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没有“来”姓,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萧山来氏家谱》共59本,约230万字。内容丰富,纲目清楚,体例完整。自明朝永乐十三年至民国十一年,前后经过四次编纂而成。记载了来氏家族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间,萧山来氏的发生、发展和发达历史。
一、萧山来氏的起源
民间流传着三个美丽的传说,异曲同工地述说了这样一段历史:宋朝的时候,萧山来氏的始祖来到了萧山长河头,因为陌生,就对左邻右舍自称是“新来的”,久而久之,大家便以为是“姓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萧山来氏子孙繁衍,家业兴旺。
据《萧山来氏家谱》世系记载:南宋时,来氏从河南迁居萧山。
始祖来廷绍,行美三,字继光,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二十一日,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赴任绍兴知府,途经萧山,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年五十三岁,葬于湘湖方家坞。辛弃疾志其写了《墓志铭》。其中的“铭”曰:
壮志愤愤兮扶社稷,
忠诚烈烈兮贯金石。
怀抱郁郁兮未获伸,
友义思思兮同扶策。
皇天不整兮夺其年,
国步艰难兮谁共力。
湘水苍苍兮荫佳城,
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为了守护父墓,来廷绍长子来师安则在冠山南麓筑室而居。从此,萧山来氏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二、萧山来氏的兴盛
萧山来氏垂史八百年,人文荟萃,簪缨相继,门庭显赫。明朝时,曾有“两浙巨宗”之美誉。除了长河山青水秀、田地肥沃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更重要的是,来氏家族“耕读并举”的治家方略高人一筹。
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明初,来氏第七世大宗来思名(号潭居)之长子来康顺(字励),总结了来氏180年的历史经验,创设社学、义学,规定来姓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制定宗法族规,著作《四训八戒》,强调“书则必读,田则必耕。维此二者,可以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荣,绝胜他务。”注重农耕、重视教育的治家思想后经来氏历代子孙的推行实施,终于使之成为来氏“取科名、致通显”的必由之路。
来氏最为强盛时期,每逢朝考,来氏录取的总额占全额六分之一,世称“无来不出榜”。从宋至清,萧山来氏受皇上封的圣旨共有101道;封的官职分布在全国各地共有387人,民间历来有“三斗六升芝麻官”之谚形容历史上来氏的官员之多。
三、萧山来氏的人文景观
萧山来氏人才辈出,代有传人。不断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溅起朵朵浪花。主要名人有:文章只看一遍的神童来菲泉;率众抗倭的英雄来端蒙、来节仲兄弟;明朝时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得皇帝赐匾“乡会金魁”的来汝贤;明朝太医院医士,闻名四乡的“孝子”来五魁;清乾隆年间文才出众、妙联解围、传为美谈的来集之;资助太平军的来薪传;辛亥革命名将来伟良;1928年6月,参加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农民革命领袖来耀先;一代清官来裕恂,虽然生活困窘,无力买纸,但壮志不衰,用烟纸的反面墨笔手写,终于独立完成了一部15卷70余万字的《萧山县志稿》,成为萧山最后一部民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