来源:阙氏宗亲网 查看:298 评论:0
一、松阳、遂昌、云和、龙游、安吉、兰溪六县(市)阙氏史略。(这部分由松阳县阙祥永撰文)
这五县二市共38个行政村阙姓,都是福建省上杭县阙氏4世志亮公的后裔,祖籍是上杭县通贤乡的各村,从明永乐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约公元1403―1766年左右),历时300多年分期分批迁入浙江的,为了使后代子孙知道族史源流,列列先祖创业之艰辛,今根据松阳幸存古谱及福建上杭县文政公房族谱,写了这份《史略》。由于首批到松阳县石仓源的宇忠公创业距今已600年,代久事湮,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同仁指教。
今五县二市阙姓族居的行政村共38个村,丁口达6000余人。兹将各次迁入及繁衍概况分述如下: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世宇忠公最先离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到达松阳县之南的石仓源,当时这条源长约20华里,共有十多姓沿源散居,宇忠公只好在源头的后宅定居,经过多代努力,人口多了,遂沿源流向下游发展。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722年左右),16世昌兴公离通贤乡迁入石仓源周宅寮村,到乾隆中期(公元1766年左右),侯敏公也离通贤迁入石仓源茶铺之后生子学信公,以上三公子孙兴旺,产业在沿源各村落中不断增加。到清嘉庆年间,阙姓成为石仓源执牛耳的首姓。
据旧谱载,明清之际,从通贤迁入松阳、云和、遂昌三县的还有:
宇灏公房8世(是上杭县文政公派下各房的世代,下同)朝满(又名顺满)公,于明代中期迁至石仓源横路下。
宇忠公房13世如祥、如轮二公,离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村,清代后期派生到松阳县城,龙游,遂昌古庭等地,民国后因工作和经商而客居于杭州、哈尔滨、太原等地,其后裔有500余人。(联系人:家~)
宇衡公房15世弼文公,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离通贤山子坳下迁入石仓源下宅街,后派生到松阳城内、遂昌古庭、沙坎、外段、新路变及龙游寿下、步杭口等地,今后裔达530余人。(联系人:喜求)
朝元公房16世恒能公于雍正年间由通贤迁入石仓源泮山头,该村人口现有40余人。(联系人:乾求)
宇忠公房14世盛宗公,于乾隆四年(1719年)离通贤山子坳下迁入石仓源上、下茶排村,其后派生到松阳县城内,松阳县的没水口、五步、外大阴、百步、南坑口、雅溪口、桐村、云和县阳村,遂昌县龙口、新路湾及安吉县章乡河圩村等地。现有裔孙3000多人。(联系人:祥永、吉冕、吉东、吉仁、荣根)
14世立斗公于乾隆初离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下村,其后派生至松阳城内、古市镇及龙游县沫尘乡渡头村、云和县金村乡回树潭村等地,今有裔孙120余人(联系人:善莲)
17世透养公于乾隆年间从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平百岗的后门山,其后派生到松阳城内,及兰溪市西仓与毛村,今子孙有200多人(联系人:福明、立根)。
宇衡公房14世调于公子恒鸾偕弟于清康熙末从通贤大东村土楼岗迁入云和县赤石乡兴进排肇基,后分房到店子村,现有裔孙约500人(联系人:全春、发根)。
调于公房下,原住云和库北乡的子孙,因建发电门而移民到丽水市碧湖镇里河村等地,今有人口近100人(联系人:忠春)。
尚熙公房下,脍于公长子15世德九公离通贤迁至云和县局村乡河坑村的源头岗,部分后裔分肇至云和县城内,现子孙超过100人(联系人:庆祥)。
尚熙公房下,16世维坤公原居石仓源,后离源迁至松阳县樟溪乡力溪村,现有裔孙200余人(联系人:延强、水平)。
宇立公房下18世元和公于清乾隆后期离通贤迁入遂昌县北界金钩村等地,今有子孙110余人(联系人:相华)。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至浙江省松阳县约1600华里,来松阳、云和创业的列祖列宗,携妻牵子,肩桃步行一个多月,达石仓源目的地之后又要投入紧张的垦荒种植劳动,耕作之暇还要修路建房,当时胼手胝足之艰辛情况可想而知,为子孙者应缅怀祖烈宗功,以先祖艰苦的创业精神鞭策自己,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之下力图进取,立起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作出奉献,鉴于今天青少年一代中有些人贪图安逸,避辛怕苦,热衷于超前消费而非难父母,甚至发展为不孝顺父母与不尊敬长辈,虽只是个别现象,也应引之为戒,凡我族子孙读本文之后,应有所启发及感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阙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