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因食采于戚,遂以戚为氏。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戚姓5399人,在各姓人口中排名第44位,主要聚居于临山镇湖堤村一带。
余姚戚姓始祖戚亚卿,世居河南汴梁之河北陈桥,南宋末年任职工部。临安失守后,携家从端宗出奔航海走建安(一说运御用精粮赴建宁),途中遇风舟覆,仅戚亚卿以身免,漂泊至余姚凤山岸侧,里名湖地(今临山镇湖堤村),有张姓者援之,遂联为姻而家焉,世称湖地戚氏。湖地戚氏在明代时即以人口众多而誉为姚北巨族。
戚亚卿生子三。长子戚玺一侍养左右;次子戚玺二失详,或云徙居上虞永和;三子戚玺三入赘长泠魏氏(今马渚镇长泠江村),称老三房。戚玺一之子戚观甫后客居孝陵卫,其孙辈中,戚孟堡迁居台州;戚仲堡回迁湖堤故里,衍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大房又衍士支、彬支、保支、学支、天支;戚殷堡留居南京守业,称南房。
明清两代,湖地戚氏阖族共出进士14人,但均非湖堤户籍。如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戚熙,是老三房戚玺三的曾孙,其子戚澜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相传戚澜卒后为鄱阳水神,曾托梦给路过的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的夫人,提醒慎毋渡,事后丘濬作《祭翰林编修文湍公文》。
老三房后裔有一支在明代又迁湖州德清,在清代出进士7人,其中有父子进士。父是指迁德清始祖戚卿的八世孙戚振鹭,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官至江西分巡广饶九南兵备道,为湖地戚氏十五世孙;子是指戚振鹭次子戚蓼生,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戚蓼生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抢救了曹雪芹八十回《石头记》的早期抄本,并为之作序,红学界称为“戚序本”或“戚序红楼梦”。
戚氏宗谱由戚熙始修于明景泰四年,谱名《余姚戚氏宗谱》,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三次续修。其中清嘉庆九年谱,十二卷加首末各一卷,七册,今藏上海图书馆。最后一次续修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六卷加首末各一卷,十六册,今藏浙江图书馆、余姚市文保所。该谱由宗长、十六世孙戚维高主修,戚炳辉编纂。卷首,谱序、宗谱世系记、宗谱告成记、建宗祠叙、诰敕、祖像赞、大宗祠图、仕宦录、科名录、节孝录、凡例、建宗祠序、敦伦堂格言、宗祠冬至祭祖文、台州太平县归宗祭文;卷一,传略、一世至九世系图、祠产碑记;卷二至十五,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南房、老三房等各房支世系图表,世系修录至二十三世;卷十六,螟蛉谱;卷末,补遗。
戚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头门七间;中进正屋五间,悬“敦伦堂”匾,左右楼房各三间;后进正屋五间,奉阖族历代神主,左廊三间为节孝祠,右廊三间为螟蛉祠。中进东墙外有朝西平屋七间,南四间由管祠人居住,北三间作厨房,朝南有小墙门以便管祠人出入。头门前有照壁。戚氏宗祠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今湖堤村罗塘自然村东尚有一座戚氏房支祠堂,现存门厅、正厅及两侧厢房,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文章转载自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