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一个氏族生息繁衍、兴旺发达的历史教科书。明清以来,湘南邝氏在族谱序言中追宗溯源述“临武鄺氏,源出庐江,声于宋、盛于明”“先祖因败关没族而由黄姓易鄺徙居吉州敖城。敖城地属江西吉安县西部偏远小镇,地处庐水之滨”。湘南邝氏究竟是来自“江西敖城之庐水”,还是“安徽之庐江”“鄺由黄易姓而来……”?一、邝氏源出安徽古舒城、巢湖的庐江而不是江西的庐水(一)郡望是一个望族的出处,它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者,顾名思义,郡中望族也,是指古代某一大的行政区域内显贵煊赫的大姓族。这是朝廷户部管理全国人口区划的行政地名,与现时所填写的籍贯有同等意义。千百年来,虽朝代更替然姓氏郡望是不变的。就如同“何”姓一样也有一支是出自安徽“庐江”。如若“庐江”是“敖城之庐水”,那么......
附城镇邝氏宗祠位于附城镇横径村,有南北两祠。为明末清初,邝氏第11世邝通辉由河源迁紫金附城横径时所建。一座在黄花河北边(井头),邝明贵后裔祀奉;另一座在黄花河南边(桅杆)邝明显后裔祀奉。邝(Kuà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古旷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邝,谨按《唐叛臣传》:高骈故吏邝师虔,收葬骈。”邝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邝姓起源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
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太平街的邝屋巷,有个乌瓦覆盖着的低矮不起眼的小门,门楣上有四个字:俞平私塾。这个俞平,便是邝谆,字俞平,邝氏得姓始祖。直到现在,世界各地还有众多邝氏族人来到河源梧桐山下祭祀他。邝俞平原祖籍江南卢州府(今安徽境内),但这位为官睿智,政绩超卓的爱国名臣四朝元老,最后却举家从安徽迁居到了河源,并在此终老,这是为何?【人物简介】邝愈平,原籍江南卢州府(今安徽境内),本姓方。江南方氏第七世祖,是方殷符之五子方廷英,字以平。方以平生三子,其长子方谆,字愈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方愈平因女儿方淑丽被册封为皇妃,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宣城)。因宣城古属旷林,成邑后改为“邝”。古代时有邝国,宋孝宗因此赐其姓邝,方愈平因此称为邝愈平。从方姓变为邝姓,是从邝愈平开始的,因此邝氏后人奉之为始祖。爱国名臣四朝元老邝愈平官服南宋朝廷,从1157年三十岁任京城大尹算起,到1216年......
...
“世外桃源”,是许多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所向往的地方。那里的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沉浸在美妙的景色之中,足以令人忘却眼前的烦恼。同时,它也有着一层低调而神秘的面纱,长期不为人知,或是与世隔绝。而深圳,就有这么一个堪称“世外桃源”的无人古村落——半天云村。1村子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位于南澳街道抛狗岭的半山腰上,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好在这里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还是可以与外界相通。只需沿着大鹏新区南澳街道办旁边的盘山公路(半天云路)行驶十几分钟,就能来拜访这个无人古村。一阵蜿蜒曲折过后,树立在村口的牌坊出现在了眼前,中间的四个烫金大字,正是半天云村!虽说是一座无人村,但这里却没有一丝阴森寂静的感觉。村子的周围被青山所围绕,自然风光极佳,一眼望去,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全都尽收眼底,景色实在让人心旷神怡。山下的洋畴湾是海产养殖区,如果站在山上远眺,视野所及之处,还可以看见深蓝色的大海与密密麻......
在源城区太平街的邝屋巷,有个乌瓦覆盖着的低矮不起眼的小门,门楣上有四个字:俞平私塾。这个俞平,便是邝谆,字俞平,邝氏得姓始祖。直到现在,世界各地还有众多邝氏族人来到河源梧桐山下祭祀他。邝俞平原祖籍江南卢州府(今安徽境内),但这位为官睿智,政绩超卓的爱国名臣四朝元老,最后却举家从安徽迁居到了河源,并在此终老,这是为何?【人物简介】邝愈平,原籍江南卢州府(今安徽境内),本姓方。江南方氏第七世祖,是方殷符之五子方廷英,字以平。方以平生三子,其长子方谆,字愈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方愈平因女儿方淑丽被册封为皇妃,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宣城)。因宣城古属旷林,成邑后改为“邝”。古代时有邝国,宋孝宗因此赐其姓邝,方愈平因此称为邝愈平。从方姓变为邝姓,是从邝愈平开始的,因此邝氏后人奉之为始祖。爱国名臣四朝元老邝愈平官服南宋朝廷,从1157年三十岁任京城大尹算起,到1216年辞朝南迁,共......
竹洞村竹洞村地处于赤坭镇北部,面积约4.79平方公里,由10个经济社组成,总人口近两千人,由旧竹洞、新竹洞、高升、孔屋、上蓝坑、下蓝坑、猪肚笼和松岗8个自然村组成。主要姓氏有邝、高、袁、魏等姓。旧竹洞始建于清代,主要姓氏为邝姓,有祠堂一座,为邝氏宗祠;新竹洞始建于清代,世居村民主要姓邝,现存家塾1座,为邝凌威家塾;高升始建于清代,世居村民主要姓高;孔屋始建于清代,世居村民主要姓孔和邝;上蓝坑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村民姓吴、黄、巫、陈;下蓝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村民姓袁、黄、林;猪肚笼始建于清代,村民主要姓吴、洪;松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世居村民主要姓魏、巫和骆,现存祠堂一座,为纪仕魏公祠。美丽的黄风铃花尽情绽放...
邝氏宗祠位于赤坭镇西北部的竹洞村,这里是清代十大武林高手居首的洪煕官故里。竹洞村北面有肇花高速公路,龙子坑河(大官坑河)在附近经过,流入巴江到北江直到珠江。邝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邝氏宗祠在2008年就是花都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岭南祠堂和我区的邝氏宗族重要的遗存。邝氏源流三姓同根《新百家姓》记载:雷、方、邝三姓是同根枝分。相传炎帝神农氏八代孙帝榆罔之子雷泽助黄帝伐蚩尤。为表彰他的功绩,黄帝封方山于他,后代以封地“方山”为姓。传至江南方氏六世祖方殷符翁,他的七个儿子中,五子方廷英的长子方以平,名询,号三七,改姓邝。邝三七在公元1129年,迁居广东,成为入粤始祖。邝三七的子孙在长期迁徙中,开枝到全国各地。花都区邝姓主要分布在花山镇的东湖、象湖、永乐、东方、仙阁,狮岭镇的罗仙、合成,花东镇的七庄,赤坭镇的竹洞等村。其中以花山镇东湖村(原称田螺湖)最多,有1600......
近日在福田茶城“吾家茶坊”饮茶,遇到茶友邝先生,他是广东客家人。自报姓氏后,我们同时说:“我们是同一家。”在场的茶友们纳闷,他姓邝,我姓方,怎么会是同一家呢?这个来历我们道来就明白了。南宋时期,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方桢的第四子方谆出生于扬州,两年后方谆随父南迁到广东南海。方谆20岁考入进士,30岁担任临安京城大尹。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方谆的女儿方淑丽被册封为皇妃。宋孝宗同时诰封方谆为宣城侯,食采宣城,赐姓邝。方谆,字愈平,后人称邝愈平。邝愈平匡扶南宋半壁江山59年,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这段历史中,金元入侵。宋朝出现宗泽、岳飞、韩世忠等一些主战派,也出现一些主和派。宋宁宗时,元人崛起,大败金国。邝愈平衡量当时的时局,认为元将是宋朝最大的危险,主张积极抗击元人的侵略。宋宁宗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邝愈平递交了“缓金伐元”疏。但他的意见触怒了皇帝,受到打......
古者君子立德功于世(时),天子因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此姓氏之所由起也。夫自一世而至于数十百世,由一人之身而至于千万人之身,世益远(而)人愈众,使无谱以记之,不几于泯灭乎?然昔之谱于官,今之谱于家。谱于官者,或不能自达于史氏。未若谱于家者,可传之子孙也。湖广之临武邝氏,为邑之著姓也。曰彦旺为太学生,予入教国子,得为师友焉!因暇谒予,请曰:吾邝上氏,多以文学入仕,唐宋以来,世修谱牒,历历可考。迨元之季,四方绎骚,民遭离乱,子孙之盛,每虑数十年避难四出,棲不择地,宗谱之厄兵燹憾不得之详矣(兵燹之余,宗谱亦几散佚矣)。然自始祖幼四八公至于五世,曰嘉叟(发槐),祥兴戊寅,以文学举,授平乐教谕,升东坡书院山长。曰文叟,德祐丙子请乡荐,祥兴已卯再请授山东蔡州教授,赠阶承直郎致仕。(曰发兰,宋景炎丙子乡荐祥兴戊寅,选铨山东蔡州教授,赠阶承直郎致仕。)顺铂以才行举,为江华教谕。定伯以入粟助边,授泗州寨巡......
1、《姓苑》“今临淮有此姓,望出庐江。”作者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无神论思想、音律学家和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姓苑》为南朝宋何承天所撰,共十卷,是关于中国姓氏来源的著作。根据《旧唐书•经籍志上》和《新唐书•艺文志二》载该书原有十卷,原本已散佚,现存本为清王仁俊根据《姓解》辑录。未见过其书原本,但很多古籍涉及到邝字的时候都会引用该书记载,可以断定记载为真,目前来看这也是邝字的最早记载。2、《玉篇》(成书于543年)卷二第二十邑部“邝,音荒,姓出庐江县。”作者: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原名体伦(因为仰慕西汉冯野王,所以更名为顾野王,字希冯,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合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居亭林(今属上海金山),人称顾亭林(清初顾炎武,号亭林,人亦称顾亭林。顾炎武为野王后......
明朝末年,局势动乱,江高镇两上村邝曰广时任湖广襄阳府推官,在战乱之中,死守襄阳,谥烈慜。明末清兴之后,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赐“旌表忠烈”牌匾表彰邝曰广护国爱民烈举。因为有了皇封御赐,邝氏宗祠在修建的时候,修建了七级台阶并修建了“旌表忠烈”牌坊……江高镇两上村邝氏宗祠位于该村的西门西街,坐东朝西,是该村邝姓族人的开村祖祠。祠堂建设的确切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根据相关的一些记载,该祠堂在乾隆年间重修过,再加上现在祠堂里保留着明代的红砂岩石柱,可以推测,该祠堂应该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存在,历经世代的再建修复,直到现在。龙船脊特色异于岭南宗祠邝氏宗祠的建筑特色在白云区乃至岭南地区都是独特的。但凡岭南的宗祠,基本都是三路三进格局,再加上大镬耳建筑。邝氏宗祠却是四路四进,祠堂前七级台阶,这在岭南祠堂建筑之中是非常少见的。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一般均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