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梅姓估计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陕南:包括秦岭以南的安康市,商洛地区和汉中市,有几个超1000人的县(县级市),人口最多的是紫阳县。陕中、陕北梅姓也不多,估计没有一个超1000人的县、市。在西安市的鱼化寨有七百多梅姓族人,北石桥一百多人,三桥八十余人。这三个地方是梅氏族人主要的定居点,三个村落共有一千多口人同属一支,据传始祖为入仕而来,定居鱼化寨,因其人口增加,后分居而出至北石桥、三桥。市区内未央、灞桥、莲湖、新城、周至、长安均有梅氏分布。未央区有一支梅,其祖上于光绪二年从安徽太和县迁入豫陕交界西坪镇西巷(原方家沟村)村后凹处。节选自《历代梅氏名人传略》...
南昌梅姓指南昌市区与南昌县梅姓。因为南昌市区自汉初建城直至1926年设市都是南昌县县城,南昌设市后不断扩大面积而划入南昌县乡村,比如南昌三大梅家之一的定山梅家是50年代划入青云谱区的,而三大梅家之一的朱姑桥梅家则是70年代才划入青云谱区的;又因为南昌市区和南昌县名称是一样的,所以南昌梅姓即指南昌市区与南昌县的梅姓。南昌梅姓自宋初建村繁衍,至今有多少人丁呢?不得而知。因为没有公布的普查户籍人口数据,只能估计一下。估计南昌梅姓有1万5千人左右。其中南昌市区1万人左右,南昌县5千人左右。虽说人口不算多,但对于梅姓来说已经不错了。因为南昌市区人口246万余人,也就是说每250人就有1个梅姓,这远远高于梅姓在全国的频率。梅姓在南昌市区姓氏排位估计排60多位,虽说排位不算高,但对于梅姓来说是很高了,因为省会城市中,很可能只有南昌与武汉才进入了前百位。此外,进贤县进贤梅氏估计3千人左右,新建县新建梅氏5......
笔者热衷于在高安的故纸堆里“寻古探幽”,然后又乐于通过微信与微友分享。于是有不少看不到家谱的高安老乡便要求笔者帮助他们探寻一下,他们的姓氏是在何时、从何处进入高安,又是如何在高安分布的。所以笔者就根据县志资料的记载,开始对每个姓氏的历史信息进行逐一地归纳整理。由于笔者也无法通览各姓族谱,而县志资料的信息在详实度、准确度上又远不如各姓族谱,所以所供资料不一定能让相关读者满意。加之历史资料繁杂,在查找整理的过程中难免疏漏,请相关读者谅解、指正。梅,在高安土话的发音中,有点变异,往往接近普通话“埋”的读音。在普通话中,有个读音与“梅”字完全相同,并且也可以作为姓氏的字是“枚”。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人当做是一个姓氏,只不过“枚”是“梅”字的简写而已。其实,严格来说,“梅”与“枚”是有“别”的。字形上的“别”不用说,很明显,其姓氏来源的“别”就大有不同。“枚”是源自周代有种官职叫“衔枚”,当担任......
...
...
...
如果从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驻地往204国道附近的旺远走的话,在道路的中途,就会经过一个叫做“梅家”的村庄。按照人们通常对“某家”这种村庄名称的理解,梅家村要么是梅姓人聚居的村庄,要么是由梅姓建村,总之,与梅姓应该有渊源。梅姓,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在胶东半岛相对少见,笔者此前还没见过有梅姓聚居的村庄,因此前段时间路过梅家村的时候,就进村探访了一番。梅家村的村口,有一块村名石碑,石碑的背后,对梅家村的历史渊源有大略记载。根据上面的说法,相传.明朝建文年间,梅、闫、钱三姓迁此定居,建立了三个小聚落,分别以姓氏名村:梅姓居东,称梅家;闰姓居中,称闫家:钱姓居西,称钱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三姓当中,以钱姓人丁较为兴旺,梅姓和闫姓规模较小,因此三个村庄一度统称为钱家。不过到了清朝初年,张姓从南涂山迁来,钱姓则有一大部分迁到了旺远,此消彼长,张姓逐渐成为大姓,因此“钱家”这个名字有点名实不符。想必当......
汉末三国时期的动荡影响了无数人,有很多人籍籍无名却也走完了自己或长或短的一生。本篇来聊聊汉末时期的梅姓人物。汉末三国时期留下记载的梅姓人物其实不多,先列个名单:梅乾、梅成、梅平、梅敷fū、梅颐、梅伊、梅常。这些人都没能立传,甚至连表字都没能留下,只是在他人的传记中作为配角出场,匆匆出现又迅速退场。先从梅乾、梅成开始,案《三国志·刘馥传》,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众在江淮之间作乱,其规模有数万人之众。结合《三国志·于禁传》,建安十四年(209年)张辽、于禁、臧霸、张郃等人曾奉命征讨梅成、陈兰,梅成一开始投降了于禁,随后再次叛乱投奔陈兰,最终他们全都被诛杀。“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三国志·于禁传》梅成、陈兰经常联袂出场,所以一开始考虑的是梅成、梅乾可能是同一人,汉末时期改名易姓......
到了唐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梅姓族人的人口逐步增加,分布越来越广泛。各地梅姓人家,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和其他族姓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也涌现出不少的名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涂上自己绚丽的一笔。由于这时的梅姓分布广泛,支系众多,无法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影响力比较大或名人荟萃的地域支系进行介绍。宣城梅氏宣城梅氏又称宛陵梅氏,是梅姓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才子辈出,名人荟萃。在中国社会历史当中影响力非常之大,梅姓家族成为当时宣城的名门望族。梅光梅则长子,太尉大夫。子二:梅护、梅迁。梅护梅光长子,隋朝户部员外郎,居缙云西乡市,葬缙云县东北门山下(为迁栝苍始祖)。子二:梅良(唐朝湖州刺史)、梅昌。梅昌梅护次子,梅昌为海盐尉,去世后安葬在安徽宣城(古称宛陵)陵阳山,子孙居宣城。子,梅湛。梅湛梅昌之子,子,梅适。梅适梅湛之......
历史上的古梅国,存在于商周时期。目前学术界认为商周时期存在四个古梅国,商朝两个,周朝两个。商朝第一个梅国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梅山一带,第二个梅国在安徽亳州西南梅城集一带。周朝第一个梅国在湖北黄梅西北部与武穴、蕲春三县交界处的黄梅山一带,第二个梅国在河南的汝南、新蔡、固始县一带。商朝末年的古梅国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梅山一带。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杨东晨先生在《先秦时期安徽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考察》一文中提出,“梅伯,子姓,商王后裔,封国名梅(今河南新郑县西北梅山),称梅伯国。”何光岳先生在《梅国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提出,“梅国的所在地,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梅山。”河南新郑县西北梅山是否是古梅国,史料佐证较少,今存疑较多。商朝末年的古梅国在今安徽省亳州西南梅城集一带。一是《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梅城集,隋置,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南,故梅伯国,今名梅城集。”二是《亳州志》载:“梅城,故梅伯国,今名梅城集......
梅姓起源于湖北,后迁往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秦汉时向中原移居,魏晋南北朝在河南昌盛,隋唐前已散居江南。唐朝中后期,梅姓人南迁广东;宋元时江南繁衍,甘肃定居;明朝山西梅姓迁至多地;明末清初逃至云南;清朝后有赴台及海外者。梅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商汤后裔封邑为氏,二是他族改姓。梅姓郡望以汝南郡为最,堂号有宛陵、汝南、华薯、绩学等。...
...
...
...
...
...
...
...
三户梅村移民村落岁月悠悠三户梅的形成应当在明代早期或中期。它的平面十分优美,类似太极双鱼图,有两个放射圆心,村庄沿此二中心发散,并呈旋转态势。村庄由三个部分构成:大梅、小梅和梅张。大梅临南部堤坝,地势较高,是梅氏主要聚居地,梅姓为主;北部为大梅、中部为梅张、东部是小梅,梅张居中,是典型的“九龙攒珠”式;中部有半月形“门口塘”一口,周围建筑围绕门口塘而建,呈放射状,规划十分精妙。门口塘以南,有“铁耳塘”一口,形状、大小和门口塘同。这两口塘平时构成一个精妙的水系,门口塘收集落水,平时供浣洗,水满时,就汇入铁耳塘,供灌溉用。三户梅古村落具有鲜明江淮地域特色,村落尚存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明清建筑数处,多集中在大梅和梅张,反映了居皖之中的巢湖地区,在明代移民村落建设的技术水平。...
青弋江畔有琴溪依山傍水古风长,珩琅山下,一身傲骨正气,妩媚不失端庄。优雅不失高贵的玫瑰花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田园风光,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写意水墨画的建筑,一行白鹭上青天,诧问何方春意满。仙姬华袂舞缤纷游弋,茂林处处见松鼠,幽圃时时闻竹鸡,虎头城向江心起,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藏于西河古镇边。令风流雅士神醉心往的洞天福地、休闲度假胜地,千年古村落——珩琅山梅溪塘!“风雪双羊路,梅花溪上村”----梅溪塘,历史悠久,梅花飘香!北宋初年,梅氏族人诞生了伟大的诗人,也就是史书上称为“诗开山祖”的梅尧臣。由宋到清,宣城梅氏“翰墨风香,代有英才”,“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剧作家梅鼎祚、“黄山画派巨将”梅清、“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梅文鼎等,皆属于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梅溪塘依珩琅山傍青弋江,佛教香火至今千余年,徽商聚集六百余年,梅氏家族的诗词画风在这里浸染......
梅汝璈故居,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梅汝璈(1904~1973),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16年至1924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后入读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进院式砖木结构建筑,3个天井将8间厢房和3个大厅连接起来,地面铺以地板和红砖。现辟为陈列馆,展示的实物有梅在东京大审判穿过的法官袍、亲笔修改的判决书、东京大审判所用的工作物件等。...
1、江苏南京《金陵梅氏支谱十卷》(清)梅寿康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2、江苏《江都梅氏族谱二卷》(清)梅鸿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崇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日本东京梅氏宗谱一览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3、江苏《常州梅氏宗谱》著者待考,文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4、浙江《松阳汝南梅氏宗谱一卷》(民国)梅信宽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松阳县大东坝乡外大阴村。5、《浙江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十一册。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6、安徽《怀远梅氏族谱四卷》(民国)梅源德等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济南北洋印刷公司铅印本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梅氏宗谱一览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7、湖北《新洲梅氏宗谱六卷》(民国)梅韫辉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