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
水竹坑简介水竹坑位于歙县南乡,距县城45公里。北枕七姑尖,南朝香炉坪,以西北千丈山为门户,东北蔡水林为羽翼。蔡水自北向南流经村落与华源水交汇,形成两水夹垅的风水宝地。而七姑尖、蔡水林以花岗岩形成的峰林地貌,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引人入胜,留连忘返。南宋绍定四年(1231),柯正三从郡城阳和门迁徙花桥头,其子柯六禄溯珍珠源一里处开拓村基,以所在多产水竹,村名为水竹坑,又名竹溪。水竹坑先人为使村内灵气、财气不外泄,使用障空补缺之法,栽枫树以塞水口,建竹溪桥、花桥、花桥亭、竹川大社、花墙、牌坊、水碓等以锁钥;又于村口栽树木,跨路建亭,亭下筑堨坝、荣寿桥,桥上建亭,以达到层层封锁;上水口植有皂荚、银杏等乔木荫盖,建有相公庙、上水碓桥、上水碓等,使得风气更为绵密,村居如世外桃源。村内三条街道东西贯穿,南北走向数十条巷路交织穿错。街面为白色花岗岩,淋过雨水,如踏红毡。明清古民居随处可见,其中余庆堂、柯......
粤西柯氏始祖柯立义生三子,长子有春随父立义公居今天的广东吴川高罗(原高州府),次子有秋归福建莆田(现在有很大的一部分在漳州厦门一代)三子有冬迁广东雷州。历经七百多年繁衍,其子孙后代迄今总数已逾十万,聚居粤西(湛江,茂名,阳江等地级市据调查保守估计当地立义公后裔有六万人左右)兼跨广西、海南(以前有很大一段时间是属于湛江管辖的)、福建、台湾四省(台湾省的柯氏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福建省及广东省迁过去的立义公后裔),港澳特别行政区旅居欧美、澳洲、日韩、东南亚诸国。如今在广东省吴川市高罗村,建有立义学校及柯氏立义大宗祠。柯立义简介柯立义,字方叔,号正夫,南宋福建莆田人,后迁广东吴川,粤西柯氏始祖。生于南宋淳熙六年(1181年),卒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谥廉能。人物概况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丙戊科殿试中金榜题名,特奏进士。历官福建恭城薄尉,广东高凉通判,授奉直大夫。出生于书香世家,为官清廉......
柯姓历史上最大的官是柯卢。柯卢是西周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59年(公元前919年―公元前861在位,,为吴国第十任君主,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柯氏出身于古时的吴国,这可以从《广韵》一书中找到证据,该书是这样说的:“吴公子柯卢之后。”柯姓既然是吴国公子柯卢之后,则他们在南方各地源远流长,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吴国的这一支。另外,姜太公的后裔,以及历史上许多被中华文化所同化的外族的后代,也都有以柯为姓的。《路史》上所说的“齐太公后有柯氏”;《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姜及鲜卑俱有柯姓”,以及《魏书官氏志》所指出的:“柯拔氏改为柯姓”等等文献,正是柯氏家族组织庞大情形的最佳说明。柯姓的称盛于南方各地,从历史上的柯氏名人录,更加一目了然。最显著的例子,是早在1100年前的唐昭宗天复年间,就有一位闽籍人士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而被朝廷任为太子校书,光宗耀祖......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柯姓历代名人33名,占总名数0.0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98位;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158位;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222位;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185位。柯述,北宋朝散大夫。柯宋英,南宋梅州知州。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柯昶(江西瑞昌人氏),五代时(南唐)官吏。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21]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柯潜(生卒年待考),字孟时,......
分布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柯姓共9092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25位,主要分布于蓬莱镇、长坑乡。族谱昭穆安溪柯氏各支系历代都有修纂族谱,记载着十分丰富的家族史料,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族谱已经失散,现存的多为明清以后的族谱。1.《蓬溪柯氏坵城族谱》蓬莱《蓬溪柯氏坵城族谱》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八世孙柯逢春主持首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柯光胜主持二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柯元僚主持三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修;光绪三年(1877年)由裔孙柯孙炳、柯孝都主持五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修;民国37年(1948年)由裔孙柯贤德主持七修;1996年由柯五良、柯文水、柯鸿源、柯铁钟、柯章发、柯武圳、柯明良主持八修。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分为上下二卷,共1188页。主要内容有:魁头柯氏地形图、全景图、祖宇全景图、始祖肖像、宗支世系图、世......
溯源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出自姜太公的后代。据《路史》载,春秋时期,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的嫡系子孙中,有一支被分封于柯邑(今山东东阿西南),并世代留居于此,后来便以封地的名称为姓氏,姓柯。二是出自姬姓吴国公子的后代。据《广韵》载:春秋时期,吴国国王有个儿子叫柯卢,又称“公子柯卢”。后来柯卢的后代为了纪念他,就以他名字中的“柯”字为姓氏,姓柯。三是出自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中有一支以柯拔为复姓的,至北魏孝文帝时改为单姓柯。古代羌族也有姓柯,后世子孙也称柯氏。柯姓得姓后,出自不同支派的人都有较大发展,并形成济阳(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一说今河南兰封县东北)、钱塘(今浙江杭州)、齐郡(今山东淄博,一说今山东临淄)、河南(今河南洛阳)等郡望。其堂号有瑞鹊堂等。柯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第188位。入闽唐光启元年(885年),柯亮,字延熙,号彪炳,随王审知自......
高雷,乃广东省粤西地区高州和雷州之合称。高雷地区柯氏,溯古源流于殷商时代,前黄河流域北方部族联合首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居于姬水,改姓为姬,姬轩辕——黄帝。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大都是炎黄子孙。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其间,黄帝同父异母的部族联合首领炎帝,长江以南的九黎族(统称少数民族)的联合首领蚩尤,强行往北扩张,多次与炎帝交战,可炎帝屡战屡败,而黄炎二帝联合战蚩尤,蚩尤战败涿鹿而告终。从此,中原趋于稳定局面。黄炎26世孙古公亶父(甫),分治于齐国(河南济阳郡固始县一带),称齐姬太王。齐姬太王生三男,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生昌(周文王),昌贤能而德重,能治天下。于是,姬太王传位于季历,再传于昌。伯、雍兄弟俩知道父亲的用意之后,乘父病之机,借采药为由,渡黄河,跨长江,抵荆蛮(今江苏无锡一带),组织荆蛮居民1000多户,建立勾吴(吴国)。由于泰伯、仲雍兄弟带去农业水利知识,所以勾吴很快发展......
...
...
柯氏先祖祠牌坊为二柱一楼式石构牌坊。坊阔2.74米,石斗拱出檐,柱头辅作一朵,柱间辅作两朵。花板上刻有柯时遇题:“横街柯长先祖祠”。柯时遇,官至同知。据其子礼部侍郎柯夏卿传:“夏卿为时遇仲子,八岁失怙。”称时遇死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据此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牌坊原立于横街路柯氏宗祠台门屋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八月因横街路拓宽改造需要,拆迁安置于方山白云堂下方。来源:黄岩新闻网...
杞梓里镇竹溪村竹溪村地处歙县杞梓里镇,徽杭公路齐武段北侧8公里的山谷中,东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西靠绩溪龙川,北有鄣山大峡谷,南有王茂荫故里,交通便利,距歙县县城45公里,古时,此地水竹肥美,多溪流,亦名水竹坑。大鄣山华源水自北向南缓缓流淌,在村外一里处与蔡水河交汇,竹溪村居于二水之间,形成“二水夹龙”的风水宝地。村东北的湖田山(蔡水林)、村北的七姑山、村西北的吴楚山、村南的香炉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南来北往的寒风酷暑,这里僻静祥和。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柯姓先祖因避乱世结庐徙居此地,“栽枫松以塞水口,建花桥以壮山川”,浚河铺路,始建村庄。自此,柯姓族人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了近800年。这里奇峰俊秀、碧水蓝天、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胜景与故事皆在眼前的丹青水墨画中。村北的七姑尖海拔994米,巍峨高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诸多山里奇景,有将军盔、尼姑背和......
岁次壬寅,兰月高秋;咸集峡川,柯相胄裔,俱备恭肃,虔致怀修。谨献尊礼,以祭祖灵。辞曰:悠悠吾祖,肇始洪荒。源出周姬,德被蛮荒。柯山郁郁,太湖汤汤(shang)。礼让家风,山高水长。吾柯一脉,仲雍后裔。迨至四世,嗣有周章。施仁立国,赐封吴王。相公得氏,姓受柯山。卢公定姓,郡立济阳。诸公仁义,世承礼让。裔孙孝恕,代有忠良。瓜瓞绵延,龙腾凤翔。伟哉我祖,硕德流芳!千峰万岫,必祖昆仑。百流千川,其源曷忘?列序归流,合脉以煌。衍支洛越,叶繁族望。分播散徙,遂及八方。祖勋焕名,涵恕仁彰。饮泽其后,承元祖之嘉惠,润族文之兰芳。先祖垂范,后昆毋忘!多施仁义,家国丕昌。忠勇爱国,道义担当。善小为之,恶小勿沾。孝悌廉洁,谦恭温良。启迪众志,赓续辉煌!嗟夫!当今社稷,物华琳琅,人文璀璨;通衢达海,机遇浩繁。我族精英,执牛耳于各界,怀玉璧于人寰。引宗族之明德,书盛世之宏篇。勃发雄才,启秀争先。养山川之浩气,炼宗族......
孝于父母和于兄弟修身齐家慎于娶妇义方式训务本勤俭严正风俗培养斯文本宗立继重惩不肖义举数事居丧至哀...
...
...
...
...
褔建省惠安县惠北梅东乡蚵厝柯氏族谱
新安柯氏宗谱
新安柯氏宗谱 [26卷,首末各1卷]
柯氏宗谱 [不分卷]
新安柯氏宗谱
新安柯氏宗谱 [26卷,首末各1卷]
新安柯氏宗谱 [26卷,首末各1卷]
柯氏宗谱 [不分卷]
中华柯氏大成宗谱 [5卷]
中华柯氏大成宗谱 [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