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阳梅氏宗谱八修序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载国运而谱叙血脉。
族谱,是千秋万代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告慰祖先,启迪后人,惠及千秋之大业。蕲阳梅氏族谱从清康熙六十年肇修,至今289年,历经七次编修,受当时交通、通讯、资金和印刷技术的限制,多有错漏重误,且随岁月流逝,不免有遗失散落,同时,从七修至今二十多年,生娶迁逝等变化情况需要记述。是故,蕲阳梅氏后代齐心协力对本氏宗谱实施第八次编修。这是梅氏宗族全体族人的一件大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编纂好蕲阳梅氏宗谱,将有利于追溯梅姓渊源,清楚我们的历史;将有利于传承梅氏文明,弘扬美德传统;将有利于寻根问祖,增强族人凝聚力;将有利于继往开来,开创世代辉煌。
枝繁叶茂根系沃土,江河千里水有源头。
梅姓起源于商朝,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据考证,梅姓始祖梅伯,商末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冒颜进谏,被纣王杀害。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清代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蕲阳梅氏始迁祖十三郎,自东晋太元三年前(公元376年)从江西德化(今九江)迁移到蕲州,定居今桐梓河一带,长达1600多年,至今已繁衍38代,历史源渊流长。据统计,蕲阳梅氏后代已发展到一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蕲春为中心的三省七县市,即湖北的蕲春县、武穴市、浠水县、竹溪县,安徽的宿松县,陕西的平利县。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松邑梅氏认祖归宗之幸事。“松邑”乃安徽宿松之古称。邑有梅氏二支,其中枫驿梅氏乃洪武二年迁自浙江仙居的立臣公裔孙,该支与陈梅氏同为福公之裔;陈梅氏之开山祖讳荣道,生于元朝末年, 是蕲阳梅氏法令公之裔。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敏二公自蕲州桐梓河迁至宿松陈汉沟。因入赘陈府,故其族群惯称“陈梅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其子孙之姓氏不改,念祖之心不变。家传谱序,篇篇记载桐梓,届届叙述蕲春,认祖之心,天地可知;归宗之意,明镜可鉴。松邑梅氏执著努力,历经六百四十二年终于如愿以偿,使得宿松梅氏顺利回归蕲阳,此乃上慰先祖,下启子孙之盛举,令人欣慰。
江山代有人才出,蕲阳梅氏竞风流。
1600多年来,蕲阳梅氏奋发图强,追求卓越,涌现出一大批名声远播的仁人志士,他们既有服务于国家的官员,也有经营成功的商人;既有著书立说的专家学者,也有戎马一生的军人。他们为蕲阳梅氏宗族赢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是蕲阳梅氏的骄傲、学习的楷模。
盛世修谱正当时,协力同心著新篇。
本次修谱,凝聚了全体蕲阳梅氏族人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二○一一年元月,蕲阳梅氏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蕲阳梅氏宗谱八修实施方案》,确立了指导思想,明确了编纂原则,成立了组织机构,拟定了工作计划,为顺利完成编纂工作奠定了基础;族内各路贤达人士建言献策,踊跃捐资,为宗谱的续修提供了无私的支持;梅仕明、梅乐华、梅汉章、梅乐明、梅志华等编委会、编辑部及办事机构计110余人,内理外联,采写新谱,汇总资料,付出了辛勤劳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套新谱诞生了,历代祖先泉下有知,必然欣慰。新谱编纂适应新形势,按横排左掀简体字设计,更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而且坚持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丁一同上谱的原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寻根溯源念祖恩,光宗宏愿当奋进。
蕲阳梅氏族人无论世事沧桑,莫忘梅氏之源,家族之根,当坚持自强不息,携手共进谋发展,鱼跃龙门展鸿图,为光耀蕲阳梅氏家族再作新贡献,再写新篇章!
长长桐梓河,蕲阳梅氏发祥地,流淌千秋光荣和梦想;
巍巍大别山,法令后裔散枝叶,承载万代繁华与辉煌!
是为序。
辛卯孟冬(2011年11月)
蕲阳梅氏33代裔孙梅香生作于武汉沐手谨撰
(博主注:蕲阳梅氏33代孙,即为梅法令公第33代孙,亦为梅福公第81代孙,梅宇公第38代孙。“礼”字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梅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