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氏,出自晋国公室,在《左传》中曲沃伐翼这一事件中,提到栾宾是晋国先君晋靖侯的庶孙,辅佐曲沃恒叔,这个出身是比较明确的。
恒叔的孙子曲沃武公伐翼,俘获晋哀侯,要招降辅佐晋哀侯的栾成,许以晋国上卿的地位,但为栾成拒绝。栾成的意思是如果我背弃做人的原则,跟了你也就是对哀侯就有了贰心,你要个有贰心的臣子干什么呢?最后死斗而死。栾成栾共叔和栾宾应该是有血缘关系的,否则曲沃武公也不会劝降栾成,但是祖孙关系还是父子关系不可考。
栾成的后人不可考,但是《国语》中说晋文公得到国内大姓家族的支持中就包括栾氏,所以栾氏仍然传承下来。在晋文公时期,城濮之战中,赵衰谦让下军将,推荐的人便是栾枝,由晋国的一代名将先轸辅佐他,由此可见栾氏的地位不低。等到崤之战,栾枝主和,先轸主战,在出兵的决策上有过激烈交锋,《左传》的崤之战是名篇,妇孺皆知,不详说。栾枝忠诚不二,擅长外交辞令,亦有谋略,但偏向于保守,因此,赵衰称其为“贞慎”。
按照一些史籍的注疏,栾枝是栾成的儿子,但栾成在晋武公时期就死了,而栾枝活到了晋襄公年间,期间晋献公、晋文公都不是短命的国君,所以,可靠性不大,栾枝大约是栾成的孙辈罢。栾枝的儿子是栾盾,河曲之战任下军将,但到晋楚邲之战的时候,下军将已经由赵盾的儿子赵朔担任,而下军佐由栾书担任。栾书是栾盾的儿子。
相比于并不出色的父亲,栾书最后升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军将,在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邲之战中,郑国鼠首两端,挑拨晋楚一战,择胜者而从之,栾书一眼看破郑国企图,从双方曲直、士气、战前准备分析,极力劝阻作战。这个观点得到了赵朔的赞赏,说:“栾伯好啊,实践他的话,晋国国运一定长久。”等到鞍之战,栾书已经升任下军将。
鞍之战之后,公元前587年,中军将郤克死去,临死前提拔下军将栾书继任,栾氏登上晋国政坛的顶端。公元前585年,晋楚争夺郑国,在绕角相遇,但栾书接受荀首、士燮、韩厥的建议,吸取邲之战的教训,没有深入楚地攻击楚军偏师。而是对内联合郤氏,构陷赵氏,发动下宫之难,剿灭了赵氏的原、屏这两支旁系,几乎使得赵氏一蹶不振,步了其他一些消失在晋国政坛的氏族后尘
到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的时候,尽管士燮再一次劝阻作战,但栾书已经不再避战了。鄢陵之战,魏锜射伤楚共王一目,而楚国大将子反醉酒,不能参与作战前的谋划,最终导致楚共王心生退意。鄢陵之战以楚国大败,晋国重新夺回霸权告终,但果然如士燮预料的那样,晋国内部矛盾激化。鄢陵之战的第二年,晋厉公要消减六卿的权利,首先拿权势最大的郤氏开刀,把郤氏灭族,而执行这个事的人胥童连另两个卿栾书和荀偃都要一起除掉,晋厉公妇人之仁了一下,说一天杀三卿已经很过分了,不想看到再死两个。结果栾书和荀偃一回去,就乘着晋厉公出游的时候,把晋厉公抓了给杀了,那个刚刚提拔的卿胥童也送了命。史称“栾郤之乱”。
但弑君毕竟是大罪,等到有为的晋悼公继承了国君的位置,栾书就从晋国的政治视野中消失了,其职位由韩厥担任。但栾书毕竟是对晋国有大功的人,应该是逃过一死了,因为他的儿子栾黡做了次于卿一级的公族大夫,晋悼公对栾黡的评价为果敢,而栾黡后来还升任了六卿之一的下军将。但是果敢的栾黡却经常有违军令,公元前563年伐郑时违抗荀罃命令单独进兵,到了迁延之役又违抗荀偃擅自撤退,导致全军被迫后撤,战后又因为弟弟栾鍼战死逼迫范匄将儿子范鞅流放到秦国。
结果逃亡到秦国的范鞅对秦景公说,公族中最先灭亡的就是栾氏了,因为栾黡这个人极端骄奢暴虐,但是因为栾书留给晋国人的恩德大家还记得,所以他自己还可以免于灾祸。但灾祸大概会报应在他的儿子栾盈身上吧。这个话虽然说是分析,但能听到的人或许会有阴森森的感觉吧。
栾黡死,栾盈继之,却被生母,范鞅的姐姐栾祁诬告作乱,而舅舅范鞅做了证人,由外公范匄下令驱逐栾盈。栾盈逃亡到齐国,在齐庄公的帮助下偷偷跑回封邑曲沃,这一次栾盈是真的反叛了,但这个无异于以卵击石,栾盈兵败被杀,族灭,只有栾鲂逃亡宋国,史称“栾盈之乱”,栾氏一族在晋国的传承也就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