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凖
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人 物 生 平
书 香 门 第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邽。
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
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步 入 仕 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进士。
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
有人教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
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
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
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
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
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
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
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
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
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凖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
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
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
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
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
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
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劝 帝 立 储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
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
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
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
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
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寇凖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
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凖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接着宋太宗便向寇凖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
寇凖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寇凖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
寇凖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
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
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
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
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凖:“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
寇凖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
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凖对饮,大醉而罢。
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凖。
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凖。
澶 渊 退 敌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
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
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蒙 冤 遭 贬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
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
寇凖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对寇凖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凖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更是恨之入骨。
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始对寇凖施展阴谋。
在一次退朝之后,他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凖,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
宋真宗点头肯定。
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这样的看法。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说寇凖有功。”
宋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
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
从此,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
寇凖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
御史台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每当御史台官员有缺额时,他就让平时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去担任。
这样一来,他就更成为王钦若等人的眼中钉。
在王钦若一伙的攻击下,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凖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寇凖离开东京,在河南、陕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地方官。
丁谓与王钦若都是一个善于奉迎之人,为了博得宋真宗的欢心与信任,他们大搞迷信活动,以伪造所谓“天书”、编造祥异等事。
粉饰太平、迷惑视听。
宋真宗晚年卧病不起,越发迷信和糊涂,对于王钦若与丁谓,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天禧三年(1019年),形势发生了变化。
丁谓主动邀请寇凖回朝再当宰相。
丁谓此举别有一番用心。
当时,无论从资历是从声望上讲,丁谓实在不够宰相的资格,因而他以参知政事的名义请寇凖回朝为相,以便假借寇凖的资望为自己的权势服务。
这一点,局外人是清楚的。
寇凖的一个门生就曾十分恳切地对寇凖说,称病不去为上策,而“再入中书”当宰相为下策。
然而耿直的寇凖不听劝阻,终于在六月间赴京上任了。
丁谓对寇凖先后施展了两套阴谋。
起初他一心想把寇凖拉为同党。
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
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
宋真宗得风湿病后,刘皇后参预朝政,凡事皆问丁谓。
丁谓误国,寇凖、王旦、向敏中等元老重臣都上奏建议应选择正大光明的大臣来辅佐太子监国。
寇凖还特别指出:“丁谓、钱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辅佐少主。”
其实是在反对刘皇后预政,反对丁谓专权。
病中的宋真宗也意识到丁谓专权的严重局势,批准了寇凖等人的上奏。
寇凖让知制诰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旨,并且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
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势犯法,宋真宗为了刘皇后的面子,下诏赦免。
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国法处置。
为这件事,刘皇后与寇凖结下怨仇。
不料,寇凖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凖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相寇凖,尊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
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
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
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
周怀政被俘后自杀。
丁谓想乘机干脆把寇凖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凖参与密谋。
寇凖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客 死 雷 州
寇凖遭贬,据说是丁谓等背着宋真宗干的。
据《宋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
寇凖离开京城那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凖饯行。
参知政事李迪十分愤懑,公然宣布自己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击打丁谓。
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丁谓之奸邪,力诉寇凖之蒙冤。
寇凖再次罢相后,丁谓当了宰相,将寇凖一贬再贬。
乾兴元年(1022年),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部海滨雷州赴任。
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凖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
他在任上,除少数政务外,主要是读经释书,闲暇时写字、会友,每逢客至,则笑脸相迎,毫无权贵大官的样子。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凖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
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寇凖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
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仁宗为寇凖昭雪,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寇凖得以归葬下邽。
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凖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