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登录/注册
开通会员
下载APP
我要投稿
新闻
族谱
开始寻根
2021
08-26
新闻动态
分享

雷霆启寐,烈耀破迷

?

陆九渊在批判朱熹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捡现成的。

陆九渊以本心为认识的终极目标,我心就是绝对的真理。自作主宰,乾纲独断,直指本心,一了百了。

这就脱离实际,陷入自我主义了。

相比之下,虽然王阳明“心即理”的命题也着重肯定主体意识(在程朱,由于心统性、情,而情分好、坏,因此心不能等同于理,只能说性即理),但心即理的三项构成要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阳明笔下的“物”皆指“事”)则为理”缺一不可,最后一项强调了我心之理与外在之事的联系,这就使它有了现实的意义。

于是一个问题来了,万能公式(心=性=理=良知)说心=良知,而“心即理”已经具有主体与外界联系的含义,还要“致良知”作甚?

这个问题其实等同于:已经有了《传习录》,还要《明朝一哥王阳明》作甚?

很简单,“心”、“性”、“理”这些命题即使搁到明朝也是很不平易近人的,读者一看到这些字眼立马会索然无味扔书的,而王阳明在经历了那么多恶心的政治风波后,早就对“君德成就”(改造皇帝)不抱奢望,从宋儒的“得君行道”彻底转变为“得民行道”—搞心学不是为了给皇帝开经筵日讲,而是针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那是一个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以阳明之敏锐,不难察觉到这异于以往任何朝代的微妙变化。于是,他放弃了原儒们孜孜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幻想,将目光投向重建合理的人间秩序,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从而开辟出一条前无古人、通往现代的康庄大道。

在“心即理”,将普遍之理与主体意识人为黏合的痕迹还很重,而在致良知,由主体意识发挥出来的理性力量和承担精神被放到了首位—人人作独立自主的判断,人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其实,说心=良知并不是那么恰当,更准确的说法是:心是体,良知是用。

这么说吧,心之本体便是性(心=性),而阳明又认为性囊括了情,因此天理不外乎人情(性=理),心也兼具道德与情感的双重含义,情感是基础,道德是表现。

恻隐之心是情,表现出来就是仁;羞恶之心是情,表现出来就是义;辞让之心是情,表现出来就是礼。

孔子认为,孝是动物都有的东西,不敬何以别乎?在这,孝是情感,敬是“礼”,礼就是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懂不懂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

说白了就是:动物是纯感性的,而人能从感性中升华总结出理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结晶。

但王阳明认为这还不够,万一感性与理性发生冲突了呢?

设想如果你是《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怎么面对杨铁心和完颜洪烈?

一个从天而降的生父,一个视如己出的养父;一个是朝廷命犯,一个能睥睨天下。

人事行为是极其复杂多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有赖“智”。

智就是良知,就是: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还是心,所以有心=良知。

说到底,仁就是区分爱谁不爱谁,义无非是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礼不过是定义孰尊孰卑。因此,一个是非之心便涵盖了前三者,涵盖了一切选择。

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就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之上的价值判断,它的感情基础是好恶。

世间之事千变万化,无非是非二字,好恶二字。你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是一事当前你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了实现这一判断采取什么手段,是直来直往还是曲线救国,那就是术的层面,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了。

如此一来由内而外的顺序就清楚了:是非之心,也就是良知,发动而为意。意识必有指向,落实处便是物(事)。由此,意(意识)将心与物(事)连成一体,知(良知)与行(致良知)一气贯通。

这是理想状态,再来看实际情况。

常人的意识包含两个方面:思维与情感。由于思维和情感都不能脱离既往的经验孤立存在,因此意识是主观的,体现出来就是有善有恶(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没什么大不了,善恶都是人为定义的概念,虽然为道德评价提供了一般准则,但无法穷尽一切具体行为。

比如中国女人对好男人的概括:70年代工农兵是好男人,80年代会诌两句诗是好男人,90年代有钱是好男人,至于现在,看《非诚勿扰》吧。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价值观的变迁直接造成善恶评判标准的变化甚至颠倒,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认为是善的别人可能觉得是恶,你觉得是恶的别人可能认为是善。

而在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善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快餐时代的男女所言所行几乎出于下意识的行为。在男人,下半身思维;在女人,不懂得克制情绪。这就导致很多人浑噩半生碌碌无为—盖因事事受情感、欲念的驱使。

人作为社会动物,还是如此复杂的中国社会,要想立足,就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而要遵循基本的游戏规则(何为善何为恶),这就需要良知的监督。因为良知是一台明辨是非的精密仪器,它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任何善恶美丑都逃不过它的法眼,一照之下,妍媸自别。

良知囊括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又不滞于七情。知是知非,这是它的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又建立在好善恶恶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良知是一种合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价值评判标准。

一句话,良知监督指导意,意将良知与行联系起来。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由知善知恶的良知发动而来的意会有善有恶?

因为意之动。

孟子讲人皆有恻隐之心时举的例子是路人见童子坠井会上前去救,深入分析路人此时的心态不难发现有“乍见”和“转念”之分。

乍见之下,不作他想,只以救人为要。

但在去往井边的路上,他可能会转念一想:“要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从此讹上我了怎么办—算了,都跑了一半了,去救吧—万一是个富二代,他爸一高兴送我笔钱也说不定。”

从乍见变为转念就是意之动。

这是意的思维层面,还有情感层面。

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情感表达,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你爸死了你放声大笑,朋友结婚你号啕大哭都是脑残行为,会遭人唾弃。

但是,情感的表达需要适度,过与不及都是问题。过说明你在放纵,不及说明你在克制,比如酒席之上,有人夸夸其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有人畏畏缩缩一言不发,都不招人喜欢。

过与不及就是意之动。

但凡下意识的行为,比如“人见可畏之物即奔避”,都是合于良知的,心(良知)—意(意识)—物(事)贯穿一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雷氏家族圈

全网第76大家族
已有390万位宗亲
99+

雷氏家族圈

全网第76 大家族
已有390 万位宗亲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memberTotal}}名宗亲正在热聊 快来加入
{{t.username}}:{{t.content}}

雷氏人脉

{{item.username}}
{{item.userAddress || ''}}
{{item.userCompany || ''}} {{item.userJob || ''}}
下载APP寻找您的宗亲人脉
关于炎黄雷氏网
炎黄雷氏网(lei.zupu.cn)是族谱网旗下姓氏网站,这里汇集雷氏新闻,雷氏话题,雷氏名人,雷氏源流,雷氏文化,雷氏企业,雷氏族谱,雷氏寻根等内容,汇聚各地雷氏宗亲联谊会,打造权威的雷氏宗亲网站。
炎黄雷氏网以弘扬雷氏文化,传承雷氏文明,促进雷氏宗亲和谐为宗旨,是目前国内涵盖丰富雷氏资讯的姓氏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公益性的雷氏文化交流平台。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百家姓堂号
车氏堂号卜氏堂号桂氏堂号窦氏堂号缪氏堂号郁氏堂号栾氏堂号隋氏堂号巩氏堂号褚氏堂号全氏堂号卓氏堂号戚氏堂号苟氏堂号党氏堂号米氏堂号娄氏堂号候氏堂号丛氏堂号边氏堂号瞿氏堂号农氏堂号迟氏堂号茅氏堂号封氏堂号
热门姓氏
炎黄王氏网炎黄刘氏网炎黄李氏网炎黄张氏网炎黄陈氏网炎黄周氏网炎黄杨氏网炎黄黄氏网炎黄赵氏网炎黄侯氏网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微信登录
手机号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注册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族谱网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您的密码过于简单,请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并及时前往族谱app修改密码
    点击查看详情
    扫描二维码下载族谱APP
    手机验证码登录
    下载族谱APP
    置顶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