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时吃“春饼“传统习俗,可追溯到晋朝,兴于唐朝
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在中国古代,立春是一个相当隆重的节日古代立春时,帝王常常率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有的还要亲自扶犁耕一块地,表示对农耕的重视。除迎春大典外,民间还有打春牛、喝春酒、吃春饼的习俗。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到了现在,立春的仪式逐渐被淡化,但通常在立春这天,不少老百姓惯上还要吃春饼,名曰“咬春”。春饼是北京民俗应节食品,又称薄饼,是一种用白面擀成圆形的、烙得很薄的面饼。北京人在立春时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晋朝,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吃春饼了。《明宫史·饮食好尚》里也记载着立春的时候,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在这一天都要嚼萝卜,名曰“咬春”,并且,还要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小吃,还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从而登上了大雅之堂。