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古赖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两周时期,赖国有两个:
第一个赖国位置在随枣走廊,即今湖北随州东北部。此赖国可能源于商朝末期的赖国,子爵,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县之厉国所迁。
第二个赖国则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或称在今河南省陆邑县一带,是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封其第十九弟姬叔颖的姬姓国,伯爵,姬叔颖因称“赖伯”。在史籍《春秋·僖公十五年》中记载,周襄王姬郑七年(齐桓公姜小白四十一年,曹共公姬襄八年,楚成王芈頵二十七年,公元前645年),中原诸侯联合起来抗楚救徐,当时齐、曹二国的军队首先共同讨伐早已投靠楚国的赖国。次年,齐国又一次出兵讨伐赖国,但两次均未攻克赖国。可见,在春秋中期赖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且拥有不弱的军事实力,能抵抗中原大国齐国与曹国的攻击。
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诸侯“弭兵之会”以后,楚国与中原诸夏关系稍缓,而吴国却成为了楚国的主要敌人,且楚国多次败于吴国,因此赖国的立场开始摇摆不定,有投靠晋国之意。于是,据史籍《左传·昭公四年》的记载:到了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亲自率兵灭了赖国,当时赖国的君主赖子“面缚衔壁”,到楚军面前请罪,楚灵王后来迁赖国贵族于鄢(今河南鄢陵)。此后,赖国便从历史上消失了。但史书上所记载的被楚国所灭之赖国,君主为“赖子”,而不是“赖伯”,这显然就有了岐义:赖伯是三等爵,因此姬姓赖国应是三等诸侯国,而赖子是四等爵,史书记载的被楚所灭之赖国是四等诸侯国,这二者之间还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楚灵王灭的到底是哪一个赖国,是位于随枣走廊的赖国,还是位于包信的赖国,史焉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赖”,春秋、战国时期也作“厉”,古代这二字同音通假,因此赖国也称厉国。
赖国(厉国)灭亡之后,其国贵族以及国人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赖氏、或厉氏,其厉氏族人后有人在姓氏字上添加“力”偏旁,改称励氏,世代相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