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蒙彭氏族谱序文
序
二OOO年底,族中父老议定续谱,闻后欢欣莫名。蒙长者不弃,命我充任编辑、排版、校对之职,自觉孤陋寡闻,恐力不能胜。然休戚相关,义不容辞,唯尽心竭力而已。修撰族谱,首重敦睦。使一族之源流无攀附、无遗漏,无论贵贱荣辱,皆同列一册,如处一室,如聚一堂,方能体现敦宗睦族之意义。我族自隶籍蒙阴,历六百余载,传二十八世,昭穆不紊,世系井然,可无横乱之忧。但杜绝攀附虽无困难,不致遗漏却属不易。一九二四年创修《彭氏族谱》时,正值乱世,盗贼迭起,土匪滋扰,即便近在本邑,亦舟车不通,音信难递,创谱之难可想而知,其中有所遗漏也在所难免。本次续修,诸父老为弥补前人遗憾,不惜长途奔波,多方咨访,更加殚精竭虑,究心研摩,遂使沂源支脉正源,彭家宅四祖归宗。然而,因碑碣资料漫漶散佚,终是不能尽悉。如迁蒙始于何地何代何祖,世远年湮,无从考稽,只能以所知为始祖。又如,八世龄祖所作《西南林碑记》载:“七代祖讳恪,业农,七子,其六子当兵荒时窜于各方,世传本县鲁阳、沂水河阳、费县、汶水、直隶枣强县彭氏皆其裔,而名位未的然也。唯第七子讳延庆随父避乱寨上,世平而归,家于本地。”由此可见,二世恪祖时,已迁居蒙阴。而访于费县郎邱彭氏,彼处亦知为同宗,言“先世于南宋末年自四川彭县迁居费县围沟,始祖讳钟毓,子四,长恭德,后世迁居藤县;三存德,后世迁居汶上;四有德,后世居围沟守业;次敬德,生三子,长有义,次有信,三澄袭。有信子宽,于宣德十年迁丘上(今平邑县良丘镇);澄袭子恪,迁蒙阴荆汶。”据此推断,若费县之说成立,宣德十年自围沟迁丘上讳宽者,当与二世恪祖为同时代人。考诸史籍,宣德十年是公元一四三五年,而恪祖之七代孙龄祖于正德十一年作《西南林碑记》,是公元一五一六年,时年龄祖五十七岁(公元一四五九生),以不足五十年时间传七世,绝无可能。假定费县之钟毓祖自南宋末年迁来,至宣德年间已历一百六十余年,仅传四至五世,显见亦不合理。若据《西南林碑记》所载,费县彭氏为三世失讳六祖之裔,则更妥当。世传沂南县彭家庄彭氏始祖讳彭二,于明初迁此定居,我四世克忠祖时,尚往来甚笃。碑记所载之“沂水河阳”即在今沂南县彭家庄一带,从迁徙时间推论,或者亦为三世六祖之裔。上述渊源,因谱牒无征,世次难论,唯姑从缺略而已。再如,自明清两朝开始,至一九五九年岸堤水库修建前后,族人有数次大迁徙,我东蒙彭氏后裔已在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广东、新疆等省区落户扎根;省内的沂源、沂南、沂水、临沂、新泰、莱芜、泰安、章丘、临朐、青岛、烟台、枣庄等县市,亦有族人生息繁衍;至于本县,更有一些村庄为我彭氏所创建。户口繁多,播迁甚广,有因年代久远而失去联络者,有因地域旷远而不通音讯者,实难收全,诚为诸父老一大憾事。然圣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其所知而序次,据实以纪之,亦不失敦宗睦族之义矣。谱册将成,临付梓,略志存疑以示将来。二十四世兴东沐手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彭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