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氏,源自北方古老姓氏,始祖仲山甫辅佐周宣王。历史上,皮氏族人遍布各地,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从河南济源发源,历经迁徙,今已繁衍至湖南、江西、山东等地,其中湖南益阳、澧县和湘乡等地皮氏尤为兴盛...
皮氏,来源于姬姓,支流有二,都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一是出自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卿士樊仲皮,该支皮氏后来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一带)发展为望族,所以又称天水皮氏。二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大夫子皮,该支皮氏后来在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一带)发展为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沅江皮氏,属于天水皮氏一支,所以堂号“天水堂”,又因始祖皮顺彝为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后,因此自称“鹿门家风”,堂号又称“楚沅鹿山堂”。据民国刊《皮氏五修族谱》记载:“谨按旧谱:吾皮氏居沅者,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之榴花渡,自前明正统七年壬戌岁顺彝公由吴来楚,侨寓益阳之桃花江,景泰二年辛未岁始卜居沅江之黄荆塘后,遂为沅江县人。”自明正统七年(1442年)皮顺彝从江西迁居以来,皮氏家族在益阳、沅江繁衍生息已逾570余年,约一万余人。皮氏宗祠(现位于资阳区张家塞乡黄金村,原址位于沅江县城衣铺街)...
汉族皮姓的族谱中绝大多数都公认皮姓的始祖是春秋时代的周朝卿士樊仲皮。那樊仲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认识樊仲皮,就必须先了解仲山甫。据史籍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消灭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周武王即分封弟弟周公旦为鲁国诸侯王,周公旦为辅佐周武王和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将鲁国委给自己的儿子――伯禽管理,他就是开创鲁国八百年历史的鲁公伯禽。鲁献公(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54年)是鲁公伯禽的第六代子孙,是鲁国第八代国君,在位32年。仲山甫仲山甫:姬姓,樊氏,名穆仲(古时,子一,三,五居右,统称‘穆’,子二,四,六居左,统称‘昭’。因他排行老三,所以名穆仲),字山甫,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860年—787年。是鲁献公的第三个儿子,身世显赫,世袭爵位,原食采于长安附近的‘樊乡’,因而被称樊侯,但是其早年曾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有很高威望。公元前822年被周宣王命......
...
...
...
2023-05-15
2021年10月4日,农历辛丑年八月廿八。在江西丰城市梅林镇洪石村锣鼓喧天,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喜事。这次活动是由梅林洪石、泉港穰溪、湖塘圳上、湖塘斜上、泉港裕山、湖塘神塘六支在丰城的皮氏宗亲,共同庆祝合修族谱成功而举办的盛典。本次修谱距离上次修谱已经相隔了整整四十年了。目前丰城河西六支皮家人,男女有3000余人。新谱修撰是老一代对新一代皮氏后人的托付,也意味着一段新的的历史开启了。丰城皮氏老谱记载着先祖从新干三湖(新淦沙湖)到清江下汽再转迁丰城繁衍生息的历史过程。老谱上面的记录有不少似是而非的隐晦内容,本次重修没有做更正。只是做了个延续补充。从很多家族历史中流传的故事,似乎这边皮家祖先经历过许多战乱和灾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躲避祸端,一些老谱都用了隐晦的笔法来记录。除了本次没有合修的城区皮家巷以外,还有几处皮姓村落,现今改已改了他姓。如今,喜逢盛世,国泰民安。我们皮氏家族得以在这个时代为......
皮豹子(400-464),北朝北魏将领。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人。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后屡破京师,积功擢内都大官。豹子沉毅笃实,当时推为名将。皮喜(425-483),豹子第八子。本名欢喜。史籍避讳改。文成时,以名臣子为侍御中散。孝文帝初,为平西将军,仇池镇将。经略陇西、汉中,数有战功。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在州饮酒废事,被杖罚。卒。谥恭公。皮景和(521-575),北朝北齐将领。后主时任侍中,天统二年至武平元年在位。琅邪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皮信(545-598)皮信,皮景和长子,琅邪下邳人也。机悟有风神,微涉书传。武平末,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于勋贵子弟之中,称其识鉴。于并州降周军,授上开府、军正大夫。隋开皇中,卒于洮州刺史。皮罗阁皮罗阁(697-748年),皮罗阁南诏国第一代国王,在位时期大败东洱海蛮,设河东州。皮日休(834-902),唐代文学家......
1.皮氏帝(本词内容根据可靠史籍推出编撰,国内已有族群采用)夏朝初年,就有邦国曰“皮氏国”,其国主曰“皮氏帝”。籍地在山西西南,今山西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南。今天对“夏有万国”的探讨释义:小为邦国,大为方国。当年,皮氏国仅为邦国。禹国和商国当然是方国了。皮氏邦国古以制皮成革为业,远古即得姓为“皮”,国民偕皮氏。据先秦典籍《逸周书·史记解》中记载,皮氏曾与古28个帝氏为伍。多年后,由于后代皮氏帝治国欠能显内乱,和其制革业务与商方国雷同而在市场撞车。因而据古籍《竹书纪年》记载曰:“(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即在公元前1800年—1750年时期,皮氏国被“上甲微“领导的商方国灭亡。鉴于皮氏国的影响和专能,邦国的隶属变了,国名却长存。在后来的商及西周,皮氏邦国是被食采国。但在秦汉时期,因其影响均曾以皮氏县置留存于当世。2.皮樊仲(本词条内容根据可靠史籍和樊姓族谱资料整理,核实,编撰)原名......
沅益皮氏七修族谱第五次会议在柞树村召开...
俗语说: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为人之本。族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然而,传统修谱,工程浩大,头绪纷繁,耗资甚巨。包括不少民间族老在内,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民间宗族力量弱化,以往修谱模式实施将日益艰难,族谱文化很可能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况。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查修家谱也开始顺应这一新形式,由以往的纸质家谱开始向数字化家谱过渡。数字化就是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族谱实质上也是一种传媒手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电子时代,家谱也应与时俱进,实现数字化,采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平面纸质谱牒文字、图像、语......
天水堂天水郡始于公元前114年,由汉武帝赐名。之前古名为上邽,成纪,通渭,秦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自战国初起,各姓人众,为躲避战乱,逐渐转徒向一个“山水灵秀,林木密茂,人杰地灵”的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上邽,成纪,通渭一带。并在那里发展壮大,形成不少望族。自汉中期(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赐名天水至魏晋,建立了约20来支以‘天水堂’命名的郡望大姓。如皮姓,赵姓,秦,姜,严,桂等等。皮氏天水堂我皮姓始祖樊仲皮自公元前664年失宠丢爵后,加之正值战国争乱,皮氏国族人序逐渐流出山西河津。有优秀族人迁转向那个有“山水灵秀,林木密茂,人杰地灵”的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上邽,成纪,通渭一带。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洗礼,努力并升华,也包括先圣们给了皮氏先祖无限的惠顾,并最终在此血脉相承,发展成了望族,有天水堂为证。天水是皮姓迁出河......
《皮氏五修族谱》共收录家训十四条,其中的部分训诫对现代家风建设仍有教育意义。《皮氏五修族谱》木制函套孝父母:《孝父母》一则中说道:“父母之恩,真同昊天罔极。为子者,自应尽心竭力,谨身节用,勤劳色养。读书则思显扬,耕田则思供职;居处以庄为孝,事君以忠为孝,战阵以勇为孝,不容一毫计利,不可一刻忘亲。”皮氏第十七派孙皮作康更是提出:“爱其亲,未见不爱其国也。……惟战阵有勇者,方可保全其父母之邦……故教人之所以孝,亦即教人之所以爱国也。”宜兄弟:《宜兄弟》一则中说道:“……为兄弟者,当思血脉精神,一本万贯;智愚贤否,形异气同。饮食必让,言语必顺;行步以序,坐立以齿;富贵则相护爱,患难则相救恤,利益则相解推,蠢悍则相曲谅。为冢子伯兄,当婉转而诲以不及;为少年季弟,当巽顺而奉以禀承。皓首怡怡,友恭一室,虽妻孥不得间兄弟,虽朋友不得逾雁行,虽大利不得夺壎篪,果能和乐且眈父母,由此而顺,岂非宜之所致?”训......
东汉置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改下邳国置下邳郡,属徐州。辖境北部和南部同下邳国,东部缩小至今江苏沭阳、泗洪等县。西晋太康初复为国。南朝宋复改为郡。北魏孝昌元年(525)为东徐州治。梁中大通五年(533)改为武州治,东魏复为东徐州治。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下邳郡。隋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邳州置下邳郡。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郯城、江苏省邳州以南,淮河以北,江苏省宿迁、睢宁及安徽省泗县、五河间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下邳郡为邳州。...
...
...
...
...
皮氏四修族谱[30卷]
皮氏四修族谱[30卷]
皮氏五修族谱[32卷]
皮氏四修族谱[30卷]
皮氏五修族谱[32卷]
皮氏四修族谱[30卷]
皮氏五修族谱 [32卷]
皮氏五修族谱 [32卷]
皮氏五修族谱 [32卷]
皮氏四修族谱 [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