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联宗修谱合谱概述(收录时有删减) |
古人云:“稽古莫如读史,辨族无不作谱”。观其树,有干有枝,千枝万叶共一体也;观其水,有源有委,万派千流共一源也。无根而枝枯,无源而流竭。在人类社会中,有姓氏以来,立一家即成一家之乘典,兴一族即立一族之谱牒。故族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国史记政治之兴衰,家谱叙人伦之世系。编史修谱为历朝历代所推崇。…… 我龙氏自虞舜赐姓为龙,立谱很早。据史料记载:春秋时,龙子撰有家谱达数十世。惜秦火焚书,荡然无存。今之《龙氏家谱》始于东汉初年,伯高公在世时,公元80年由二世祖诏明公首立。五世祖宣公增修,得由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作序。以后历代先祖相继续修,并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哲学家程颢、文学家欧阳修、大学士苏东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宋相文天祥、诗人诚斋、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清代文学家晏斯盛等名儒学士作序赞我龙氏。仰其龙氏鼻祖伯高公忠贞为国之志,礼义传家之风,一身谦约,敦厚周慎,廉公有威,朝廷褒功,百姓颂德,名垂青史,德誉人寰。龙氏不愧为世代豪门,礼义传家的名门望族,我龙氏裔嗣无不自感为荣。 龙述字伯高,京兆人(今之西安),生于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擢拜零陵太守。由楚而仕于吴,吴又仕于楚,殁葬于湖南永州。世代繁衍至今已七十余世,历经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十余朝代,时长二千余年。由于代远年湮,先祖迁徙变居频繁,后嗣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因迁徙流离谱牒遗失殆尽,存者残篇破卷。入川之始祖后又各立基祖,另起世次,使谱牒浩繁,谬误难稽。 考其我龙氏世系,谱牒源流,伯高公传至二十八世西仲公前谱称“武陵龙氏扶风零陵世系”,尊伯高为一世,谓称《龙氏外谱》。西仲公至况公(伯高公之三十一世),况生五子:钦、琮、{、r、琳,子孙自永新散徙各地,支流派分,遂各以一派为旧谱,皆尊西仲公为一世,即“永新世系”,谓称《龙氏内谱》。庚公字西仲为一世祖,定居江西永新莲塘,后裔先后散居赣、湘、粤、桂、黔、川、鄂、皖、陕等十二省。鉴于时久代远,辈次易于混淆,高低难分,为统一家谱,世次不乱,各派各祖之裔,均以江西永新世系伯高之二十八世庚公字西仲为一世接传。钦、琮、{、r、琳各祖之裔又分为:钦派、琮派、{派、r派、琳派等五大房系,均以况公字景荀为伯高之三十一世。钦、琮、{、r、琳各祖为三十二世。以上称为“龙氏通谱”。 钦公传至四世曜公,家自江西永新徙居湖南茶陵褒书之东山。曜公之裔孙通方公自茶陵迁湘潭榜塘。宋仁宗(公元1023~1064年)时,湘潭辑修家谱,以通方公为一世祖(伯高公之三十七世)。通方公之裔福瑞公迁湘乡城南泰和坊,其后裔大禄公(伯高公之四十八世)迁徙邵陵神滩渡,后又迁邵阳、隆回、衡阳、宁乡等处,从此大禄公又为邵陵世系之基祖,以大禄公为一世祖。清道光年间编了《万安龙氏宗谱》八卷留世。 琮公传至五世彩濂公(伯高公之三十六世)生子禹官、禹甸,甸公裔居河南卫辉,禹官公生五子:宗麻、宗朝、宗廷、宗灵、宗旺。禹官随岳父罗公居江西吉安泰和县白下驿。禹官长子宗麻公,继父平乱,后移营湖南绥宁县东山,遂居东山铁冲,为东山基祖,裔孙遍及云、贵、川、桂、湘等地,传四十余世,为琮派麻公世系。又琮公位下讷公支系择兴公于元至元年入粤开基为基祖。 明末清初,战乱不熄,张献忠起义,清兵入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加上天荒,疫病流行,横尸遍野,四川人口锐减。康熙年间朝廷下诏,从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十八省移民实川。…… 龙氏入川先祖,虽时有先后,本原可考,地有远近,族类可稽,不构大宗小宗,直系旁系,均为伯高之后,一脉同宗,又同居一地,自应枝莲本合,使各派各祖裔孙永敦亲睦,上迪前光,下裕后昆,定辈安席,长幼有伦。……详溯旧谱,查阅史料,广搜碑牒、墓志,寻根溯源,使同源异流合而归一,使根叶脉络紧密相联。以勉族人之立德修身,怀族史之光耀闪烁,启后嗣之奋发图强,达到慕祖、敬宗、睦族之目的。俾千百后世,不忘本源之所在。 (本篇资料作者:龙先举)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