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方保
现存的以刘巨容为一世祖的家谱记载比较统一。自一始祖巨容公往下,支脉清晰,记录较全。但巨容公往上至邦公,有许多错漏。今将一些大的错误之处予以指出,望与巨容公裔孙以及众多刘氏宗亲共同研究。
一、关于78世刘喜至84世刘质派系问题。
家谱记载,邦公(75世)――肥公(76世)――章公(77世)――喜公(78世)――福公(79世,初封海常侯,武帝元鼎五年己已(公元前112年)因献金祭宗庙,分量成色不足而夺爵,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以校尉从横海击东越无功,因系宗室,于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封缭I侯。)――宽公(80世,封驺邱侯)――真公(81世,封南陵侯)――表公(82世,封广陵侯)――皋公(83世,封杜原侯)――质公(84世,袭封杜原侯)再经三十二世到巨容公。
但史书记载,刘喜,于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嗣城阳国王位,继位六年入朝面君,八年徒封淮南。四年后复还城阳国,十八年入朝面君,二十九年入朝面君。在位三十三年,于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薨,谥曰共。史称城阳共王。是为城阳王二世。共王刘喜有子14人:刘延(嗣位)、刘g、刘婴、刘吉、刘壮、刘钉、刘庆、刘记、刘齿、刘福、刘宽、刘贞、刘裘、刘皋。
刘延,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继城阳国王位,在位10年(元光元年)入朝面君,十四年(元光五年)入朝面君,二十一年(元朔六年)入朝面君,二十六年(元狩五年)入朝面君。当年薨,在位26年,谥为顷,是为城阳王三世。史称城阳顷王。城阳顷王刘延有子21人:刘义(嗣位)、刘昌、刘发、刘差、刘方、刘泽、刘敬、刘昆景、刘霸、刘让、刘光、刘云、刘馀、刘寿、刘应、刘强、刘息、刘禹、刘类、刘贤、刘不疑。
刘g,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五月甲戌封为雷侯。(一说共王弟,一说共王子,今作王子看待)地属东海郡。具体遗址不详。在位15年。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刘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五月甲戌封东莞侯。地属琅邪郡,遗址在沂水县高桥乡徐家荣仁村。因痼病不任朝,免。
刘壮,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五月甲戌封为辟土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子刘明嗣位,在位12年,元鼎五年(公元112年)坐酎金免。 刘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利乡侯。地属东海郡。刘婴在位5年,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3年)因罪免。
刘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有利侯。地属东海郡。元狩元年,坐遗淮南王书称臣,弃市。国除。遗址在今江苏赣榆县内。
刘庆,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东平侯。《汉书・王子侯表》说地属东海郡。在位3年。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坐与姊妹通奸,下狱病死。国除。
刘记,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运平侯。地属东海郡,遗址不详。在位13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刘齿,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山州侯。地属不明。在位13年。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刘福,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海常侯。《汉书・王子侯表》说地属琅邪郡。查《地理志・琅邪郡》下没有海常县。遗址不详。在位13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刘宽,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驺丘侯。地属不明。在位42年薨。谥曰敬。史称驺丘敬侯。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原侯报德嗣。报德薨后,子毋害嗣,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坐使人杀兄,弃市。传三世国除。
刘贞。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南城侯。地属东海郡,遗址在今平邑县南、魏庄乡南武城村。在位42年,薨,谥曰节。始元四年 (公元前83年)子刘猛嗣。在位22年薨,谥曰戴。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孙尊嗣位。在位2年薨,谥曰元。四年(公元前58年)曾孙充国嗣,在位年不详。薨后谥曰麓。玄孙刘遂嗣位。在位年不详,薨后谥曰顷。传五世。
刘裘,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广陵侯。具体属地不详。(今见唐敏等人编著的《山东省古地名辞典》中有广陵镇,但汉时似不为县,至宋始置广陵镇,金因之,明废镇为村,今属寿光县。为乡驻地。是否为广陵侯之广陵待考)。在位7年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子成嗣,在位6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刘皋,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为杜原侯。今河北清河县与山东利津县交界处有杜侯邑为汉代城邑。当为其遗址。刘皋在位13年。元鼎五年(公元112年),坐酎金免。
综上所述:福公、宽公、贞公、表公、皋公是弟兄,并非谱上的79世福公、80世宽公、81世真公、82世表公、83世。
至于真公与贞公,系为一人,只是字上有错而已;至于表公与裘公,对照一下史书和家谱上记载均是广陵候一说,也系为一人,应为裘公。
所以谱上把兄弟五人写成五个世系是不对的。
二、关于刘质至刘巨容中间有关列祖问题。
家谱列84世质、85世渊、86世长、87世屈厘、88世元、89世荫、90世振、91世畴、92世殷(一说毅)、93世琨、94世冲嘏、95世怿、96世燕、97世元、98世器资、99世寅、100世登、101世豫仁、102世遥基、103世穆、104世、105世炫、106世婴、107世德威、108世曜、109世概、110世砧、111世高、112世友文、113世财中、114世近仁、115世隆道、116世巨容。
这33世系中,错误较为严重。
第一,关于刘畴。刘畴,字王乔,刘讷之子。是西晋末年最有声望的名士之一。据说刘畴“少有美誊,善谈名理”,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年DD312年)官任左司左长史,时京师失守,秦王司马邺避地密县,畴在密为坞主,阎鼎等谋奉王归长安,畴等不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刘畴被阎鼎杀害。
刘畴之父刘讷,史载:刘讷,又作刘纳,字令言,西晋寸彭城丛亭里人,刘茂五世孙(刘茂系三国魏朝乐浪太守。正始六年即245年,与带方太守弓遵以领东枋艟淅觯兴师伐之,不耐侯等举邑降。部从事吴林以乐浪本统韩国,分割辰韩八国以与乐浪,吏译转有异同,臣智激韩忿,攻带方郡崎离营,与带方太守弓遵兴兵伐之,弓遵战死,二郡遂灭韩。)官至司隶校尉。史称刘讷善于识人,有“人伦鉴识”美称。与渤海石崇、吴国陆机、吴国陆云、渤海欧阳建、中山刘琨、中山刘舆、荥阳潘岳、兰陵缪征、京兆杜斌、京兆挚虞、琅邪诸葛诠、弘农王粹、襄城杜育、南阳邹捷、齐国左思、清河崔基、沛国刘瑰、汝南和郁、汝南周恢、安平牵秀、颍川陈p、太原郭彰、高阳许猛等有往来,号称“二十四友”。
谱上称刘畴之父为刘振,说是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并载是刘琨之祖父。史书记载刘畴为彭城刘氏,并非刘章之后;同时“二十四友”中均有刘畴、刘琨、刘舆(琨之兄),而当时“二十四友”均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故而推断刘畴与刘琨并不是爷孙关系。
第二,关于刘殷与刘毅。 史书记载: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今广东新兴县)。高祖陵,汉光禄大夫。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北州之学,殷门为盛。刘殷是刘姓堂号中有名的“七业堂”的始祖。
综上考评,刘殷系广东新兴人,非刘章之后,也非刘畴之子,非刘琨之父。
刘毅(?―285年),字仲雄,东莱掖(今山东掖县)人。其先祖为汉景王刘章,系汉王室支裔。加之他降生于汉末,“少厉清节”,“幼有孝行”,“好臧否人物”,颇有名士风气。年轻时,乔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太守杜恕请他为功曹,主管擢徙。在此期间,“沙汰”百余名郡吏,三晋地区百姓额手称快,纷纷相传:“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晋书・本 传》)后为司隶都官从事,秉公执法,雷厉风行,致京师肃然。
综上述,刘毅系刘章之后无疑。但史书没查到其子孙记载情况。但刘毅与刘殷绝非是兄弟,也非刘畴之子、刘琨之孙。
第三,关于刘琨。《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祖迈,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蕃,清高冲俭,位至光禄大夫。琨少得俊朗之目,与范阳祖逖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六,为司隶从事。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 太尉高密王泰辟为掾,频迁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怀帝永嘉元年 (307),刘琨为并州刺史。愍帝建兴三年 (315),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但不久又败于石勒。败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相约共同扶助晋室。后因段匹□的部下末波暗通石勒,俘获琨子刘群,并迫使刘群作书约琨为内应反对段匹□。事泄,刘琨被段匹□杀害。又载“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子群嗣。”
318年5月,段匹矫诏缢杀琨,并杀其子遵及侄共四人。琨与其子侄共葬于河北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桑园村,公元2000年尚有墓碑。现河北无极县尚有刘琨铜像。
家谱上记载的刘琨的祖父是刘畴、父亲是刘殷、子是洛中“三嘏”(纯嘏、终嘏、冲嘏),这与史书上记载“祖父刘迈、父亲刘蕃、子刘群和刘遵”有较大出入。
综上所述,刘琨实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并非刘章之后。
第四,关于刘炫。《隋书・刘炫传》载:“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周建德末,为州户曹从事,後署礼曹从事。开皇中,除殿中将军,坐事除名,後为旅骑尉。大业中,射策高第,除太学博士。去职,冻馁死。门人谥曰宣德先生。有《尚书述义》二十卷,《毛诗述义》四十卷,《注诗序》一卷,《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春秋左氏传杜预序集解》一卷,《春秋攻昧》十二卷,《规过》三卷,《古文孝经述义》五卷,《论语述义》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算术》一卷。”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沧州曾见“文儒先生刘炫碑”,是“学人为立”。乾隆《献县志》记载:“刘炫墓在献县东八十里景城南”。如今碑与墓都已杳无踪迹。
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到文帝二年(前178)又改为河间国,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问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河间刘氏自汉皇族,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 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唐代著名宰相刘仁轨,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等均是河间刘氏。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综上所述,河间刘炫并非城阳景王刘章之后。
第五,关于刘德威。家谱记载,“德威,讳遐,前唐扬州刺史,又迁大理寺正卿至相位,生子三:曜、晖、丙。”
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刘德威系北齐高平太守刘轸的孙子,隋朝毗陵太守、鹰扬郎将、大将军刘通的儿子。
刘德威,唐徐州彭城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公元581年),刘德威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以干略见称”。隋末从裴仁基征战,后归李密,为李密的得力干将,后率部投奔李渊,被唐高祖封为左武将军、滕县公,诏将兵击刘武周,为武周所俘,逃归,尽陈敌营虚实,高祖嘉纳,后因征窦建德、王世充有功,升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改封彭城县公,还赐娶宗女平寿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刘德威又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紫光禄大夫、锦州剌史、刑部尚书、遂州剌史、同州剌史等一系列显要职务,最后官至礼部尚书,高宗永徽三年壬子(公元 652年)去世,谥为“襄”。生三子:刘审礼、刘崇业、刘延景。
如果说家谱上的刘德威与史书上的刘德威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家谱上的刘德威曾任扬州刺史,又迁大理寺正卿至相位,《全唐书》应当有记载。我查阅所有史书均没这方面的记载。又,史书上的刘德威曾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紫光禄大夫、锦州剌史、刑部尚书、遂州剌史、同州剌史等职,故而推断这两个刘德威实为一人。既然是一人,刘德威又系彭城刘氏之后。故而推断刘德威并非刘章之后。
对于家谱中将汉代至唐代一些历史名人纳入家谱当中,一方面是属始修时的错漏。另一方面,唐宋时期各姓大修族谱,尤其时唐时分封二十五郡望,始修者为抬高家族声望,有意将刘畴、刘殷(刘毅)、刘琨、刘炫等历史名人写入自己家谱之中。
(巨容公三十六世孙、迁皖潜始祖寿二公二十世孙刘方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