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氏源于上古黄帝时期,始祖力牧因辅佐黄帝治理天下立下大功,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牧氏。千百年来,牧氏家族传承着先祖的遗志和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牧氏已成为中国众多姓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记载为牧姓的始祖。他与风后、大鸿在传说中是黄帝的三位大臣。为黄帝的手下的大将军,力大无比,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周振甫《文心雕龙》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泽,进为将,称拜将台。《淮南子·览冥》记载:“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牧远古时有个畜牧氏族的首领,被黄帝请去做大将,并为他取了个名叫力牧。力牧就是牧姓的始祖。力牧不但善于牧羊,还善于射箭,力量大而能拉开强弓,所以又有传说,黄帝曾任命他为丞相。据说力牧的后代中,一部份人姓力,一部份人姓牧,这样的话,力姓和牧姓原本就是一家人了。牧姓的先人还有如:[牧仲]春秋时期鲁国的名人,有的史书上称他牧中,他文化高,有智慧,活跃于上层社会,与许多名人相往来。[牧相]明朝文士,是当时的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同学,他们一起拜王华为师。牧相举为进士后,在朝中做官,敢于向皇上提意见。力牧是上古传说中的一位人物。他与风后、大鸿在传......
牧姓起源一:源于春秋,以封地为姓。据《路史》载,春秋时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卫国大夫康叔被封于牧(今天的河南省淇县南部),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地名作为姓氏,称为牧氏。以牧为氏的康叔后裔,后来以弘农为繁衍中心。所谓弘农,是汉朝时的一个郡名,包括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和陕西省商县以东之地。望族居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县南)。...
...
...
...
...
...
...
...
...
...
...
...
郡望弘农郡:汉武帝鼎四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及华山以南的地区。治所弘农,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县北部。堂号善治堂:黄帝有臣叫力牧,最善于治理天下,他帮助黄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立弘农郡,设郡治在秦国名关函谷关,县名也是弘农,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辖11县,有弘农、宜阳、新安、黾池、卢氏、陆浑、析县、顺阳、陕县、上雒、商县,118911户,475954人。东汉、三国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围划归京兆尹,只领有河南省西部范围。西晋时,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区域进一步缩小到黄河流域今三门峡市范围。南北朝时,为避讳曾改为恒农郡,隋朝恢复弘农,但郡治弘农向西南迁到了今灵宝市中心,且失去了黄河沿岸的辖地。唐朝时,弘农郡分为陕州、虢州,从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农县(今灵宝市),而陕州境内天宝元年因为在函谷关遗迹发现宝符而更名为灵宝的桃林县,却不是今天的灵宝市所在地,而今天的灵宝是汉晋时的弘农县所在地。到北宋时,弘农县先改为常农,后以州名改为虢略。从此弘农不再作为地名使用。...
古代内黄的城镇布局巧记内黄十七个乡镇顺口溜:城张马,东高亳,井二六,梁中后,楚宋田石豆。城关在内黄县境中部,隋开皇六年(586年)为内黄县治。2016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发布,河南共有41个镇上榜,其中内黄县城关镇位居902位。张龙在内黄县城西北6公里处。相传,从前此处有九龙庙,张姓居多,故名张龙。马上在内黄县城东北6公里处。据传,早年此处地广村稀,牧马较多,故名马场。明朝改名马生。清代易名兴善,后又改为马上。东庄在内黄县城西南10公里处。因村位于古县治所东得名。高堤在内黄县城西20公里处。因有鲧堤(相传是鲧治水所筑)“高一丈六尺,厚二丈五尺”,故名高堤。亳城在内黄县城西南13公里处。据《史记·殷本记》载:“河亶甲居相”,五帝建都于此,故名亳城。井店在内黄县城西南23公里处。相传,井姓在此设客店,人称“井家老店”,后简称井店。二安在内黄县城西南31公里处。原名夜王城。相传,清代宋景诗......
牧,会意字,读作mù。甲骨文有四种字形,一是手持木棍赶牛的样子,二是手持木棍赶羊的样子,三是在赶牛或者赶羊的基础上增加彳(半条街),四是在第三种写法的基础上又加上止,即走之(辶)。意思是赶着牛羊走。金文承接持棍赶牛,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写作牧。本义放养牛羊。从甲骨文的几个字形,看到了远古人驯服了牛羊之后开始畜牧业的生动画面:牧人手持木棍,赶着牛或者赶着羊,走在广袤的草地上。走着走着,草地上走出了小道(彳),小道上脚印(止)越来越多。草地上本来没有路,牧人赶着牛羊走多了,就有了路。牧,由牛和攴[p]组成,字义一度缩小为养牛,而赶羊的字形分化演变为养(養)。养,从牧羊演变为养人,牧字字义重新扩大为养牛羊、马驴等等所有牲畜。如,牧童,牧场,游牧,苏武牧羊。《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放牧的地点,一定是草木茂盛,远离居住地的郊外,引申为野外。《诗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