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在胶东半岛范围内,提到“牟”这个字眼,很多朋友可能都会联想到栖霞。诚然,“牟”是栖霞的大姓,无论是铁口牟还是名宦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众多的历史人物。而铁口的牟全祠和古镇都的牟氏庄园,也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建筑。栖霞的“牟”,固然有名,但在胶东其他县市,也能看到牟姓人或者带有“牟”字的村庄。以海阳为例,当地就分别有牟家村(属方圆街道)和牟格庄村(属行村镇)。这两个村庄虽然都以“牟”字开头,但姓氏结构却有比较明显的不同。牟家村的确有牟姓(姓氏多样,其中鞠姓居多),而牟格庄则并无该姓人。下面就主要对牟格庄进行介绍。牟格庄位于行村镇北部,黄行路沿线,距离莱阳地界不远。有趣的是,在莱阳那边,也有一个牟格庄。关于行村镇这个牟格庄的由来,《海阳市镇村简志》载:“据传村原为朱姓所建,命名为朱家夼村,后朱姓人绝后。明永乐年间,另一说为明崇祯年间,李、陈两姓先后由山西省迁此落户。因村北有座山,名曰狼虎山。古......
不少对胶东姓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牟姓是栖霞的望族,就谱系来说,可以分为两大支,名宦公牟氏和铁口牟氏。有次探访名宦公牟氏聚居的蛇窝泊镇牟家疃村时,曾听村里一位参与修谱的老人讲述,说海阳北部也有个村有不少牟姓人。当年修谱时,他听闻此事后,租车专门前去探访,生怕遗漏分布在外的族人。不过,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那个村庄虽然似乎距离蛇窝泊更近一些,但却是铁口牟姓的分支。当初听到老人的讲述,更多的是感慨他老骥伏枥、热心修谱的毅力,而对他说的具体信息没有仔细请教,并不知道他所说的村庄,究竟是海阳哪里。时隔近两年之后,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笔者似乎找到而来这个牟姓村庄——海阳市发城镇发城村。经常走309国道(现在叫308国道)的话,对发城这个地名印象会比较深刻,这里地处国道309和省道306的交汇处,很多南来北往的车辆都会经过这里。发城村现在是个镇驻地,而在古代,这里的规格更高,曾经是县治场所。根据......
在古代,祭祀先祖最庄重的场所,莫过于祠堂或家庙,保存至今的古祠堂,可谓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记忆承载者。这组图片就带大家看看烟台栖霞一个村庄里的古祠堂。该村名为肇甲庄,是一个牟姓聚居村落,上图就是村里的牟氏宗祠。栖霞有“两牟”之说,意即两大支牟姓人,一为铁口分支,一为名宦公(蛇窝泊、庄园)分支。肇甲庄村牟姓,属铁口分支。据栖霞地名资料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赵姓从铁口迁来(为牟姓看管山林),起名赵家庄;后铁口牟姓族人来此定居,繁衍壮大,在清代更名肇甲庄。根据推断,肇甲庄村这座牟氏宗祠的修建年代应在清末,距今大概150年的历史。除肇甲庄村外,铁口村亦有两座牟姓宗祠,其中“牟全祠”保存完好。因牟全有功名在身(元代武将),“牟全祠”的规制要高于肇甲庄牟氏宗祠。但当时主持修建肇甲庄宗祠的人,颇有学问,建筑格局很有章法,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宗祠享堂上方的横匾,题写“序昭穆也”四个大字,彰显书法和学问功底。肇甲......
茅畲又称畲川,九溪从西南来,汇入海塘溪,流注永宁江。柏嘉山、大田山环峙,四围山色中有一片小小的平原,静静地演绎着古老的历史。茅畲乡牟姓为主姓,据2010年人口统计,牟姓占全乡人口的70%。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茅畲就兴建了多福寺,是黄岩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北宋咸平二年(999),四川凌阳人牟俸为了避乱,与弟季如,背着蜀郡牟氏四十五世祖秦铁骑大将军牟琳遗像,来到黄岩牟村落脚。一日,牟俸往西南乡踏青,见畲川黛色漫天,芳草遍地,碧水清澈,土地肥沃,便流连忘返,在此成家立业。他不仅为茅畲牟姓始祖,而且整个浙江东南各县市的牟姓都是他的裔孙。他在下街秧田门背依东边柏嘉山处,建造铁骑庙,内塑始祖牟琳像,左壁立《铁骑大将军功德碑记》,并在离铁骑庙百米处,凿一口大塘,因水清如汞,能见东峰倒影、游鱼鳍鳞,故称银塘。传说后代裔孙俩各自以银簪插进同一枚铜钱眼中,锁定“美女梳妆”风水,意谓柏嘉山是镜......
...
...
...
...
...
...
...
...
一,安丘牟氏的来源及发展繁衍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安丘市,居有古老牟氏一族。在几百年的繁衍发展过程中,以安丘市吾山镇牟家沟村为原点,不断向四周扩散。方圆四十公里的区域,分布着多个牟氏居集地,比较集中的有安丘市吾山镇牟家沟,山西坡,杨家庄村。辉渠镇下牟家庄村,官庄镇四十五里后村.临朐县刘家板峪村,沂水县马站镇黄家后沟神林店村,沂水县圈里乡七箭村。另外在吾山镇云家庄子,黄皿旺,大埠沟,郝家旺,后疃村也有少量分布。在生活艰难年代,有不少宗亲为了生计远走他乡,主要是去了东三省。安丘牟氏刚刚完成的四修谱统计,谱载子嗣十八世,4939人。二,安丘牟氏族谱介绍安丘牟氏子孙在五百年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先期进行了三次族谱编修,第一版修成于公元一八三一年,由牟家沟七世牟朝桐(字凤喈)组织,在两位侄子怀诚,怀荣的帮助下完成,世系关系各村单独记载,共登一册。一八九一年完成了第二版族谱,在山西坡村景陶的极力促使下,由杨家......
四川宜宾、柏溪、冠英、天池、横江、屏山大乘、鸭池、福延、清凉、中都、粮草坝、芭蕉湾、云南绥江、新市、副官、珙县罗渡、高县正州、筠连乐义等地金河一支牟氏字辈:“尚尧应道养,广际正长元,学立本同玉,泽新世永传,代有文宗起,家荣树大勋,光朝培德守,多士汉之清,根云徵焕昱,瑞著景宏昌,慎敏乘时用,承先辅国强”。四川宜宾县、柏溪、蕨溪三块石、龙角池、杨柳坂、横山新房子、真溪、泥溪、泥南十字路、平桥、犁辕沱、雅安、雷波、犍为县朝阳坝、崩土坎、冯家崖、清溪、孝姑、沐川县牟家山、九杼田、三宝石、屏山县五指山、马边县、云南镇雄县、商州新华、万龙山、牟家岩、乐山、箭板、碾子湾等地府河一支牟氏字辈:“兴登玉宗汝,廷启再家修,长成大国学,永世正安从,陵阳昭圣续,继祖贵维芳,龙奉麒钦肇,彰曾总富强,恒联科第焕,孔孟师教端,克聿明荣信,诗书绍华堂,汉邦举茂才,徽英处仕宽,京伦希攸立,鼎祉祚贤良,崇儒敦斯礼,至道守其昌......
家氏源流,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
“蓬莱南境是栖霞,依山傍水数百家,风俗若能存古意,武陵谁去觅桃花”,这是元代诗人王君实《过栖霞》中赞美家乡的诗句。明洪武年间,牟敬祖来到栖霞任县衙主薄,想在这个幽美淳朴的地方干一番事业,光宗耀祖,一扫荆州风波之阴霾。时逢战乱,栖霞县城满眼狼籍、百废待兴,县衙的县令和县丞都不愿意治理这个烂摊子,一走了之,牟敬祖就顺理成章地代理了县令。到任以后,就组织人兴修了县衙、书院、庙宇,评判了许多冤假错案,这县太爷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有宋朝包相之风范,深受当地人们拥戴。去世之后,当地人为他按县太爷规格在县名宦祠留名立了牌位。从此,牟姓就在栖霞扎下了根,开始了耕读并举创立家业的历程。牟敬祖为人特别能干,吏治严明,一改上任县衙之腐败昏庸,为栖霞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从一民事案件可见一斑。当时蛇窝泊杨刘村,有一户杨老汉,为人勤俭实诚,有点钱财是个富户人家。老古语常说“人倒霉喝凉水都涩牙”,这日清早,杨老汉要上山干......
在全国范围内,牟不是大姓;但在烟台的栖霞,牟却是望族,这主要得益于大地主牟墨林和他们家族在栖霞古镇都建立的庞大庄园。不过,由于古镇都的牟氏家族名气太大,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就产生了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栖霞牟氏,就必然与牟氏庄园有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栖霞牟氏,整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以牟墨林为代表的牟氏家族源于湖北,准确的说是“外来户”;而分布在栖霞东南方向的铁口牟氏,则是胶东真正的的“坐地户”。牟氏庄园其实,古镇都的牟氏族谱上有明确记载,他们这一支的远祖是牟敬祖,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到栖霞任主簿,卸任后遂在当地落户,子孙就此繁衍起来。关于牟敬祖,有资料记载其为湖北公安县人。而湖北公安牟氏据说是元朝未年荆州统兵元帅李黼遭难,其子李八真也因黄羊坟事件罹祸。为免灭族之灾,李八真星夜携妻(牟氏)带子逃至公安县闸口榨岭隐居,并令其子随母姓为牟氏,也就是说这支牟氏其实是李姓改来。唐家泊牟氏分......
在牟姓发展史上,有一个“李改牟”的来源。所谓“李改牟”,是指李姓中的一支改为牟姓。另外,牟姓还有一个支系叫“镜子牟”。“李改牟”和“镜子牟”,在牟氏各大族谱中,存在着多个版本,也有较大争议。“李改牟”的多个版本先看“李改牟”的第一个版本。元末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9世嫡孙、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元帅李黼(有的牟氏家谱把李黼与元朝状元李黼混为一人)的后人李原诚,因组织反元败露,朝廷要抄灭其家。李家逃出5兄弟,逃到一条大河边,后面追兵杀声震天。万分危急时,突然从天上降下一个神仙,派一只黑虎把5人背过大河,逃出生天。5人为感谢佛祖保佑,取释迦牟尼的“牟”字为姓,改为牟姓。持这种说法的牟姓人,如今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带以及四川部分地区。这个版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清同治13年(1874)编修的湖北《公安县志》记载,元末时,荆州统兵元帅李黼和儿子李八真不满元朝统治,招来杀身之祸。李黼死后,李八真星夜......
中国科举制度确立于隋朝,完备于唐宋两朝,鼎盛于明朝与清朝,废除于清末,历时1300年。(科举示意图)明朝沿用唐宋两朝科举制度,洪武三年,朱元璋诏告天下,“自今年8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并规定,不允许官员在家乡做官,不允许官员在任职地娶当地女子为妻成家。《大明律例》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现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牟氏庄园鸟瞰图)栖霞,吾名宦牟氏家族的始祖,讳敬祖公原籍湖北公安,洪武三年岁贡生,奉旨由公安县赴栖霞县任主簿。到任后集知县、县丞、主簿三职于一身,独履诸艰,才优政勤,百废修举,有德于民,祀名宦。卸任入籍栖霞,后人耕读并举,将“读书仕进”之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人才辈出,子孙发祥。明、清两朝牟家学业有成者数百人,其中进士10人,举人18人,贡生76人,县级......
...
...
...
...
12.晋陵牟氏宗谱, 12, 卷12(亥集): 目录 世系 世传 三分三房牟家塘 11世 允和公起 跋等, 1309-2004
8.晋陵牟氏宗谱, 8, 卷8(未集): 目录 世系 世传 二分二房牟家村大房 16世 富顺公起, 1309-2004
9.晋陵牟氏宗谱, 9, 卷9(申集): 目录 世系 世传 二分二房牟家村中房 16世 福顺公起, 1309-2004
咸平牟氏大同谱
咸平牟氏大同谱
咸平牟氏大同谱
咸平牟氏大同谱
咸平牟氏大同谱
畬川牟氏宗譜, 13, 系圖卷21-22_ 長派宗溫公 25世永登公起, 1995
畬川牟氏宗譜, 16, 系圖卷27-28_ 二派 西崖公三房 25世志堂公起,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