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国光(1931年1月22日-2012年4月12日),生于辽宁锦西,毕业于南开大学,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其从事图像科学、光学设计及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项,代表著作有《光学》等。2012年4月12日,母国光在天津去世。
母国光院士长期从事光学及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早自1958年就开始讲授光学、应用光学、光学仪器理论、光学设计、光学信息处理、全息术和现代光学工程等一系列光学课程,在沈寿春教授指导下编写的《光学》后来成为全国各大学普遍采用的教材,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母国光与一机部仪表室合作,自行设计并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光谱析钢仪。60年代,母国光率先在国内开展干涉调频分光技术(傅立叶光谱术)的研究。
光学信息实验
光学信息实验
在70年代,在全国彩电会战中,领导天津组出色的完成了彩色电视摄像光学系统的任务,研制了新型光束和电子束相匹配的校正镜。他为天津东风牌电影放映机设计、研制的"锥轴椭球冷光反光镜",使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50%以上。70年代后期,母国光将研究重点从经典光学系统成像转到了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应用领域,在他的"白光光学图像处理的基础及其应用的研究"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白光图像处理的加、减、消卷积、微分、相关等运算和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档案存储、立体显示、菲涅尔全息滤波、光学傅立叶变换光谱以及相型图像假彩色等技术,扩展和发展了白光光学信息处理技术。
80年代到90年代,母国光与他的课题组一起从事白光信息处理在彩色摄影中应用的研究,研制成"三色光栅编码器",实现了利用黑白底片记录彩色图像信息,并先后完成了应用于侦察的"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及光学信息处理机"及"大幅面航空彩色摄影的光学处理器"两个型号项目,其中还创造性地用数字计算代替了复杂的光学解码,发展了数字傅立叶光学彩色解码新技术。
母国光院士既是一名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家。1986年他继张伯苓、何廉、杨石先、藤维藻之后,就任南开大学第五任校长。母国光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建设综合性大学、现代化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思想,在保护和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对基础学科进行了调整和改造,成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新的科研院所,发扬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进行以给学生的更多选择自由的教育改革。1993年开始,在全校组织实施"三个百人"学术梯队建设工程,造就了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88年,南开大学被国家教委列入了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院校。1992年国家教委认定南开大学为"八五"重点建设院校,在母国光的主持下,制定了《南开大学事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1994年成立了国家教委与天津市政府"共建"南开的办学体制。同年,成功将天津外贸学院并入南开大学。1995年5月母国光主持并完成了南开大学进入国家教委第一批"211批工程"的立项预审。
在任校长9年期间,母国光坚持开放式办学,大力加强与国际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指导工作和兼职。在中加两国间建立了"3×3"的国际大学合作模式,其本人也连续三次当选大学国际联合会(IAU)常务理事(1987-2000年),南开大学成为大学国际联合会中具有常务理事会席位的第一所中国大学。1995年8月,母国光卸任校长职,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并以现代光学研究所为基础,营造为21世纪培养新一代光学人才的基地,目前已经建成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