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园文牒•雷氏横山支续谱》序(七)
传统所养,基因所使,个体很难逃其规律。或“数世科名”,或“门第清华”,或工商世家,家族文化及历史传统确是其价值观念、处世心境、悲欢离合、生灭盛衰之源中之源、因中之因。故慎终追远,敬宗睦族,立德修业,不忘本,不辱先的伦理观念乃中华民族之优秀文化传统。追根究底、求本寻源乃世人共同心愿。
追本溯源,载录既往,非独发怀古之幽思。罗列过时之轶闻,追溯历史轨迹,是为辟斫来路之荆棘;追慕先贤的英灵,是为激励后辈之才智;认识先人之英姿,是为增添今人之风采;了解古往的业绩,是为激励创业之情怀。对生我养我的故土了解愈深,为它赋光添彩的历史责任感便会愈强,小而家,大而国,其理一也。以七千年灿烂文化传统着称于世的炎黄子孙若对自已的“根”一无所悉,岂不羞煞,愧煞!世称望族的“冯翊雷”若无谱系一竿到底,岂不憾哉!
明、清以来,横山诸姓称望族者,常以吾雷氏为指,雷姓之裔遍及城乡,吾“令公雷”更是声名远播。然宗派莫辨,亲疏不明,谱之故也。数十年来,天地翻覆,苍桑巨变,先祖遗物孑然无存,丘墓碑碣圯毁难辨,谱牒图表流离无踪,瓜瓞蕃衍,支胤别居,遂使同宗,音讯鲜见,至亲陌为路人,以至长幼颠倒,孙昧祖讳,同族联姻,不为鲜见,每念及常以之为憾,与族中长者论及,皆曰族谱增修在即。
吾雷氏自宋历官大理寺正卿追赠太师太傅祖讳德骧而后称巨族焉,祖孙父子俱系当代名臣,骨鲠之迹在老家合阳以及宋史中随即可考,我开基祖讳思乡,明弘治年间由合阳雷家洼东村迁往横山黑木头川小河沟村,已五百年余年。合阳遗谱和乾隆续谱早在同治七年回乱中焚损殆尽,1961年,族谱修订之时物图毁损严重,又未派专人往祖居地考查求真,惟以小河沟邻近部分庙碑、钟铭与个别“裔支簿”草率推排,简印成册,遗留至今,或族人漏载,或时间混淆,或门次颠倒、人物张冠李戴,不一而足,故重新编谱几近成为困惑于全族之大计焉。
吾族历有口传,始祖官罪避难北迁之前系合阳望族,祖先宋时曾历代叠冠,然终不知其祥,“金牙太师,坟七十二”之说亦限于族内耄耋硕志。
编辑有幸,生书香世家,自幼常聆先辈述及列祖传闻轶事与我族开拓之坎坷始末,即萌重谱之志,故不时生发话题,质疑问阙,与族内耆德探究订正先人名讳世次、年代、史实等,并时录以笔记,记其梗概。年届而立,幸逢盛世,重圆学梦。执教弄笔、切盘记数有年,遇不惑,学无所长,业无所成,叹岁月匆匆,盛年不再;少水之鱼,来日无多。故萌怀古之幽情,发敬宗之情思,热衷于族史之探究。尝闻“学不足以知一心,胡以为身谋;识不足以知一家,胡以为天下谋?”工作之隙多流览各地世家望族之谱,其得失长短,遂了然于心。书卷之余,亦常留意于姓氏源流、族谱墓碑、乃至笔记杂录,乘牒之学,日滴月点,渐成积累,更增爱谱之念。
岁在九八,族人振奋,重谱提之议事日程。继先祖遗志,十年中,吾六往合阳、大荔、韩城、耀县。四去武昌、孝感、南昌、台山、曲沃、临漪、孟津等地详考。尽知我祖宋初十代簪缨和德骧、德逊、有邻、有终、孝先、孝若、孝友、简夫诸公事迹,又收合阳南庄头、仙宫村、南社村、基南村、张家庄,拔丁村、雷家洼、韩城雷许庄、武功烧香台、江西东岸、赣州于都、山西平遥、耀县南街、浙江松阳、河南孟津、福建宁化、云南曲靖、贵州石阡、广东台山、四川牙山、湖南祈东、安徽太湖、甘肃正宁、宁夏平罗、广东台山、以及江西大成谱,广西统谱,湘鄂豫皖《祖系春秋》等数十部重要谱牒,并依图索骥,过晋冀鲁豫,奔两江闽浙;往两湖两广,去云贵宁甘;觐江西牒谱工委、港澳雷冯翊堂,北京、山西、湖南谱牒研究中心,与专家名流探讨商榷。同时,尽翻二十五史,细阅百余方志,终不负众望,较系统地掌握了我族受姓的大致年代以及世系辈次,繁衍迁移等基本情况。又将所得我祖碑铭拓照、诗文辞赋辑编成册尽献编委。通过编委下发统计图表,概知各分支祖茔、近代逝者生卒年月、新丁名字、各人婚姻、子女学业、事业成就等项,反复参证考定力求信实,于是,不揣之谫陋,琢磨取舍,列出纲目,编定谱例,确定格式原则。递交编委反复讨论,形成共识。以求族众一心、翁少共助、群起更修之良好氛围。
成书之难,莫过于谱,。身为主编,感慨颇多。效法先祖,执本邑牒谱牛耳,已不可能;创名家谱,确不敢想。但唯恐掉以轻心,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更惧失之偏颇,涉嫌哗众,人云亦云,贻笑后人。故不敢丝毫马虎苟且,片刻投机偷闲;常有如履薄冰,瞬间惊颤坐卧难宁之感。但每想到族贤经久不灭之向往,复苏我氏沉睡太久之辉煌,只好把这百年一辰之日日夜夜加倍珍惜。十年来,苦苦撷要,孜孜寻根;送迎时序,物我两忘;公门事繁,以私混岗;商战官场,无心顾恋;红尘争锋,息鼓偃鼓;得失取予,无暇作想。闲言弗闻,诽毁不理。疏亲避友,痴心于墨。其苦自啖,其乐自享。酸甜苦辣,一切都在不言中。哀哀祖先,传我够劳。惟以跪拜之心情,早贡佳谱于奠祭之中,并将这饱含血脉气息之作献给雷氏族人、族裔,是吾久久之心愿。
且须倍加褒扬的是,筹委会主任修谱发起人两次修谱的35世云泽公在古稀之年,载此重任,事无巨细,每饭不忘。35世云月、云和,36世祥福公积劳成疾,魂归大梦,壮志难酬。35世云翔、月锡,36世殿福,38世雨峰、玉平跋山涉水,穿州过县,收材集料。36世祥程、祥聚、子才,37世鸣智不负众望,百般斡旋。37世鸣虎提供便利,联系打印。36世祥澍呕心沥血,编纂修订。37世鸣岗列出世系,理出支干。37世鸣扬主管财务,认真负责,36世雷奇精心校对,斟误更正。38世雨峰,38世雷烨认真打印,及族中中坚36世向东、子卿,37世鸣宝、雷宇等发扬祖德,解囊资助。各位编委冷指翻书、汗湿纸笔、倾心劳作。全体族人族裔万众一心。真是:“众志坚时撼山易,万夫结时无片难”。
经十年编撰,兰本告竣,虽屡经增删弗能完善,虽云初成,总觉不尽人意。然继先祖创述之深心,了却数代修谱之夙愿,勉励后世继宗守成奋发有为之美意,今籍成此谱,从而打开久郁族人心中之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谁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由此尽知寻根问祖不在祈福祖先,而在明白自身;祖先曾经之苦难与辉煌,必须通过自身之努力得以流传。稍有慰藉,更喜我族自雷龙神祖――神农炎帝――始祖雷公以来数百代,晋焕祖至今65代、宋德骧公至今41代凭此谱得以一脉相承一标到底,我族人奋究多辈,冲刺十载之夙标终在新纪元变为现实,吾祖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尊师敬长,睦邻和亲,尊重人才,忠职尽责,清正廉洁,厚物载德,自强不息之浩然正气之余光将永照后世。我族根繁叶茂之巨树又结硕果。真可谓可圈可点、可贺可喜、可歌可泣;名家名谱,名副其实,名传千古。后世子孙世次,而知其有;追远报本之心得以存;相亲相爱之心从此锲。先祖在天之灵或可稍慰于万一,对社会、对家乡、对地方也未必无小补。存史、资治、教化、勉今、励后、裕国,功有其一,吾等愿已足矣!至于至臻求美添续未来则寄厚望于吾族后来之俊杰也。愿吾族子子孙孙珍之爱之阅之重之敬而藏之,继先志并求其事以不坠则幸甚。
此谱告竣,谨代表族人、编委向各位助谱贤俊深表谢意。追古思今,屈辱误解顿然冰释。新谱告竣之时,心胸豁然开阔。
展望未来,喜见我族光明无限,前程 似锦。愿吾族繁荣昌盛,祝后辈更加幸福。聊赘数页,实不得已而为序。
焕公62世孙建忠2007年10月15(51岁生日)于横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雷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