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下乡匡裔方氏
世系图-32
19世 克安→20世 祥一郎→21世 肇兴→22世 迹昌→23世 由盛→24世 姜发→25世 衍仁(仙下子仁公支族)O→25世 衍礼(仙下子礼公支族)
克安公之后裔传至25世衍字辈时,分为子仁、子礼两个分支族。衍(子)仁公之后裔迁洋田后,仙下形成两个方氏的集居地,即集居于上方河中游河畔嗣守祖业的衍(子)礼公支族和集居于上方河与仙下河汇合处(现洋田村)的衍仁公支族。后人根据地势称衍礼公房族集居地为“上房屋”,称衍仁公房族集居地为“下房屋”,二十世纪初始有人简写为“上方屋”、“下方屋”,1949年以后,“上方屋”正式名称为“上方村”,而“下方屋”现已泛指洋田村等地衍仁公后裔集居地。
①、洋田子仁公支族方氏
世系图-33
①、25世 衍仁→26世 尧政②O→26世 尧彰→27世 廷积→28世 司福(司福公房)O O→28世 司寿(司寿公房)O O→28世 司锦(司锦公房)O→26世 尧宽→27世 廷淳(廷淳公房)O→27世 廷享→28世 司宠(司宠公房)O O→28世 司宰(司宰公房)O→27世 廷学(廷学公房)②、26世尧政→27世 廷瓒→28世 司实→29世 重全→30世典凝(魁环公房)
衍仁(子仁)公次子26世尧政公后裔为现魁环(典凝)公房,居于上方村大屋内下屋,部分居于仙下村南新圩;三子26世尧彰公、四子26世尧宽公在明天顺年间(公元1460年前后)迁居到现仙下乡洋田村大屋创业。五百多年来子仁公后裔繁衍分迁多处,主要集居于仙下乡洋田、石坑子、富坑、石陂、仙下村、上方、车溪乡五丰、丰产、岭背乡太阴山等地。衍仁公后裔共分为魁环、司福、司寿、司锦、廷淳、司宠、司宰、廷学八个房族。
衍仁公系下司福公房中,昭俸公孙辈中有33世附宸(梅淑)公原世居洋田木梓山,生三子。长子具奇(异才)迁仙下石坑子门坑开居;次子具产(庄而)有三子,长子瞻芸(兰伯)、三子瞻蓁(叶万)迁居石陂长坑子、蒲子坑等处,二子瞻茂(任千)徙居现车溪乡五丰村腊树下。瞻茂(任千)公孙辈中37世阳添(锦华)兄弟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800年前后)自腊树下迁居于仙下富坑禾尚坑。廷学公房中,36世晋振(奋庵)迁居现车溪乡曾屋迳。
②、上方子礼公支族方氏
世系图-34
①、25世 衍礼→26世 尧英→27世 廷篪→28世 司琪② O O→28世 司环(梅轩公房) O→27世 廷琢(仲琢公房)②、28世司琪→29世 重玺→30世 典泰(石潭公房)O O→30世 典秋(螺潭公房)O→29世 重珊(双溪公房)
25世衍礼(子礼)公留守祖业,其后裔现基本集居在仙下乡上方村的大屋内、围脑、蛇湾,分为石潭(典泰)、螺潭(典秋)、双溪(重珊)、梅轩(司环)、廷琢五个房族。
[3]、仙下乡龙溪匡裔方氏
世系图-35
①、19世 克珊→20世 祥华→21世 肇隆→22世 迹庆→23世由茂→24世 姜宗→25世 衍用→26世 尧信→27世 廷先→28世 司玉②O→25世 衍敬(后裔居赣县田村)②、司玉→29世 重晖(重晖公房)O→29世 重律(重律公房)O→29世 重旭(重旭公房)→30世 典祯→31世 昭晓(曙轩公房)
19世克珊公及其子孙原世居在仙下乡上方屋,传24世姜宗生二子衍用、衍敬,长子衍用传29世重字辈方敬(重)晖、敬(重)律、敬(重)旭三兄弟。三公志迈才高,卓有远识,深知阴阳妙术,细察地理玄机。时值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徭役繁重,三兄弟不忍手足分离,又苦无良策以避徭役。一夜,梦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指点说“你们兄弟可择吉地迁居。龙溪山里是个好地方,三甲过后,龙溪山定要胜过紫微(仙下)。”不觉醒来,白发白须老人已飘然无踪。翌日,兄弟三人遂依梦中老人所指点到仙下龙溪山勘察,果见其境山高水远,土地肥沃,实为避徭隐居理想之所。于是三兄弟迁于龙溪山择地(今方屋)定居。时为明成化末年至弘治初年(公元1494年前后),至今于此繁衍生息已逾五百年,敬晖、敬律、敬旭分别被其后裔尊为房祖。其中敬旭公之长孙31世方昭晓(曙轩)公迁居到龙溪新石下,其后裔便尊曙轩公为房祖,独立成为一个房族,实出于敬旭公房。
曙轩公房41世孙方奕禄公,于民国初年从龙溪到马安乡燕子窝租种田地,后于此安家定居,传现马安村燕子窝匡裔方氏6户。
仙下龙溪方氏主要居住于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的方屋、新石下。
[4]、赣县里口田村方氏
世系图-36
25世 衍敬→26世 尧泰→27世 廷隅→28世 司海→29世 重叙→30世 典锡→31世 昭爱→32世 代梏→33世 附瑞→34世 具记(昆生公房, 居赣县里口田村)
19世克珊公系下24世姜宗次子衍敬公后裔,34世方具记(昆生)公迁徙到赣县里口田村,为昆生公房。
(2)江西兴国县匡裔方氏
居于兴国境内的匡裔方氏后裔,有大量的徙居别处者,究其外迁原因,除少数因官籍居外地外,主要是居住地地域狭小,物质较贫乏,人口密度大及交通不便。这些外迁先祖的后裔因从无联系而不明情况。
[1]、兴国县茶园乡富足方氏
世系图-37
9世 仁政→10世 文清→11世 成逸→12世 善甫→13世 永寿→14世 以中→15世 汝美→16世 华光→17世 国伯→18世 始学→19世 克忠→20世 祥任→21世 肇敏→22世 迹必→23世 由宣→24世 姜C→25世 衍乾(资乾公房)O→25世 衍坤(资坤公房)O→25世 衍泰(资泰公房)
8世承胤公次子仁政公父子原居于匡家坊,其三子方文清(德清)公生于宋祥符戊申(公元1000年)。因茶园匡家坊户稠人繁,在宋乾兴年间(公元1022年)前后,10世文清公因择距匡家坊不远的有山水之胜的富竹(现茶园乡富足村)开居创业,传25世派衍资乾、资坤、资泰三房。
此外,仁政公系下的一支25世方衍万(资万)公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500年)前后迁居泰和桂溪,其后裔在清初随同当地匡裔康氏一道复为匡姓,故已无与仁政公支系联系和联宗;另一支25世方衍对(资对)因文官籍居于湖北荆州郡治城南。
[2]、兴国高兴镇蓝田方氏
世系图-38
8世 承胤→9世 仁海→10世 文贵→11世 成行→12世 仕明→13世永定→14世 以狮→15世 汝郎→16世 华院→17世 国烦→18世 始常→19世 克升→20世 祥罗→21世 肇云→22世 迹荠→23世 由机→24世姜铜→25世 衍张→26世 尧髭→27世 廷觉→28世 司酥(司酥公房)
8世承胤公五子仁海公后裔迁兴国高兴镇蓝田,为现司酥公房嗣孙。
[3]、兴国南门方氏
世系图-39
8世 承获→9世 仁宏→10世 文禧→11世 成德→12世 仕逢→13世永霞→14世 以佑→15世 汝思→16世 华仁→17世 国桢→18世 始建→19世 克赞→20世 祥衍→21世 肇夫→22世 迹礼→23世 由胜--→24世 姜昂→25世 衍徵→26世 尧麟(秀麟公房)O→24世 姜坚→25世 衍询→26世 尧质(秀质公房,居兴国埠头乡文溪)
①、兴国南门方氏
7世方胜公之三子8世承获公,于宋太平兴国壬午年(公元982年)兴国县初立之时,由茶园匡家坊迁至兴国县城西禅巷开居(现兴国县南门)。其后裔秀麟(尧麟)公房一支现仍居于兴国县南门。
②、兴国埠头乡文溪方氏
8世承获公由茶园匡家坊迁至兴国县城西禅巷开居(现兴国县南门),其后裔秀质(尧质)公房一支又迁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上方和文溪村。
(3)福建宁化支派匡裔方氏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第十修族谱》、《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福建宁化匡裔方氏开宣公支系》
世系图-40
①、5世 威→6世 龙(于都、兴国方氏)O→6世 端→7世 可(居抚州崇仁)O→7世 成→8世 开宣(迁福建宁化为宁化一世祖②②、1世 开宣→2世 v郎→3世 庶保郎→4世 正仪→5世 兴广→6世 贞郎→7世 千二郎→8世 铎郎→9世 继祖→10世 保郎→11世 桂郎→12世 定山→13世 全郎→14世 普郎→15世 能保→16世 仕郎③O→16世 二郎(居枧下)④O→16世 三郎(迁漳州)③、16世 仕郎→17世 琳郎→18世 子富→19世 文宗→20世福隆O→20世福良④、16世 二郎→17世 顺郎→18世 五郎→19世 秀郎(枧下方氏)O→19世 应郎(牛栏前、李地)
5世威公次子六世方端公生二子方可、方成,迁徙到江西抚州崇仁县。根据福建宁化匡裔方氏谱序载,成公之子八世开宣公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自崇仁迁居福建宁化县城太平巷,为宁化匡裔方氏始迁祖,开宣公因此被宁化支派匡裔方氏尊为一世祖。传10世孙保郎公,自太平巷迁宁化兴善里黄沙坑。传15世孙方能保公生长子方仕郎、次子方二郎。
宁化支派匡裔方氏字派:
(1―15世) 开v庶正兴 贞千铎继保 桂山全普能
龙上房16―45世:
仕琳子文福 志有必立世 守永维仁贤
朝显大邦宗 泽庆荣长富 程瑞家起旺
枧下、牛栏前16―45世:
(二郎)顺得应汝 毛葛祖宗志 允福禄兴隆
必登朝显万 世可崇贤良 日起道德宏
李地房16―45世:
(二郎)顺得应汝 毛葛祖宗志 福友子成人
显胜荣文正 发时兴振定 家邦富贵万
[1]、宁化城郊乡方氏
15世孙方能保公长子方仕郎(一郎)于明洪武28年(公元1395年)迁宁化兴善里龙上,其后裔在今宁化县城郊乡上畲村龙上,九柏嵊村大岭组、廖元组及江西宁都蔡江。20世福隆公传35世后裔约130人,20世福良公传37世后裔约270人。
[2]、江西宁都蔡江方氏
16世仕郎后裔20世福隆公后裔一支23世方立衡,徙居宁都蔡江,立24世立红公为房祖,为宁化派方氏“立红公房”。
[3]、宁化安乐乡、曹坊乡方氏
15世孙方能保公次子方二郎于明洪武末年迁宁化新村里枧下,其后裔在今宁化安乐乡丁坑口村枧下组、李地组,曹坊乡南坑村牛栏前大衍里。
3、匡索公后裔匡裔王氏(注①)
主要参考资料:《匡裔方氏族谱》、《剡溪匡氏族谱》、《梅林匡氏族谱》
世系图-41
62世 →63世 义(后裔易为康姓) O→63世 合(匡裔方氏一世祖)O→63世 索→64世 昱→65世 日昭→66世 善→67世约(避讳易为王姓)→68世 琳(宋江陵知县)→69世 羲→70世 俊甫→71世 祖贤→72世 正→73世 挺→74世 敬之→75世 尚本→76世 悟道→77世 睦→78世 琪→79世 考翁→80世 明卿→81世 福可(徙泰和仙槎十一都古塘)O→80世 诚卿→81世 济可→82世 淑→83世 宗玉O→81世 敬可(徙山下)
62世匡公三子匡索为唐进士,任南平州守。唐懿宗咸通年间为避“庞勋作乱”,随父兄一起自豫州南迁泰和,徙居于泰和云亭乡(今泰和老云盘、上圯、水槎、沙村、上模一带)舍口,后称“杭溪”。传67世约公,在北宋初年因避赵匡胤讳易为王姓,约公之子68世王琳为北宋江陵知县。传81世福可徙泰和仙槎十一都古塘;济可徙坑中,其孙宗玉又徙举林;敬可徙山下。
注①:匡索公匡裔王氏支系仅见于匡氏匡裔多种族谱记载,因出少更多的索公支系资料,故其源流变迁情况未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