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华贾姓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是一个得姓较早的家族。第一个得姓始祖叫贾公明,第二个得姓始祖叫贾季。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贾公明和贾季都是周武王的幺儿子唐叔虞的后代。也就是说,贾姓人的得姓血源只有一个。这个特点,是其他许多姓族都没有的,据此得“天下贾氏一家亲”的描述。
下面先介绍中华始祖贾公明的情况:
《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元和姓慕》、《辞源》等典籍里也作了相同的记述。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知道,贾姓人原来姓“姬”,跟黄帝同姓。也即是说,由“姬”姓改为“贾”姓。姓氏发展史上,改姓的情况很多。“少子”,就是最小或最后那个儿子,民间的一些地方称“幺儿子”。也就是说,贾公明是唐叔虞的幺儿子。贾公明的“号”叫贾伯。西周康王继承王位后,将贾国封给了贾公明。贾国在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境内。由此看出,贾公明由“姬”姓改为“贾”姓是在封国之后,封国之前仍然姓姬。因为受封的国叫“贾国”,所以就改姓为“贾”,因此贾姓人是以国为姓。
周康王于公元前1020年开始继位,如果认定这一年周康王就将贾国封给了贾公明,那么,到公元2009年止,贾姓人得姓已经有3029年的漫长历史了。周康王共计当王25年,所以贾氏得姓最少也有3001年。
有关贾国的情况,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殷商时代,现在的山西省贾乡一带有贾国。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铭文有:西伯(周文王)“与唐人弘战贾人”的记载,在周灭殷以前,周为了扫除灭殷道路上的障碍,铲除殷周围的方国,联合唐人弘攻击贾人。唐人指帝尧后裔之唐国,贾人即指今临汾城东南贾乡一带的贾国。周朝建立后,贾国仍然存在,直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子侯而灭翼,第二年虢仲奉王命率虢、芮、梁、荀、贾诸国兵讨伐曲沃,贾国曾参加了这次讨伐战争。
到公元前678年武公杀晋侯婚,用重器宝玉贿赂周王,周修王遂命武公为晋侯。晋武公得势以后,便灭了贾国。贾国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以西周康王继位时(公元前1020)算起,贾公明及其子孙统治贾国共计342年。看来,贾公明的子子孙孙在贾国当王的时间很长,繁衍生息的时间自然也很长。
有资料介绍,晋武公对贾国采取武力的手段而非和平的手段,遭到了贾国人的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导致亡国。在战斗中,贾氏族人牺牲惨重,一些“公族”(即官族)贾氏拼死杀出重围,逃出晋国。晋武公灭贾国后,“捋贾姓子孙造散各地”。贾国被灭,贾氏家族第一次遭到灭顶之灾,也导致了第一次大迁徙。
贾国世系表:
第一代:贾共公姬公明
第二代:贾宣公姬梁
第三代:贾相公姬笔
第四代:姬獾
第五代:姬唤
第六代:姬萋
第七代:姬伯车
第八代:贾惠伯姬兜
第九代:姬无纪
第十代:贾辰公姬僵
第十一代:姬公丘
(贾国世系表资料来源:中国先秦史论坛)贾公明的子孙发展情况,仅见如下记载: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见《左传》)即晋献公迎娶贾伯之女贾君为夫人。这个贾伯,或是指贾君是贾公明的后裔,或是指贾公明的后代中也有一个和贾公明的号同名的人。贾君是一个大美人,但和晋献公没有生育儿子。晋献公死后,继位的晋惠公娶了贾君。
晋国还有两个历史人物无疑是贾公明的后代,一个是晋献公时候的贾华,是著名的捋军,官至右行大夫。《左传》里说:公元前655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史记》里也有类似记载。
另一个是贾辛,是晋国魏献子执政时期的功臣,封地在现在的山西省郁县。贾辛的情况在后面有传记。
这里有必要介绍贾公明的父亲唐叔虞的情况。
唐叔虞是什么人呢?他是周成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儿子。周武王之父,就是周文王。
关于唐叔虞,历史典籍里记载着神话般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史记》里说:“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成王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日‘虞”。”这个故事很神化,手上竟然有“纹”,像个“虞”字,于是命之为“虞”。
同时,《史记》里还记载了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里也有记载。
成王年幼时,有一天和弟弟叔虞一起玩“剪纸”的游戏,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珪”的形状交给了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国封给了叔虞。“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日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史记·晋世家第九》)北周著名文学家庚信写《成王刻桐叶封虞赞》一诗以颂此段历史:
虞叔百里,居河之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熏。天子无戏,唐有其君。
当时的唐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当地的百姓多是尧的后裔。西周初年,位于今翼城县的古唐国,积极参与武庚叛乱,严重威胁着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周公平叛中,消灭了古唐国。叔虞被封唐后,建都于今翼城西唐城村。施行“后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农田水利,使国家不断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据史书记载,当时还出现了“异亩同颖”的祥兆,据说当时麦谷丰收在望,不同的田亩里长出特别丰满肥硕的麦穗,称做“嘉禾”。叔虞捋嘉禾进献周天子成王,成王命叔虞再捋它献远在东土的周公,周公还特意为之作《馈禾》与《嘉禾》。叔虞在位大约20多年,死后,其子婆父继位,改唐国为晋国。
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始迁都新田(今侯马),直到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由魏、韩、赵三个诸侯国取而代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战国时代。有一年,唐地发现一种二苗同为一穗的禾谷,叔虞捋它作为国泰民安的祥瑞献给成王,成王捋禾谷转赠给了正在征讨东夷的周公,周公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归禾》与《嘉禾》,记述和颂扬此事。遗憾的是,这两篇曾被收进《尚书》的诗文已经遗失。
叔虞似乎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史书上为我们留下了“徒林射兜”的故事,徒林在何处已是难以考究。兜就是雌性犀牛,叔虞射杀犀牛之后,用它的皮制作了一副铠甲,这件事直到多年以后仍被他的臣子们津津乐道。
翼城县在故城村建有唐叔虞庙,宋天圣年间重修。此外,古城还为叔虞建有唐侯闹。翼城县徙治新址(王逢寨,即今城内)后,因路远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在乡贤西建唐侯闹。
叔虞作为开国之君,其历史功绩受到后世高度称颂,唐太宗曾在《晋同铭并序》中极力颂扬和推崇叔虞的治国方略和德政。据传,李世明和其父在决定起义反隋前夕,管到唐叔虞庙拜谒焚香。李氏当皇帝后,大力维修唐叔虞庙,把国号也定为“唐”,难道是其成功起于“唐”这个地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