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杉洋李氏宗祠是座古今贤杰众文物内涵丰富,保护完好的祠堂。它坐落在古田县杉洋镇西南凤林山麓下,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杉洋李氏宗祠枕西北面东南,祠后层峦叠翠,祠前秀水回漩。祠为宫殿式建筑,三座透后,高阔敞亮,宏伟壮观,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向围以风火墙,前为檐牙风雨墙。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埕右下方竖着7根高7米的圆形或方形的石柱,酷似华表,为历代科试登第碑刻者所献,至今保护完好,堪称一绝。祠正门两侧石鼓一对,大门上有匾额“李氏宗祠”。门联“爼豆千秋垂庙貌,簪缨万世仰宗风”乃民国福建省省长兼督军李厚基撰书。祠为木结构,歇山顶。祠面檐牙风雨墙,皆为泥塑花鸟草木装饰。进入祠门,是走廊和天井,走廊横槛雕梁画栋,两侧油柱漆户;天井培植盆花,左有百年丹桂,右有丛生腊梅;中有功名石。回首则见“尚书事”金字直匾。举步前座,左右两侧分别是宋元两代古碑石两块,左是宋绍定......
云南大理、保山、临沧、德宏、丽江等几个市州穆氏为滇西片区穆氏。过去,凡是询问滇西片区穆姓的源流和籍贯时,大多回答为“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湾大石板(高石坎)”。不单穆姓,包括祖籍中原南下入滇的张、李、王、杨、鲁等其他姓氏,也称他们祖先的籍贯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湾大石板”。那么,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大石板(高石坎)到底在哪里?根据查阅明史及有关资料,这已是600年前的事了。公元138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颖川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定远侯蓝玉和平西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统帅大军征云南。共调兵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号称三十万大军,自南京(应天府)起兵。大军出发时,朱元璋亲自到龙江(今南京下关)饯行。当年十二月,攻下普安、曲靖,击败梁王的十万元军,第二年正月,攻取昆明,梁王把匝刺瓦尔密逃到晋宁自杀,结束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统帅在云南新设立的十四个卫所。公元1383年,命傅友德、......
明末清初,名震睢阳的“七大家、八大户”,随着历史的递进,逐步由繁华、喧嚣归于萧条。要不是还有穆氏四合院,清代归德府城内的富商穆炳坛,恐怕连一个名字也不会留下。人在时,宅以人名;人不在,人以宅名。历史兴替如此,大抵也就是所谓的沧海桑田吧。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一个富甲一方的“土豪”,肯定将宅院建的相当大气,一眼就能看见。但是在明清时代,官员府邸与民居有严格规定的年代,穆氏四合院建的如此低调才能保存下来。它到底有多低调呢?通向穆氏四合院的小路,是一排排东西向的房子,要一直向东走到尽头,如果只是站在中央,你是不能寻到这样一处古代宅院的。道路虽然有过修整的痕迹,但那墙角肆意生长的野草和路旁东一簇、西一簇随意开着的不知名的小花,还是透漏出些许的荒凉。在四合院的东面和南面都是民居,有平房、有楼房,参差不齐,这些房子大多用的是红色新砖,而民居的围墙在新砖里夹杂着四四方方的蓝色明清古砖,新旧夹杂,其实也恰恰......
农历乙亥年二月二十五日,连云港赣榆西小里村穆氏宗亲举行了庄严的清明祭祖活动!本次活动由穆传安,穆燎原,穆任厚等策划,穆家禄,穆磊等组织。穆传安主持,江苏穆氏宗亲委员会会长穆凤华、副会长穆方仁率领理事会主要成员、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教授穆家善等来自连云港市周边各个县区以及山东的宗亲代表共同参加了祭拜活动。赣榆西小里村郊外阳光明媚,暖风徐徐,始祖健东公画像下香火袅袅,鞭炮连连,各位宗亲代表怀着崇敬庄重焚香祭拜!深情的缅怀曾经任船运督办的始祖健东公。祭拜结束后赣榆穆氏宗亲邀请前来祭拜的宗亲游历了赣榆风情区潜园,最后欢聚在宗亲穆磊经营的饭莊!大家共续亲缘、共话家常!充分体现了我们穆家浓浓的家族情怀,厚厚的‘和穆家风’。本次祭祖活动很庄重,策划很到位,还参观了潜园、丝路小镇等当地名胜古迹,很成功很圆满!...
...
...
...
...
...
...
...
...
文字考《左传》记载,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晋献公使世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让申生穿两色衣服,佩戴金玦。当时狐突、先丹木、梁余子养三人同行。乾隆版《平定州志》载:狐突庙,在州东瓦岭村,相传狐突御戎至此。清光绪《平定州志》载:申生奉父命与狐突率兵征东山皋落氏,据瓦领狐突庙碑记:“申生东征皋落氏,狐突御戎至此》,它是来源于唐残碑所载“狐突御戎东山皋落氏至”。这是公元前660年申生、狐突征服皋落氏时的史迹,距今2668年,是否说明瓦领在当时已经形成了村落?到了宋代,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就更多了。大石门村慈济大师为母亲立的八角石塔载:“母穆氏女柏井瓦岭村人……在政和七年(1117)四月二十二日病故,享年七十有四。”据此可说明三点,一是瓦岭村名至少在北宋时已固定下来,二是在北宋时期瓦岭村属柏井管辖,三是穆氏先祖早在北宋初年就在瓦岭村定居。香烟寺碑载:“临济正宗第十九代孙广真系本村俗姓穆。”广真有徒续佩......
null...
穆家川――西南穆氏的发祥地,在中国大西南的大娄山中,在贵州遵义城区的历史上,有段时间叫穆家川。 穆家川地...
...
...
...
郑国作为护卫天子东迁的同姓国,在郑庄公时代势力强大。但郑庄公后郑国内乱,西方秦国、北方晋国、南方楚国、东方宋国和齐国都日益强大。郑国在中间,难以避免战火。郑文公时,为了避免秦晋联合进攻,郑文公与晋国交好。在晋文公的要求下,郑文公立庶子公子兰为太子。公子兰继位即为郑穆公。郑穆公子兰曾亡居晋国,与晋文公重耳交好。公元前620年(郑穆公八年),楚穆王派三百乘并联合息国讨伐郑国。郑国派郑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三将迎战。结果三将中计被俘。为此郑穆公非常紧张,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丰提出与楚国调停,可以缓解郑国四周强国的困境。于是公子丰出使楚国,向楚国贡献礼物。楚穆王见到公子丰,同意与郑结盟,并释放了郑国三将。郑穆公后,除了郑灵公、郑襄公相继继承君位外,另有的儿子中其中七个儿子后人形成郑国庞大的家族,成为七穆: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这七个家族一直垄断郑国政坛,交......
穆村位于合江县福宝镇西北部,以早先有穆姓聚居的村落得名,距福宝古镇6千米。2016年12月,穆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总体保存完整的山地传统历史建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穆村保存有楼房、桓房、周坪、岚坳等集中成片的清代建筑。大宅院房屋一般数十间,多则百余间。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留完整穆村大宅院的建筑形制为四合院组群,侧角建碉楼。碉楼正方形或长方形,条石地基,版筑土墙,高三层,双重檐,歇山顶,檐角高翘,飞檐凌空,顶层设枪炮窗,有的还设木挑廊。碉楼与院落组成一个建筑整体,是集防御、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特色民居建筑。盐马古道穿越地穆村与贵州接壤,为旧时川盐入黔福宝盐马古道的支道福石道(福宝场到石虎关)的穿越地。福石道川盐从福宝场起运,由马帮经穆村运往贵州。旧时的盐马古道,至今仍有遗迹。绮丽的山地风光穆村地形为两坪夹一河,东面是王咀坪,西面是周坪,中为栗子河,山地风光一片绮丽......
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宋宣公认为弟弟子和更有能力成为国君。于是宋宣公舍弃儿子与夷的继承权,而让位给弟弟子和。子和再三推让后,继承了国君位置,就是宋穆公。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宋穆公召见司马孔父嘉:“先君把君位托付给我,我未敢忘记。现在托付你侍奉与夷来担任国君,我就不遗憾了。”孔父嘉说:“可是群臣都愿意侍奉您的儿子公子冯呀。”宋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有德,才把国家交给我。我怎么敢废弃美德而不让位?”于是宋穆公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和左师勃驱逐出宋国,到郑国居住,并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我儿子,但是我活着不要来见我,我死后不要来哭我。”与夷知道这个消息,来找宋穆公:“先父把君位交给你,是认为你更有能力成为国君。现在你驱逐自己的儿子,想把君位交还给我,这不是先父的本意。你把我也驱逐了吧。”宋穆公说:“先君把君位交给我,而没有驱逐你,这说明我在这个位置上仅......
穆氏四合院穆氏四合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内,是商丘古城保存比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为清代穆炳坛家族的宅院,穆炳坛是清代归德府城内的富商,也是当时商丘古城内的“七大家、八大户”之一。现为商丘艺术博物馆所在地。2001年,穆氏四合院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16日,穆氏四合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布局穆氏四合院是明清时期商丘古城“七大户”之一的穆炳坛家。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筑群,有房舍80余间。现存中宅院和堂楼院,有房28间,只有当初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中宅院正房5间,进深3间,明三暗五,前出后包,青砖小瓦,五脊六兽,为歇山式建筑。前有过厅3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窗隔栅皆为木雕透花图案,设施古朴秀丽。堂楼院与此雷同。穆氏四合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座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