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4月21日上午10时,孟州市谷旦镇米庄村米氏宗祠举行揭碑仪式,碑文中不仅说明了始祖的迁徙情况,还说明了米庄村的米姓始祖系宋代著名书画......
米氏家族以米芾为荣,以米芾为楷模,江南米氏尤甚。从家族的角度上说,米芾对米氏家族的影响无与伦比,可谓世界家族史上的奇迹,古今中外,无出其右。米芾是谁?米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号襄阳居士。“宋四家(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之一。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曾任校书郎,礼部员外郎。唐宋时对在礼部管文翰的官又称作“南宫舍人”,所以后世也称他为“米南宫”。其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传世书法作品有《向太后换辞》、《蜀素帖》、《苕溪诗贴》、《拜中岳命贴》、《虹县诗卷》、《草书九贴》、《多景楼诗贴》等,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善诗词爱奇石,遇石称“兄”,举止癫狂,因而世人称之“米颠”。勺园:米万钟私家园林,今北京大学内民国时期大书画家米子和却因仰慕米芾而自称“小颠”......
提到蒲城西南的贾曲,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可以说比蒲城县城的历史还要悠久。蒲城县境最早的历史记载就是春秋时期的贾国,“贾大夫娶妻”、“贾大夫射雉”等传说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而贾国故城传说就在现在的贾曲一带,现在贾曲境内仍还有贾大夫墓,笑纹石等遗迹。民间以前有“贾曲的苇子赛竹竿”之说,而贾曲得名除贾国故城的原因外,还与境内曾经流淌的漫泉河是分不开的,据说因为处于漫泉河下游,漫泉河水弯曲回绕之处为贾国故城,因此得名贾曲。贾大夫墓人常说,“先有秦家店,后有蒲城县”,而秦家店据说就是一家以水盆羊肉出名的羊肉馆子。蒲城县城原址传说最初只是有个秦家店,并没有城垣的影子,而贾曲当时已经是城垣高耸,酒旗林立,一派繁华的景象。蒲城县境内的贾国到战国时期被秦吞并,境内设立重泉,故城在蒲城东南数十里外,城垣屡遭战乱等影响,最后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迁于现址。而春秋时期,蒲城为晋国河西之地,贾国为其下属封国。而......
北关大街1939北关过去米姓是大姓,旁姓较少。小时候,一个院里有米国保家,对门有米秀婵家,斜对门有米丽珍家。往西有米建业家,米建业的房东米黄连家,米黄连家出来有米金牛家,往西拐过去有米金明家,米金明家对面有米亮生家,二号院有米万明家等等。上学了,对面巷子里同学有米继山,米美珍,米轩明。学校米姓就更多了,真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北关西六巷是一条普通的巷子。是北关大街上西面七条,东面四条巷子中居住人口最多,是最能体现忻州地方建筑风格、晋商文化特色的巷子。五六岁时到米建业家,就因米黄连家的门槛太高而发愁,你若好奇,那就听我慢慢说道说道。那是米步云(米黄连的父亲)家的一进三串院的大院落和米增云家两串院加东场及米青和的三串院。今天单说米步云家的三串院落。大门是朝北开的南大门。当年是进大马车的宽阔大门。碗口粗的椽(chuan),粗大的立柱,厚实的门扇,大门一经闩上,关的严严实实,仿佛铜墙铁壁一般将这小......
...
...
...
...
...
...
...
...
一是北魏定都山西大同后,在公元491年东迁洛阳,这个时候,从河西迁来的米氏随之迁往洛阳,大部分为军人,贵族,商人等上层人物。历史上没有明确记录,但从古籍中反映出来的京兆进士米士炎,上柱国米少殷,侍御史米乘等,可能是这个时候他们的先祖从西域来大同,又迁洛阳,再迁西安,三百年后发展到唐朝为官的,或者是唐时质子,商人、官僚的后代。二是五代时期,随李克用父子征战天下散落各地的米氏族人。比如米志诚,史上明确记录公元895年随史俨同征山东,史料记载:“太祖攻兖州,朱瑾求救于晋,晋遣史俨等兵数于(千)救瑾,瑾败,与俨奔于淮南……”。米志诚是首次在史书上出现在山东的米氏。应该与江南米氏有关,因为当时以米姓为主的萨葛部落是后唐三大主力之一,米氏族人在这个时候入鲁不少,去的地方又是兖州,是曲阜州辖地,大胆猜测,江南米氏先祖是这个时候由晋入鲁,繁衍数代后,到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奉旨入湘而流落南方的。这个......
从史料记载来看,米氏进入山西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北魏时代,随拓跋氏迁往大同周边的军人、贵族、商人等。从上官家族家谱记录,上官之妻米氏,就是这部分人的缩影。二是公元786年(贞元二年)从六胡州地区(河套地区)因吐蕃袭扰逃至山西离石地区的昭武九姓,被河车节度使马隧招降,并迁往云朔地区的迁徙,资治通鉴卷232记载:“隧至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朔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昭武九姓来华是一个不断迁徙的过程,从米文辫,米继芬,米国大首领,米仁庆,米道钦墓志来看,有以质子身份来华的,有入唐为官的,有朝拜定居的,有经商定居的等等类型,但大规模的迁徙是公元786年,是目前米氏的祖源。在这个阶段,历史记录是连贯的,首先史上记录米暨,夏绥盐节度使和振武军节度使,在公元846——公元851年任该职,夏绥盐节度使治所就在今天的陕西靖边白城子一带,振武军节度便治所就在与朔州一河相隔的内蒙和林格尔,后迁入朔州。其次,公......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当代汉族米姓的人口大约有43万,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米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态势。米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二省,大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重庆、河南、甘肃、山西、四川、山东,这六省市的米姓又集中了40%。湖南为米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米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湘、渝、豫、冀为重心的米姓分布区。在广西北部、湘黔渝、云南东部、甘川鄂大部、陕宁、青海东部、蒙晋大部、京津冀辽、山东西北,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5%,居住了大约67%的米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山西南端、河南、皖苏北部、湖北东部、江西西部、广东北部、广西南部、海南西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等地,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
...
...
...
【释义】米,“谷籽也”。为谷粒去壳后的籽实。也指其他粮食去壳后的部分。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米字,上下各三点表示米的颗粒状,中间一横表示风吹过,显示米粒和谷壳的分离。...
水之源,木之本,物且自然,而祖先即子孙水源、木,本应寻根感恩祖先。米之由来,西周(公元前1066年)有个官位叫舍人,职掌国库九谷六米之出入,所以舍人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的官职称米氏或粟氏,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中国现令姓氏排行榜上名列210位,全国米氏人口约520000人,主要居住在今天的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见中华姓氏)。米氏胡人也,来自西域康居支庶(现乌兹别克斯坦)分为米国(隋唐时西域国民)后入中国子孙以为姓(见通志民族略以国为名)后从陇西高平到陕西米脂。米建王爷后代至思常、百全、公礼、永库于元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迁移山西太原府梗阳高白镇占籍,祖茔在现交城县夏家营,后思常迁至祁县西关为西一支,百全迁至鹅池为东二支,公礼迁至高白镇为北三支,永库迁至南营留为南四支,子孙繁衍支分派可谓云盛矣。从现存米氏家族族谱中记载最后一次曾在清1800年(嘉庆五年庚申季......
大米庄,一个名字就与粮食相关的村庄,位于宝坻区大钟庄镇,据《宝坻地名志》记载,明朝永乐二年,有山东枣庄米姓人原迁居河北省盐山县,后迁此定居。兄弟四个,老大居此,故名大米庄。摄影:四百...
米氏清代自山东迁来合肥在肥东县杨店乡黄栗民族村,聚集着几百名米姓村民。自清康熙年间迁于此,如今已历经三百年的生息繁衍。日前,记者来到该村走访了一些米姓村民,探求这个家族的古往今来……始祖自山东迁来说到肥东地区的米氏家族,发源地众说不一。村里70岁的米方山告诉记者:数百年前,米姓族人先由山西迁往山东,后从山东迁至合肥东乡。据《米氏族谱》记载,自清康熙、雍正年间,始迁祖由山东泰安县城南十里米家寨,迁于肥邑(今合肥)西乡大蜀山脚下,子孙拆居,各有家谱;后因战乱遗亡,俱无足考。据世代相传,其中一支米姓迁至肥邑(合肥)东乡慎城(今梁园)北护城西米家洼定居。至清代嘉庆年间,有的又迁至定远二龙、全椒管家坝等地落户,入谱人丁约一千人。村训据米氏族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前,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宗谱亦被视作“四旧”焚为灰烬。直到2007年,由米广杰倡导,与族人曾多次在米家洼地区小白户和二龙等地讨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