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登录/注册
开通会员
下载APP
我要投稿
新闻
族谱
开始寻根
2019
08-30
新闻动态
分享

苗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伊 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那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西魏废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伊犁”之名,是清朝政府正式确定的,据史籍《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汉、维、哈、蒙、锡伯、柯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堂号

  东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苗氏网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苗氏家族圈

全网第155大家族
已有110万位宗亲
99+

苗氏家族圈

全网第155 大家族
已有110 万位宗亲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memberTotal}}名宗亲正在热聊 快来加入
{{t.username}}:{{t.content}}

苗氏人脉

{{item.username}}
{{item.userAddress || ''}}
{{item.userCompany || ''}} {{item.userJob || ''}}
下载APP寻找您的宗亲人脉
关于炎黄苗氏网
炎黄苗氏网(miao.zupu.cn)是族谱网旗下姓氏网站,这里汇集苗氏新闻,苗氏话题,苗氏名人,苗氏源流,苗氏文化,苗氏企业,苗氏族谱,苗氏寻根等内容,汇聚各地苗氏宗亲联谊会,打造权威的苗氏宗亲网站。
炎黄苗氏网以弘扬苗氏文化,传承苗氏文明,促进苗氏宗亲和谐为宗旨,是目前国内涵盖丰富苗氏资讯的姓氏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公益性的苗氏文化交流平台。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百家姓文化
柯氏文化梅氏文化兰氏文化路氏文化符氏文化童氏文化单氏文化詹氏文化甘氏文化游氏文化曲氏文化翁氏文化牟氏文化尤氏文化占氏文化查氏文化谷氏文化霍氏文化滕氏文化裴氏文化欧氏文化舒氏文化凌氏文化盛氏文化欧阳氏文化
热门姓氏
炎黄王氏网炎黄刘氏网炎黄李氏网炎黄张氏网炎黄陈氏网炎黄周氏网炎黄杨氏网炎黄黄氏网炎黄赵氏网炎黄侯氏网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微信登录
手机号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注册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族谱网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您的密码过于简单,请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并及时前往族谱app修改密码
    点击查看详情
    扫描二维码下载族谱APP
    手机验证码登录
    下载族谱APP
    置顶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