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仓众多的姓氏中,不管是以“钱、王、李、陆”排行,还是以其他次序排列,陆姓的人数是不少的。
以市府所在地城厢镇为中心,遍及南郊、板桥、新毛、双凤、直塘、沙溪、归庄、岳王等镇,几乎辐射到全市每个角落。许多小地名诸如太仓的陆家桥、陆宣公庙、陆家宅,上海南市的陆家浜路、浦东的际行、陆家嘴,嘉定的马陆,昆山的陆墓等,多与陆姓有关。
太仓的陆姓与上海、苏州、常熟陆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说起这种关系,就得追溯到陆氏的起源。
太仓陆氏,本属妫姓,春秋战国时期,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田通,封于平原郡般县陆乡(今东开陵西北)为陆终故地,从此,以地为姓。田通(接舆姓名陆通)的儿子陆发为齐国上大夫,孙子陆烈为西汉吴县令,迁豫章都尉。陆烈死后,吴人非常思念他,于是将其安葬于吴郡胥屏亭,后人留居在这里,便成为吴郡吴县的大族。
东汉末年,庐江太守陆康,让他的侄子陆逊率族回吴,聚居华亭谷(今上海松江昆冈之西),陆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于彝陵,先后封华亭侯与娄侯。现今上海、太仓的陆姓多为华亭侯和娄侯之胄。
有人曾作过统计,1994年上海陆姓在各姓氏中占第10位,达32万人,占上海总人数的2.533%。到了元朝末年,陆善卿为避兵由上海黄龙浦东(即今上海浦东,当时属松江县管辖)卜居太仓双凤乡,陆善卿为“迁娄”始祖。至于常熟,非但与太仓接壤,而且两县交界地区所属管辖范围经常有所变动,太常陆姓迁移情况也较多。
陆氏从受姓至今足足繁衍两千多年,迄今已衍至七十四、五世孙。历史上的陆姓,名人辈出,除上述提到的以外,唐代陆贽十八岁就登进士第,官从县尉转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宋朝的陆佃为进士甲科,少师王安石而不附新法,宋神宗有赐御题家谱诗,陆佃的孙子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宋高宗对其非常赏识,孝宗时特赐进士秘书监天章阁待制。
迁到太仓之后,五世祖(即五十五世祖)陆孟昭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他是明朝景泰二年进士,成化年间出仕于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升福建布政使右参政,为官二十年,公正廉明,审案不重刑讯而重调查研究,政绩显赫。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豪侠类杜季良,才识类刘穆之,义气类范文正,时人称为陆半朝”。清道光四年(1824)苏州府建“五百名贤祠”,被勒像人祀。十八世祖(即六十八世祖)状元陆增祥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咸丰六年(1856)充会试同考官,十年授广西庆元知府,留湖南,历署湖南粮储、盐法长宝道加布政使衔。
光绪二年(1876),补辰永沅靖兵备道。陆增祥为官刚正不阿,官运平平,但在官不废学问,爱好金石文字,曾精选古砖三百块,治砚著书,颇有成就。
纵观历史上的太仓陆姓,其特点是读书者多而居高官者少,与本邑琅琊、太原两王相比,在高官显爵方面非常逊色。太仓陆姓作为“传家宝”的一条就是:“读书方能明理,明理方能成人”。
因此,从十二世祖(即六十二世祖)陆毅(康熙二十七年名进士,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巡视中东两城)开始,直至光绪年间,一脉书香,科名绝响,太仓陆姓茯“甲乙榜”者绵延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明清科举时代二百年来,太仓陆姓中有进士《人,举人27人(其中武举2人),贡生17人,秀才233人(含武秀才19人)。
他们中间大多数为文职官,做翰林院修撰、编修、待诏等官员毕竟少数,比较普通一点的官员,也是府、州、县的教谕或训导,约有20来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去的姓氏习惯从郡名区别是否同宗同族,从世系考来看如何分支析派。太仓陆姓就有“平原陆”和“河南陆”之分,从人数比例来看,“平原陆”者居多。上述所及陆姓也是指“平原陆”。但有时也不能截然分开。
因为朝代的演变,古地名的归属也常有变化,再加上某些人为的因素,会导致一些模糊的概念,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模糊一点也毫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