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1
魏县位于河北省南端,冀豫两省交界处。北接广平县,东接大名县,西与成安、临漳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安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为界,下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561个村庄,总人口105万人。其中栗姓分布于17个乡镇,42个村庄,栗姓人口大约一万多人。具体分布如下:街道办:西小门村、岗井村。魏城镇:栗辛寨、疃上村。沙口集乡:集东村、大屯村、斗门村、岗上村、沙圪塔村、东张庄村、陆十疃村。野胡拐乡:野西村、野东村、大路固村。德政镇:王刘庄村。车往镇:栗庄村。北皋镇:东街村、南街村、栗村、北刘岗村。东代固镇:后阎庄村。回隆镇:刘庄营村、南栗庄村。仕望集乡:张街村、浅疃村。院堡镇:院堡村、西薛村。大磨乡:前大磨村、后大磨村、后柴曲村、栗柴曲村、韩柴曲村、泊儿村。大马村乡:大康庄村。大辛庄乡:大辛庄村、小辛庄村。边马乡:袁骈村、东楼底村。棘针寨镇:前屯村。台头乡:西汤村。牙里镇:任村、卞村。共计42......
商代栗国或来自上古栗陆氏,东汉《风俗通》记载:“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栗陆氏出自风姓,传说是继包牺氏、伏羲氏、女娲氏之后产生的又一代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上古时期,河南夏邑一带地区生长着大片野生栗树,该地气候宜人,环境优越,陆栗氏带领族人爬山涉水来到这里定居,繁衍生息。经过一代代辛勤耕耘,将这里发展成一个以“栗”为地名的部落,并建城筑邑。至夏朝时,栗地已成为连接中原与其它各部落之间商业与政治往来的中枢要地。商代时为栗国,晚商卜辞中有所记录,但信息量较少,卜辞有残缺。但我们仍可得知栗国为商的附属国,是商王位于东南部获取物质的战略要地,其政治中心大约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一带。夏邑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据当地县志记载,夏邑还曾是孔子先祖的封地。春秋时著名的“孟诸泽”就在今天的夏邑、虞城、单县一带。栗国故地“栗”的甲骨文看上去就是“一棵树上结满带刺的果实”。栗树具有生长期短、适应能力强、寿命......
今天公元2018年4月31日。农历二月十五,天降吉祥。在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聚在我们迁始祖开创基业的故土,隆重举行栗氏祭祖典礼活动。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怀。了解宗族历史,回家祠祭拜祖先,是对已逝先人的一种追忆,一种思念,一种感恩。作为栗氏后人,不忘先人,回报根本,是我们血脉相成的优良品质。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之所以举行祭奠仪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上都有着共同的血缘,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相同的基因。无论走单哪里,我们都是血脉相连,手足同根的一家人!我们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来缅怀我们共同的先祖,寄托着全国各地和海内外的千千万万个栗家族同胞的思祖之情。希望在缅怀先祖,弘扬祖德的同时,更加激励我们后人承前启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再展宏图!我们所有栗氏家族子孙,都应该发扬先辈们为家族兴旺繁荣,艰苦创业的精神。都应该紧密团结起来求同存......
栗腹栗腹(?-前251年),战国时期燕国国相,于鄗代之战中战败被杀。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送金五百镒为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后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锐部队在长平之战都战死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机进攻赵国。”燕王喜向昌国君乐间询问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全民抗战的国家,不可以进攻。”燕王说以五敌一,乐间仍说不可战。大夫将渠也劝燕王喜说刚刚与赵国交好,再与赵国开战,违背道义必不能战胜。燕王喜不听,派出两路军队共六十万,兵车两千辆,由栗腹率领四十万攻打鄗(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卿秦率领二十万攻打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燕王喜亲帅偏军随军一同征战。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时,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八万在鄗击败栗腹,乐乘率军五万在代击败卿秦。栗腹战败被杀,卿秦、乐间被俘。次年,廉颇深入燕国五百里,包围了燕国的国都。燕王喜被迫派将渠为使,割让五座城池后赵国才......
栗姓邳州新河镇大姓之一。据专著记载,栗姓来源有二:一出自风姓。传说伏羲氏之后女娲即位,共封十三氏为诸侯。其中栗陆氏的后代有栗氏。二出自子姓。商代有栗国(今河南夏邑城关镇一带),后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邳州新河栗氏系“敬畏堂”传人。祖籍山西,始迁祖胞兄弟三人。大公兆授、二公勤授、三公彦授系山西栗氏19世孙。明万历年间,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随政府领军跋山涉水,迁居邳州。在黄墩湖畔开荒务农,蕃衍生息。其间饱受洪灾之苦,叔兄弟十三人十人饿死,三人逃荒得生。族人纷纷迁居异乡谋生,只有七世祖“大”字辈兄弟二人守土不移。后繁衍成村落,取名“前栗营”、“后栗营”。自始迁祖至今400余年,传20世,有族众数千人。据谱,栗氏世系辈字谱(11世一18世)为:“方承标善、鸿开雯润”。后续世系辈字谱(19世一-38世)为:“昭宗继荣,德佑兴恒、英贤泽世、忠邦志存、富安奎长”。...
长沙河东夹塘粟氏谱称该族原籍江左,五代时有宦星沙者,后唐同光2年(925)始隶星沙籍。宋真宗时,粟大用以神童官翰林学士。迄元时聚居河东夹塘,人烟户口成大村落,遂更名粟夹家塘。元至治间陈张寇乱,加以辰蛮骚扰,人靡孑遗,族人迁徙者不知凡几。独明乾公,讳暨,居塘右金凤山,故以乾公为始祖,以乾公子应字派为第一派。五世衍为友广、友善、友云三房。清康熙38年(1699)始修族谱,乾隆7年(1742)、道光12年(1832)、同治11年(1872)、光绪28年(1902)续修,1921年六修。长房祠位于金山,二房祠位于金家垅,三房祠位于板石,总祠位于金凤山。老派:应万宗祖友志文廷崇再允兴正逢子法维时显翼福庆长增。新派:源钟泰运世业昌荣直大敦厚先德克承光华远荫恩瑞锡人。该族名人粟龙山,记名提督补授甘肃宁夏镇总兵。粟戡时,湖南都督府外交司司长,著有《湖南反正追记》。粟掞,著名书法家。粟一凡,工程力学专家。武......
栗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据古籍记载,远古时代,天下为12氏,12氏中就有栗氏始祖栗陆氏。到了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薄皇后无子被废。景帝入齐人栗姬子荣为太子,后因王夫人阴使人作梗,景帝废太子荣,栗姬忧死。”汉景帝距今已有2160多年,说明栗姓确为汉民族一个古老姓氏。五台县境内居住着栗姓的村庄主要有:陈家庄乡罗家庄村、阳白乡大南头村。据罗家庄栗姓族谱记载,始迁祖栗成甫是山西洪洞县圪针沟人。栗成甫共兄弟三人,分别为成甫、成万、成功。明洪武五年(1372年),兄弟三人由洪洞县大槐树迁至现阳泉市盂县城武村。后来,三兄弟分家,栗成万因系其父前妻所生,其父过世后,因不愿同继母一起生活,成万辞别兄长成甫,沿滹沱河而上,经五台的东冶等地至崞县大莫村(今原平市子干村)。栗成功一支则远走栾城,从此与家族失去联系,至今杳无音信。陈家庄乡罗家庄村的栗姓,是从从盂县城武村迁来的,现已传至9世;阳白乡大南头村的栗姓,是......
...
栗氏家庙碑记【简介】清乾隆十七年(1752)七月勒石,青石质。石碣宽58、长64厘米,四边饰富贵不断头花纹。文楷书,24行、行26字,略记栗显自直隶大名府奉旨移至襄垣郝村,二至十世诸公姓名及职务。可见栗氏为当时本地一巨族。涉及人物:五世栗大宝,河西姑臧逓运使;六世栗锦,陕西都门司税吏;八世栗可久,敕封承务郎、宗人府仪宾。现存下良镇郝村栗氏家庙正殿东墙,保存基本完好。【碣文】栗氏家廟碑記賜進士出身、文林郎、原任贛州府贛縣知縣崔鐘瑭·三采氏譔《禮》曰:“君子將營宫室,宗廟為先”。盖窮本溯源,睦族敦倫,誠鉅典也。况《聖諭廣訓》有云:修族譜以聨踈遠,立家廟以薦烝嘗。普天率土,罔弗奉行。吾襄栗姓,為一邑巨族,簪纓代有。奈家廟未建,不無遺憾。是以其族庠生栗仕、栗□□等倡議興修,俾厥後昆春秋霜露知興孝焉,俎豆陳設知將敬焉,升降跪拜知習禮焉,分支別派知講讓焉。親親仁民,胥凖諸此。余喜其成爾鎸之石,以垂永遠......
栗家庄村,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6里,清属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据旧志书载,金(1115-12340)初时,村名曰孝文。村中主要姓氏有韩、朱、祁、李姓。现有栗姓。从外地迁入。相传也无栗树栽植史。村名似与李姓有关,清咸丰《汾阳县志》中,即写作李家庄,揶或栗为李的讹传。朱氏为明藩宗室裔人,字辈有序。...
大同栗姓,在其所居住村落较为集中。比如:新荣区的光明村、前井沟村、智家堡村、上深涧村、栗恒窑村及左云辖平川村。人口在200-300人左右的村落,尤以光明村和栗恒窑村居多。其次,也有从上述村落迁往内蒙丰镇、集宁、卓资山、凉城等地的栗姓,也有近年因工作或其它原因迁往太原或其它村落居住的栗姓家族人员。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丰镇市小元山村栗姓,应是从光明村或前井沟村迁徙去的。经过去今两年两次探访,弄清了小元山村栗姓是原平市子干村(原崞县大莫村之刘家泊子)栗姓。探访毛毛口村时,该村栗姓人员较多,属栗姓大户村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还回过五台县萝卜场祭祖扫墓,年长者栗之祥,年79岁。该村栗姓至今已发展到第10代,另有王家营村栗姓一支,始祖栗恒山,由洪洞县迁至,现发展到第6代。虽然在内蒙地区没有找到本家族迁徙人员,但也收集了当地一些栗姓迁徙分布的基本信息资料。总之,还是有一定收获的。明末清初,朝代更迭......
家谱上记载,林州栗姓源自山西潞安上党分支,但明之前的资料依然无可考正,查书找到一些资料:1,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元略亡抵故人河内司马始宾,始宾与略缚荻茷夜渡孟津,诣屯留栗法光家,〔屯留县自汉、晋以来属上党郡。姓谱:栗姓,栗陆氏之后。汉长安富室有栗氏。师古曰:屯,音纯。〕转依西河太守刁双,匿之经年。2,山西高平三甲镇西栗庄村位于我镇西北部的韩王山脚下。据资料表明,该村因在镇驻地三甲村之西,栗姓建庄,故名西栗庄。后因栗姓迁走,村中大多为吴、芦、赵三姓,后按村子坐落方位改名为西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大队,回复原名为西栗庄。西栗庄村有条大沟,在沟的北部有两个像汉字“两点水”状态的两个庄子。居沟北上一“点”的庄子较小,名曰小沟北;居沟北下一“点”的庄子较大,得名大沟北,大、小沟北属西栗庄管辖。西栗庄村不知是地处山老边区还是人杰地灵,革命干部及在外工作人员尤其多。早期的老革命干部就有吴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