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氏宗祠位于湖北阳新县白沙镇,是璩氏家族祭祀先祖、传承文化的圣地。它见证了南宋年间璩氏兴一公迁徙至此、开基立业的历史。宗祠古朴庄重,内堂供奉着璩氏先祖牌位,是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
蘧伯玉。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相传至东汉时,因中常侍蘧政罹难,族人避难易蘧为璩。后迁徙至浙江江山,至南唐,有璩瑗,任银青光禄大夫,守闽贵,保境恤民,封西州侯,居贵溪。族谱中有唐朝圣旨和铁券文记载。现各地璩氏族谱在“源流叙中”都认得姓始祖为蘧伯玉,自认是西州侯璩瑗之后。这也在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中得以体现:“璩豫章郡”,贵溪属豫章郡。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璩”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蘧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得姓始祖。...
安徽桐城璩氏字辈(第十三代起):“尚克承先志,诗书诒泽长。传家敦孝友,经世効忠良”。浙江温州蘧氏字辈:“开国文君子应熙茂其昌家传忠孝美世愿诗书扬”。河南柏山璩氏字辈:“克绍先烈贻则继述前贤统绪”。...
...
2020-12-29
桐城璩氏世德堂遗经堂两堂自初创首谱至今七修成功,一直是互赠十套族谱,表示兄弟两堂互敬互爱同为一家,且两堂同为桐城璩氏。今日遗经堂送谱至世德堂祠堂,两堂七修合谱成功!遗经堂送谱宗亲(左起方文章、方诒高、方中道、方红专、方桂生)世德堂遗经堂两堂宗亲合影(前排左起璩书明、璩飞、方文章、璩卫东、方红专,后排左起:璩诒德、璩书根、方诒高、方中道、方桂生)桐城“璩方”本来姓璩,元末明初大移民时兄弟三人由江西迁桐城西乡。《桐城璩氏宗谱》:“元季人民流离,祖一公迁桐之花园坂,其后姓璩不易,为世德堂。慎一公亦迁桐之挂车河,鸿一公更姓侯迁桐之桦林冈”。岂奈世事难料,慎一公支(遗经堂)及至三世祖,“菶公,字世掌,公少孤,舅家方翁扶养,人遂称方,璩方姓氏所由称也”。第四代开始改姓方,自此,“璩方”氏开启了一身两姓的创举,在生为方氏,归葬为璩氏,正所谓“姓璩不忘本也,姓方不忘恩也”。后世称璩方以别于桐城其他方姓。因......
遽伯玉蘧(Qú)伯玉,名瑗。春秋时卫国的大臣,卫国蒲邑人(今河南长垣伯玉村)他是卫国有名的贤人,他为人十分正派,很得卫灵公的信赖。与孔子曾有故事,下文有介绍:另一典故为"不欺暗室",也是"璩""瞿""渠"三姓的祖先《论语》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译文」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庄子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着,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
春秋时期,卫国一位功勋卓著的公族子弟受封于蘧,史称蘧伯,名瑗字伯玉,蘧氏逐渐发展成为卫国的名门望族...
璩姓属地是豫章郡,在如今江西南昌境内,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有一类传说是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璩”为姓,称璩姓...
皖桐璩氏1724年世德堂创修族谱:“璩之为姓也,三代以前未见经传。春秋时,卫公族瑗,字伯玉,始以蘧为姓,亦不知其取义何居也。相传伯玉七世孙讳乐者,因避难易蘧为璩,故璩之受姓自兹始,历汉、晋、五代,未有传人,至唐有讳抱朴者,以神功登科显名,当世有与伯玉同讳者,赐进士出身,由司徒银青光禄大夫,守闽贵,保境恤民,封西州侯,籍出豫章,此江西鄱阳县璩姓之所自来也。宋时,有讳重与秉者,兄弟联登科第,籍属岳州,岳与饶接壤。则重、秉者,其西川苗裔与。有明以来,人文蔚起,所在多有。如籍出泾县讳新源者,洪武三十三年以贡士任知县;籍出山东讳坎者,永乐间亦以贡士任知县;籍出并州讳锡者,正统中官至太常典簿;籍出大浦讳镇海者,宣德间以楷书入为工部主事,御书“豫章鼎族,书法名家”赐之;籍出安化讳安者,官至御史;籍出和顺讳绣之者,官至鸿胪寺序班。此皆璩姓之光远有耀,班班可考者也。我始祖祖一、慎一二公,自鄱迁桐,历四代,而......
郡望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
桐城璩氏谱载洪武元年迁自“瓦砌坝”,德先公讳魁者为迁桐三祖之父,德先公与夫人吴氏,卒后亦葬在鄱阳。...
蘧伯玉史籍载,原文:周卫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