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海西镇加丰村裴氏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望族之一,仅唐朝就出了十七名宰相,一时风光无两。如今在平阳,裴是稀姓。但在宋末元初,嘉峰裴氏堪称望族。平阳嘉峰,古为万全乡七都嘉峰里,今为海西镇加丰村,是个南靠海畔群山,北对广阔田园的小村子。再往北,便是飞云江口。▲民国《平阳县志·裴庾传》裴氏入迁平阳,不知始于何时,估计也应在唐末五代,闽东长溪赤岸(今属福建省霞浦县)大量移民落户平阳之时。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载有“裴孜舍桥题字”,谓“在万全镇浃口”,所题字为:“弟子裴孜并阖家等奉为四恩三有舍此桥。时绍圣五年五月日署耳。”浃口即今万全镇榆垟社区浃口村,离海西镇加丰村只有数里之遥。绍圣五年(1098)为北宋哲宗年号,距北宋灭亡首尾三十年。这是有史可征的最早记载。南宋平阳是科举大县,武举尤其出色,号称“中国武状元之县”。嘉峰裴氏算是搭上了末班车,淳祐七年(1247)有武进士裴正夫,任镇江制置司主管机宜文......
《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题名裴氏世牒:四卷:[闻喜]作者(清)翟凤翥。纂修版本清康熙7年(1668),刻本居地山西,闻喜先祖/名人始祖:[汉]裴遵;先祖:[汉]裴晔;始迁祖:裴睶;始迁祖:裴绾;先祖:裴辑;先祖:裴徽摘要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遵曾孙晔,徙闻喜东五十里裴柏。晔孙四:睶、绾居闻喜,称中眷;辑仕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是後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还比如裴度。他被时人比作郭子仪,由一个书生凭辞章辩才、对答策问考中制......
海南裴氏历史久裴氏是中国古代的名门望族,家谱中出过59位宰相,裴氏祖先居住的山西闻喜县裴柏村又被称成“中华宰相村”。而海南裴氏的历史至今也有近千年,这要从海南裴氏始祖裴瑑说起。9月23日,三亚日报记者到崖城水南村参加裴氏祭祖大典,裴度、裴瑑、裴闻义、裴仕能、裴盛、裴崇礼……裴晋公宗祠里摆放着裴氏先祖的牌位。据裴氏二十六世孙、水南村村民裴史鸿介绍,入海南的裴氏始祖系雷州太守裴瑑,他是唐代四朝(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宰相裴度的十四世孙,公元1119-1131年(宣和至绍兴)改任吉阳军(古崖州,今三亚崖城)军守,驻守崖州,被海南裴氏后人尊称为“移崖始祖”,是海南裴氏的始祖。吉阳军军衙设在水南村,裴瑑就在崖州落了户,后来修了一座住宅,全家老小都搬了过去。他在崖州任职期间清廉爱民,颇有政绩,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为此,朝廷奖励其儿子裴闻义一个官位——昌化军(今海南昌江、儋州一带)知军,古代把......
裴氏是中国古代的名门望族,家谱中出过59位宰相,裴氏祖先居住的山西闻喜县裴柏村又被称成“中华宰相村”。而海南裴氏的历史至今也有近千年,这要从海南裴氏始祖裴瑑说起。9月23日,三亚日报记者到崖城水南村参加裴氏祭祖大典,裴度、裴瑑、裴闻义、裴仕能、裴盛、裴崇礼……裴晋公宗祠里摆放着裴氏先祖的牌位。据裴氏二十六世孙、水南村村民裴史鸿介绍,入海南的裴氏始祖系雷州太守裴瑑,他是唐代四朝(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宰相裴度的十四世孙,公元1119-1131年(宣和至绍兴)改任吉阳军(古崖州,今三亚崖城)军守,驻守崖州,被海南裴氏后人尊称为“移崖始祖”,是海南裴氏的始祖。吉阳军军衙设在水南村,裴瑑就在崖州落了户,后来修了一座住宅,全家老小都搬了过去。他在崖州任职期间清廉爱民,颇有政绩,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为此,朝廷奖励其儿子裴闻义一个官位——昌化军(今海南昌江、儋州一带)知军,古代把这种后代借祖辈......
裴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今山西闻喜人)。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裴楷字叔则(237-291),生于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岁。西晋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仪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时称“玉人”,博涉群书,尤精《老子》、《易经》。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官至中书令。裴度字中立(765-839),唐宪宗时宰相(今山西闻喜人)。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裴果字戎昭,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南北朝时西魏和北周的名将,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骠骑大将军。裴坦唐代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
繁衍及外迁湖头仙都裴氏仙都裴氏系裴洙的后裔,自元朝迁入仙都肇基,历明、清、民国至今,已传三十世,分为18支派裔,分布于整个仙都村。还有部分后裔分布于湖头镇高山村、四角井居、宗成居和凤城镇北石居、上西居、朝阳居等。此外,据仙都《裴氏族谱》载:迁居省内外的有:“章”字辈有迁居建阳眉布。裴华举、裴礼兜、裴家彪的后裔迁居宁德飞鸾碗窑、碓头。十四世孙裴长积,因到德化县做官而留居德化城关。裴士苗、裴士鸾、裴士断到三明洋溪乡做工而定居。还有先后迁居江西沿山、贵溪等县,浙江泰顺、温州、乐清等地。清末民初,仙都裴氏因生活窘迫而背井离乡,迁居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分布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裴姓共2190人,在当时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49位。族谱与昭穆《仙都裴氏族谱》湖头镇仙都村裴氏族谱。新旧两套。一是旧谱牒。历代共六次修纂:约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九世孙裴成吉始修......
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7位。至2018年,按人口排序,裴姓在中国位列第168位。溯源据《裴氏人物志传》载:裴氏源出有熊氏,风姓,为黄帝之后裔。到伯益时,由舜赐姓嬴,与秦同姓。传至荦乡侯六世孙陵,被周僖王封为解邑君(邑,今山西闻喜裴城),才去“邑”从“衣”,以裴为姓。裴陵为裴姓得姓始祖,距今已有2680年,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裴陵十六世孙裴茂有四子:潜、徽、辑、绾。裴潜、裴绾世居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该村历史上曾出过59位宰相而闻名天下,现已改为宰相村),其族号为“中眷裴”,后裔散居得姓地河东一带,到唐代已传二十世,分为八裴十二族,至今已传七十三世。裴辑移居幽燕,其族号为“东眷裴”,至明代中期,已传三十六世。裴徽移居长安及西凉,其族号为“西眷裴”,至北宋已传二十四世。裴茂的五世孙裴诜与兄长之子裴瑾自河西归居解县洗马川,其族号为“洗马裴”。裴茂的七世孙裴邕渡江移居襄阳,八世孙......
...
...
...
探策得一晋武帝司马炎刚登基后,曾用蓍草占卜。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得到“一”字,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说话。裴楷却依照王弼的《老子注》从容解释说,“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听后很高兴,群臣也都赞叹且佩服裴楷。裴蕴改户制隋炀帝杨广时期,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当时,户口脱漏现象很严重,年龄不实“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隋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裴蕴曾经做过几任刺史,对其中的内情比较清楚。于是他上疏,提出了一整套核实户口的措施。他奏请采取的“貌阅法”,也就是说,每个户口均由官司检阅,与本人核实,这样,不但性别、年龄能够落实,人数也比较可靠。为了贯彻这些措施,他还规定:“若一人不实,......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四卷。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两卷。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十卷。《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十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唐朝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一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二十卷。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
探策得一晋武帝司马炎刚登基后,曾用蓍草占卜。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得到“一”字,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说话。裴楷却依照王弼的《老子注》从容解释说,“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听后很高兴,群臣也都赞叹且佩服裴楷。裴蕴改户制隋炀帝杨广时期,任裴蕴为太常少卿(专掌宗教礼仪,兼掌试选博士的九卿之一),后任民部侍郎。当时,户口脱漏现象很严重,年龄不实“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隋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裴蕴曾经做过几任刺史,对其中的内情比较清楚。于是他上疏,提出了一整套核实户口的措施。他奏请采取的“貌阅法”,也就是说,每个户口均由官司检阅,与本人核实,这样,不但性别、年龄能够落实,人数也比较可靠。为了贯彻这些措施,他还规定:“若一人不实,......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裴家垱是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东抚五支渠,西亲子胥河,南顶随岳高速连接线旁的监利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北蹬美丽的湿地公园锦沙湖,一展平阳,极目千里。全村一字排开,60余户,人平三亩多耕地,旱涝保收。亲人们继承耕读传家的祖训,世代辛勤耕耘,积累了财富,创造了人文景观,高大的砖木结构的房子,瓦青墙白,一片灿烂,小小的裴家垱,自古即有小汉口之美誉。如今更是高楼林立,具有现代化气息。60%的家庭有小汽车,不少家里父子分别配有骄车。老人留守耕种田亩,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全村基本上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盈,老健少康,生活幸福,令人向往,我们美丽的家乡!1、悠久的历史渊源裴家垱的始祖余征公,监利裴氏十三世祖,族谱记载:余征公,昶公之子,字庆伯,号沙逸,隐处士,皇清定鼎迁沙湖裴家垱。《家传》:讳余征,字庆伯,号沙逸,郢华公之孙,昶公子也。父忠朴,家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